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搜狐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四年前,我写过一篇文章,分别介绍了牛栏坑和马头岩。
这篇文章的标题是:牛栏坑易走,马头岩难登!(点击可阅读)
这十个字,轻轻松松说明了牛栏坑和马头岩在地形上的不同,以及交易的便利性差异。
四年过去了,再一次重临马头岩的时候,发现,一切,都没变。
连人们先走牛栏坑,后登马头岩的顺序都没有改变——昨天在牛栏坑邂逅的两位外籍友人,今天在马头岩山下再一次相逢。
马头岩的山路,还是那么难走。
一是陡,二是热,三是人太多。
当一拔人向上,而另一拔人向下的时候,如果没有人生出让道的心思,那只会在山道上生成狭路相逢的两股激流,或许冲撞得火花四起,或许交会后再各自东西。
以至于有一些平时缺少锻炼的人,爬马头岩的时候,走到半山腰的亭子,就十分地气喘吁吁。
需要在亭子里休憩半晌,再向上攀登。
当然,我们每次都是一口气登顶的。
憋着一口气,就能直冲开山坪而去。李麻花当然比我快。每次我“香汗淋漓”到达山顶的时候,她已经悠闲地在那里捡松果了。
《2》
今天也不例外。
我到开山坪的时候,李麻花也在那里站着。
不过,她不是捡松果,她在跟人聊天。
那是一帮在山顶歇脚的挑茶工人,当然, 也有个把山场主人,因没有人挑茶,而茶青又不等人,于是一时兴起,临时客窜一把挑茶工。
开山坪那里,地处两坡之间,上山与下山的会合处,通透而风大,不管是从山的哪一面爬上去的人,都会选择在那里看看风景,吹吹风,休息一下再前进。
这也是开山坪大多肉桂香气高扬炸裂的原因之一。
跟李麻花聊天的是一个60多岁的老爷爷。
他挑着两大包茶青,从坑里上来,休息一下,就要下山了。李麻花好奇地问,这茶有多少斤?
老爷爷一边用帽子扇着风,一边笑着说,有一百多斤。
呃,一百多斤,那很重啊。我在心里竖起大拇指。
李麻花两眼放光地走过去,说,健身房的杠铃我举过,这种茶倒没挑过。
说着人就钻到扁担下面去,一弯腰就打算把茶青挑起来。
没想到,那一挑,在老爷爷手里乖乖听话的两大包茶青,纹丝不动。倒是把她憋了个脸红。
这小子倒是不服气,第二次又鼓劲起身,这下终于晃晃悠悠站起来了,但没一分钟,她又蹲下了,把茶青卸在地上,人从担子下面钻出来,不好意思地摆着手说,太重了,挑不动!
这一下,老爷爷笑得更开心了。
《3》
我问她,那担子很重吗?
她说,很沉。而且,两包茶青会晃动,很难固定,力用不上。
我也大笑起来,看吧,百无一用是书生,我们俩合起来,还不如一个老爷爷力气大能干活呢。
她汗颜,说,健身房那些东西,看来都没用。真正要起健身,还得来做体力活。
“没错,所以,明年春天,你就大干一场 ,先在太姥山采茶搬茶,后在武夷山挑茶,这样一个春天下来,你保证瘦20斤。”我积极帮她出主意。
换来的是一双大白眼。
一路往下行,去悟源涧。
路上,隔三岔五,就能遇上一个挑茶的工人。他们喊着号子上来,在开山坪休息一会儿,再挑着茶青下山去。
所有经过马头岩出来的茶青,比如马头的,悟源涧的,都会经过这里,翻过这座山头,挑下山去,再从大红袍停车场装上车,运到厂里去加工。
这座山头,很高,很陡,人走上来都会喘气,何况还挑着百来斤的茶青,负重前行,更是累。
然而,挑茶工人们,就这样在烈日下,挑着茶青,艰难行走在这座山上。
成为马头岩茶区,一道别样的风景线。
《4》
从前,马头组的茶农们,是住在山里的。
随时采,随时加工。
十分符合原产地三原则:原材料,原产地,原地加工。
这些采下来的茶青,必须要及时加工,否则,时间长了,茶青会闷坏,生出沤味,养分损耗,影响品质。
而现在,大家都搬到景区外去居住了,厂子也搬到外面了,这茶青的运输,就成了一大难题。
据说,现在大家都搬出景区外之后,牛栏坑距离厂区的距离,普遍短于马头岩,这也是牛肉比马肉贵的其中一个原因。
年年的茶青生出来,采,倒是好办。但运,只能人工挑。
车子开不进来,只能人力。
于是,我们仿佛看到了曾经的武夷岩茶运输历史——茶马古道,依托马帮,把茶运到中原地区去销售。
像宋徽宗时期的雀舌,就必定要及时运到京城去。
为此,跑断了几匹马,是等闲之事。
而现在,N年过去了,没想到武夷山的茶青,仍然要靠人工挑运下山。可见,历史有时候会改变,有时候,却不大会变。
《5》
于是,这些挑茶工们,就成为了茶山的一道风景线。
尤其是马头岩这样需要爬上爬下、翻山越岭的山场。
为了保证茶青的新鲜,保证茶青能得到及时摊晾,武夷山的挑茶工们,辛勤奔波在各山场通向厂区的山路上。
采下来的茶青,不能直接晒到太阳。
为了给茶青防晒,茶农们选择了用杨梅树枝叶盖在表面的做法——一筐一筐满满当当的茶青,上面盖着绿绿的树叶——十分像小时候我们玩游击对战游戏时,在头顶编的草环。
还有一个细节:李麻花试挑的那一担茶青,茶农上来的时候是歇在一处晒不到阳光的地方的。
当时我以为是他是顺道。
后来李麻花去试挑,挑了之后把茶青放在了旁边一点,能晒得到太阳的地方。
没过一会儿,下面上来了另外一个茶农,也挑着两大袋沉甸甸的茶青,也歇在了刚刚李麻花试挑的那担茶青原来放的位置——一处一点阳光也晒不到的地方。
我这才知道,原来,他们就算是歇脚,也是刻意要把茶青歇在完全晒不到阳光的地方——高温会伤害茶青,就算是小部分没有学过化学的茶农,也天然地懂得这些道理——从而自动地规避。
可见,在武夷山,人人都知道茶青的重要性。
连挑茶工,也被普及了这方面的知识。
并执行到位。
(马头岩地标:磊石精舍)
《6》
马头今天出来的茶青,有梅占,有矮脚乌龙。
都是名丛,都是武夷山的家生子。采茶工挑着它们经过我身边的时候,都能闻到一阵阵的鲜叶清香。
可见品质不错。
明天,武夷山胡歌家里也要采梅占了。
值得期待。
李麻花说,明天她要帮着挑茶,并且选两只小一点的筐。
这更加值得期待。
【重要声明】
本文所有出镜人物皆无正面图像,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必将第一时间删除。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