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平复网络上的各种争议,陈列在浙江湖州安吉县营盘山景区内的“二十四孝”主题雕塑终于被移除了。
这件事的起因是游客在该景区游览时,发现了一座“女子给婆婆喂母乳”的雕塑,不仅有碍观瞻,而且十分荒唐。
图片在网络传开后,引来网友的一波批评。而此后景区管理方进行的公开回复,颇有点火上浇油的意思。
景区负责人先是解释说,这座引发争议的雕塑是整组“二十四孝”雕塑的其中一个,讲的是“乳姑不怠”的故事,目的是提倡尊老爱幼、孝顺父母的中华传统美德。
然后又说“二十四孝”是老祖宗一辈一辈传承下来的,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理解,暗指网友没文化,连“乳姑不怠”的重要意义都不了解。
结果这次回复激发了更加汹涌的网络热潮,现在迫于压力全部拆除,并表示景区的初衷“并非提倡愚孝和效仿此类方式”,估计心里还是不服气的。
“二十四孝”到底是传统文化精髓还是封建糟粕,我觉得完全是不需要讨论的事。
看看“二十四孝”里都是些啥故事吧。
芦衣顺母——超级圣母闵损,受继母虐待,冬天给自己的亲生儿子穿棉花做的冬衣,给他的冬衣里絮的却是一点都不保暖的芦花,父亲发现后要休妻,他跪地替继母求饶,感动了继母。
卧冰求鲤——受虐狂人王祥,早年丧母,继母成天在父亲面前说他坏话,惹得父亲也讨厌他。后来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地服侍,冬天继母要吃活鲫鱼,他便解开衣服卧在冰上想要用体温化掉冰层。
更别说被鲁迅先生在散文名篇《二十四孝图》重点批评过的“老莱娱亲”与“郭巨埋儿”这两个故事了,奇葩程度直逼现在的无脑网文。
“老莱娱亲”说的是70岁的老莱子为了哄父母开心,时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拿拨浪鼓像小孩子一样嬉戏耍闹。一次在给父母送水时摔倒了,干脆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以博得父母一笑。
鲁迅先生很看不起这种拿肉麻当有趣的行为,只觉得虚伪,说这个故事是“以不情为伦纪,污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道学先生以为他白璧无瑕时,他却已在孩子的心中死掉了。”
如果说“老莱娱亲”只是因为虚伪而被鲁迅先生讨厌,那么“郭巨埋儿”则给鲁迅先生幼小的心灵埋下了浓厚的心理阴影。
郭巨家里穷,为了侍奉母亲,决定把三岁的儿子活埋了,结果在挖坑的过程中挖到了一罐黄金,上面还写着“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于是郭巨的儿子侥幸得活。
鲁迅先生被这个故事吓到,不仅自己已经不敢再想做孝子,而且也怕自己的父亲去做孝子,在书里还幽了那么一默,“家景正在坏下去,常听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倘使我的父亲竟学了郭巨,那么,该埋的不正是我吗?”
在鲁迅先生的童年,二十四孝的故事被作为儿童的启蒙教材,印成图画本教孩子们行孝道、做孝子,但最终却让鲁迅对于做孝子的想法完全绝望了,因为,“孝,竟然有如此之难。”
他甚至害怕看见白发的祖母,总觉得她和自己是势不两立的那种人,“至少,也是一个和我的生命有些妨碍的人”,这些隔膜一直持续到祖母去世,反而影响了他和祖母的感情。
说回到这次惹起争议的“乳姑不怠”,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唐代高管崔绾的曾祖母长孙夫人上了年纪后,满口牙齿都脱落了,平日进食十分困难。长孙夫人的儿媳、也就是崔绾的奶奶唐夫人忧心如焚,为了孝敬婆婆,每日早起梳洗打扮之后都要登上婆婆所居住的主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
就这样一直喂了好几年,长孙夫人除了饮用唐夫人的乳汁之外粒米未进,但居然慢慢恢复了健康。在她临死之前,交代家族后辈一定要像儿媳孝顺自己一样孝顺唐夫人。
咱就不说这个故事是否真实了,事实上二十四孝中的很多故事都带有编造的痕迹——就算是真实的,儿媳妇的确用乳汁喂养了婆婆好几年,但这事有啥可感动的?
婆婆没牙,就不能喝牛奶,吃稀粥,非得和儿媳的孩子抢母乳?
如果儿媳一直有奶,说明一直在哺乳期,那奶都让老婆婆喝了,小孩子喝什么?
是不是又像郭巨埋儿中的那个倒霉孩子,成了父母彰显孝道的牺牲品?
网友问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这是婆婆没牙,要是公公也没牙,又该怎么办?
作为一个女人,我最恶心“二十四孝”的原因就在于好多故事都是男人愚孝,无原则取悦和讨好自己的父母,完全牺牲媳妇的利益,待媳妇稍有差错,马上就休妻。
比如刻木事亲这个故事中,愚孝达人丁兰因为从小父母去世,刻了一对木像当做父母那样去侍奉,每天早请示晚汇报。
老婆时间长了不以为然,觉得这事有点荒谬,对木像不太恭敬,还试着用针刺了木像的手指,没想到木像手指出血了。
等丁兰晚上回家,木像还对着丁兰垂泪,丁兰马上休掉了老婆给“木头爹妈”出气。
还垂泪?简直是大戏精。
还有涌泉跃鲤这个故事中,主人公姜诗更无情。
他妈爱喝长江水,姜诗的老婆庞氏便经常跋涉六七里给婆婆打长江水喝;婆婆爱吃鱼,她便做鱼给婆婆吃;婆婆不愿意自己一个人吃,她便请邻居老婆婆一起来吃。
有一次因为刮大风,庞氏打水回来晚了,姜诗怀疑她故意怠慢自己的母亲,就把她逐出家门。庞氏无处落脚,只好寄居在邻居家里,但还是每天辛苦纺纱织布,把卖布的钱托邻居送回家里继续孝顺婆婆。
后来婆婆知道了这件事,让姜诗把庞氏请回来。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一股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不需要长途跋涉就可以供奉婆婆了。
看看,又是一个孝心感动天地的故事。
但这个故事没讲完吧,我还想知道当姜诗发现自己冤枉了妻子,有没有对老婆道歉,有没有自扇几个耳光深刻忏悔?
而且我深度怀疑婆婆之所以让儿子把儿媳请回来,是没人给她取水做鱼了,否则早干什么去了,你儿媳妇消失这么多天你怎么可能才知道?
既然儿子是孝顺儿子,当妈的在你儿子心中如此有分量,为什么早不制止你儿子呢?
一家矫情怪,欺负一个死脑筋。
男权社会编这些故事就是为了给女人洗脑,让女人相信圣母到一定程度,便可以感天动地,忍吧,忍到最后,就可以出现奇迹,神仙出来颁一个大奖章给你。
直到现在这种洗脑也依旧在持续。
比如被打2.4分的《最美逆行者》中,公交车司机李文丽就是庞氏这样的圣母。
她因为是外地人被婆婆嫌弃,强行要求儿子离婚,妈宝的儿子居然也同意了,善解人意的李文丽也不记恨,还觉得是理所当然。
然后就因为这次婆婆感染了新冠,李文丽默默给前婆婆送饭,感动了老太婆,于是“坏人”后悔,好人破镜重圆。
真的会这样吗?谁信谁傻子。现实中不仅不会有这样的花好月圆,善心感动不了刁婆婆,还会被人蹬鼻子上脸,吃得死死的。
郭巨说服妻子同意自己活埋儿子的理由同样听起来耳熟,“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
这种逻辑在男人面对婆媳矛盾不作为时经常出现,“那是我妈,老婆可以再娶,妈只有一个。”
“二十四孝”中的很多故事都不能细想,一细想简直是令人灰心丧气,嫁给人家做媳妇,不仅自己要做一个工具人,连自己的孩子也要随时准备替夫家慷慨赴死。
男人要埋你的孩子时,你连P都不敢放一个,还得跟着一起挖坑,要不是挖到一罐子金子,那坑就将是你怀胎十月生下来的骨血连心的孩子的坟墓。
怪不得过去的老婆婆常常会刁难儿媳妇,爬到这个位置不容易啊,饱受压榨,保不齐还得牺牲几个孩子,到了自己能欺负人的时候,还不得出了这口恶气。
这几年,因为“二十四孝”所引发的争议并不少见。
2005年,河北沧州市某小学曾将“二十四孝”图引入校园,引起家长的反对。
2014年,“郭巨埋儿”等二十四孝故事在安徽六安被做成公益广告,遭到市民反对。
2019年,在北京朝阳区高碑店村的“孝悌园”,出现了“郭巨埋儿”的雕塑,被游客举报。
网上很多雕塑厂商都供应“二十四孝”雕塑,还卖得不错。在某宝上一搜一大把,这些雕塑去往哪里,都被卖到各种景区或者园林建筑中了。
居然有这么多人打着弘扬传统文化的幌子来给“二十四孝”招尸还魂,是我没有想到的。
在任何一个时代,我相信为人子女看到郭巨埋儿的故事都会感到不寒而栗,这是孝道吗?这是杀人犯好不好?
母亲重要,难道儿子就不重要了吗?母亲是一条命,难道儿子就不是一条命了吗?
奶奶知道自己能活下来是用孙子的命换来的,她还能活得心安理得?要是能的话说明她根本不是人,如果不能,说明这儿子根本就不孝。
总之这种灭绝人性的事情有什么宣传的必要?
即使在“二十四孝”中,还有“百里负米”“啮指痛心”这样真正表达血脉亲情的故事,也无法改变其中大部分都是一些维护礼教、宣扬迷信、鼓励愚孝的糟粕。
时代变了,真的变了,传统的孝道早就不适应现在的伦理观和价值观了,如果让“二十四孝”这样的思想回魂附体,继续捆绑子女的意志,不敢违逆父母的心意,时代怎么可能进步。
“二十四孝”不仅不适用为人子女,更不适合拿来教化儿媳孝顺公婆。子女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儿媳更不是公婆家的附属品。
我们一定要意识到随着时代的改变,父母与子女的血缘亲情也被赋予了新的概念。
在农耕社会父母的权威大,不仅仅是因为礼教的束缚,更在于时代变化小,经验至关重要,父母可以通过自己的阅历给子女传授人生智慧,即使老去也依然也可以凭借经验成为子女的精神导师。
现在进入工业化社会,科技革命、数字革命,知识三五年就会更新一代,经验至上的伦理观经受了严重的冲击,父母在很多方面需要向自己的孩子学习,甚至需要接受孩子的指导。
当我们的父母不会用智能手机,不懂得如何连网络,不会用微信,需要低下头来让我们教的时候,还想保持高高在上的地位,动辄指点江山,怎么可能呢?
心理上的优势没有了,最适合建立的就是和谐共处、互相尊重的新式伦理观。
父母走下神坛,我们看到他们身为普通人的软弱,他们看到我们逐渐长大后的成熟,血脉亲情联系着的是自觉自愿的感恩和回报,而不是被封建礼教强行施加的精神枷锁。
【免责声明】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