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季节,春雨霏霏,雾气蔼蔼,一个小村庄在崇山峻岭中若隐若现。清明节假期前后,这里的革命遗址纪念馆迎来了络绎不绝的党员和游客们。这就是左权县桐峪镇的桐滩村,晋冀鲁豫边区临参会旧址所在地。人们在这里回忆那一段艰苦卓绝的斗争,缅怀革命英烈,汲取精神力量。
桐峪镇,是辽县(今山西左权)的一个古镇,西南分别与武乡、黎城接壤,处于太行、太岳、冀南三区的中心地带,群众基础良好,成为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的诞生地。1941年,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府,在中共北方局的直接领导下,按照“三三制”原则,从村到县,从地方到军队,从各党派到各阶级各阶层,各县纷纷开始为临参会的召开准备着。
广大民众特别是为数最多的劳苦大众,从一向被压抑的社会底层第一次解放出来开始走向政治舞台,参选积极性高涨。经过宣传教育、选民发动、调查户口、公民登记和实行民主选举等过程,村选运动积极有序的开展起来。有的村组织了宣传大队,带着宣传品进行大动员,有的村通过表演街头剧、化妆演讲等,宣传召开临参会的重要性和实现新民主主义政治的意义。宣传队、表演队所到之处人山人海,受到各阶层民众的积极欢迎。通过宣传,广大群众参政议政的民主意识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如太行区大多数村庄的投票率在80%以上,有的达到95%。左权、武乡的有些村庄,参加选举的选民达总数的75%以上,榆社县参加选民占公民总数的73%。在选举过程中,每个程序的民主气氛都非常活跃,而被漏掉登记选民的村民们纷纷找到筹备村选的负责人,积极要求参加选举。左权县羊角村的一位佃农说:“现在民主了,咱算出了一口气。”这些事例都说明农民参政意识的增强,说明人民对政府信任度的增强。
1941年7月7日至8月15日,一场隆重且庄严的民主盛会——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第一次会议在辽县桐峪镇开幕,历时40天。从此,晋冀鲁豫根据地在政权上实现了统一领导。这次会议,是在中华民族危机异常严重的形势下召开的,以民主精神团结了全区各党派、各阶层及各族人民,选举了边区最高权力机关,制定了边区施政纲领及许多重要法令,成为开展民主政治的典范,调动了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巩固和壮大了抗日根据地,在中国人民的抗战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从左权桐峪镇到西柏坡,从西柏坡到天安门,正是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我们的党跨越了一道又一道的沟坎,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今天的晋冀鲁豫临时参议会的旧址,已经成为山西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和法官传统教育基地。
晋冀鲁豫边区参议会旧址所在地的左权县,群山环列,沟壑纵横,是开展游击战的理想场所。1940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进入艰难的抗战相持阶段,由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的八路军几经辗转,将总部机关迁到了太行山西侧的辽县(今左权)麻田镇上麻田村,从此辽县便与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紧紧相连。从1936年11月中国共产党员史怀璧踏上辽县的“牺盟会”开始,到八路军一二九师、八路军前方总部、中共中央北方局等中国共产党的军队和重要机关入驻辽县,地处太行山深处的小县城翻开了历史上新的一页。
党史学习主题教育活动开展以来,来这里参观学习的人数直线上升。走过一座座院落,一间间小屋,遥想当年,八路军与日军的大小战役就是在这里进行指挥部署,根据地建设的每项治国强兵之策就是在这里讨论诞生。端详着这些细碎的物件、文字和图片,我们被拉回到那个时代的一场场战役和一段段的经历中。看到很多烈士牺牲时的年龄和自己差不多,年轻的党员们很受触动,说“我们应该继承先辈们的精神,为国家富强继续奋斗。”
革命博物馆、纪念馆里的一件件实物,一幅幅图片,矮小狭窄的空间,简陋的摆件,连同这些偏僻的小山村,见证着革命战争年代难以忘怀的峥嵘岁月,传递着不怕牺牲、百折不挠的伟大民族精神;一个个故事见微知著,直抵人心,让人备受感动。很多故事的主人公甚至在历史上没有留下自己的名字,但是他们的故事代代流传,让人们从中受到教育。这些遗物、这些故事,一起见证了中国共产党是如何以自己的初心使命赢得了亿万人民的自觉选择和支持。“最后的一口粮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儿子啊,送到了部队上。”这是首广泛传唱于根据地的歌谣。什么是民心?这就是民心;什么是人民的选择?这就是人民的选择。
四月的左权县,遍山的树木开始吐绿,在崇山奇峰的怀抱中,在清澈的清漳河畔,村民们在自家的地里忙活着,一片生机盎然的春耕景象。历史随着时间越走越远,先辈们在国家和民族处于危亡的关键时刻留下的革命精神却历久弥新。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山西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红色革命资源将与历史同在、与时代同行,激励着我们始终保持着革命者大无畏的奋斗精神,红色革命精神将永恒地刻在一代代人的心中,并将永远照耀我们不倦前行的步伐,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实践中继续建功立业。
陕劲松(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