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作为我国唯一的热带海岛,凭借迷人的风光、温暖的气候和新鲜的空气,以及丰富优质的海岛旅游资源,成为国内外游客钟爱的热门旅游度假胜地。但提起海南,大家想到的都是三亚、海口等著名的旅游城市和醉人的椰风海韵,阳光沙滩,鲜有人关注那些隐藏在海南各地的特色民俗和海岛人文。
在海南的西北部,有一座名叫“儋州”的城市,如果了解苏东坡的人,就会知道他曾经被贬至此,这里还有一座“东坡书院”。儋州濒临北部湾,海岸线长267公里,其间分布着许多天然渔港,这里的乡镇居民,傍海而居,靠海而生,世代以打鱼为生。
儋州洋浦半岛,土地不宜农耕,荒地多人口少,以前这里的居民也多以打鱼为生,2007年洋浦被国家批准设立保税港区,当地建设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在洋浦半岛沿岸至今还保存着许多昔日渔家生活遗迹。其中这一带遗存的千年古盐田,就独具特色,极具看点。
千年古盐田位于儋州洋浦半岛的盐田村,处在海边滩涂上,这是当地渔民祖祖辈辈一直延续着的“海水晒盐”古盐场,见证了当地人因地制宜、靠海吃海的生存方式和劳动智慧,这项原始的传统晒盐技艺至今已经流传1200多年。
随着时代的变迁,生活的提高,在昔日荒凉的古盐田周边,已逐渐被拔地而起的楼房包围,临海滩涂上这些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晒盐石,也成为当地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见证着中国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处世方式。
如今,当地很多晒盐场已经失去往日的功能,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但有部分晒盐石仍在使用,一些老盐工依旧在坚守着这项古老的生活技艺。古盐田免费对外开放参观,游客可以走进其中,近距离了解延续上千年的海水晒盐的技艺制作过程。
洋浦古盐田是我国最早的海水晒盐场,也是保留最完好的原始晒盐场。古盐田面积共有700多亩,晒盐石7000多个,以前这里的海盐年产量达500吨,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制盐工越来越少,海盐产量也越来越低。但这种传统日晒盐技艺却被保留了下来,如今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追溯洋浦古盐田的历史,相传早在1200多年前的唐末年间,一群来自福建莆田的盐工漂洋过海,历尽艰苦来到海南岛古儋耳郡,在洋浦半岛的海边开山辟石建造家园。因为海南高温,日晒丰富,起先盐工们发现经过一天的太阳暴晒之后,海边滩涂上都会留下一层盐巴,于是他们想到用海水晒盐。
盐工们就地取材,将海边的火山岩削平凿槽,做成如砚台一样的晒盐槽,摆放在海边滩涂上,就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晒盐场。为了提高产量,他们要先将太阳晒干的海泥浇上海水过滤,制成高盐分的卤水,再将卤水倒入石槽让阳光暴晒蒸发,这样便大大提高了海盐产量。
经过原始方法加工制作的天然海盐,颗粒均匀、色泽鲜亮、咸度适中,是名副其实的原生态无添加绿色健康食品,是生活美食佳肴的上佳佐料。而且久藏的海盐,还具有清热、去火、消炎、散瘀等医用功效。所以,如今这种海盐依旧深受当地人喜爱,而且售价相对要高很多。
这项古老的晒盐技艺工序繁复,需要经过晒海盐泥、收海盐泥、过滤卤水、晒盐、收盐5道工序,耗时4天时间才能完成。从最先的“煮海为盐”变为“晒海成盐”,虽然制作过程耗时,流程复杂,却闪现着劳动人民的智慧,老祖宗留下的传统技艺应该得以传承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