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全国各地樱花盛开,尤其是武汉大学,又让全国其他大学生们着实羡慕了一番。武汉大学的樱花雨那是出了名的,每年一到樱花季,那里便是花的世界,美到不可方物。
但其实,各所大学都有他们各自的特色和美妙之处。如果可能,我倒觉得每到一个城市,去一些比较具有历史文化的高校走走真是一件美妙的事情。如果碰巧,到了历史上的书香文化之地,那更是一种不错的旅行体验。
以前去过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岳麓山下,湘江边上,朗朗书香气,总觉得自己恍如回到了过去,回到了那个历史年代。
而今天要介绍的是中国历史上另外一个赫赫有名的古代书院。这个书院以前名叫龟山书院,对于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要摇头表示不曾听闻,但是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东林书院。这个名字曾经出现在中学历史教科书上,大概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
东林书院位于无锡市内解放东路867号,始建于1111年,是宋代学者程颢、杨时长期讲学的地方。后来到了明朝,这里依旧是文化教育传承之地,到了万历年间,因为学者顾宪成等人在这里讲学。
它虽然没能入选到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列,却也是在历史上赫赫有名,尤其是在明朝万历年间,声明远超四大书院之列的岳麓书院、应天书院、白鹿洞书院、石鼓书院。要知道,作为一个讲学育人的地方,很多时候书院一般功能是“教育”,而东林书院当时的影响力,不仅在学术方面,在政治方面也颇具影响力,它已经远远超越“教书育人”,而成为影响整个社会,引导整个社会价值观的一个地方。东林党人当时所传播“读书、讲学、爱国”的精神,引发了整个社会的共鸣和反响。
如今的东林书院,虽然历经千年,经历过了多次的翻修,但这里依然保留着最初始的样貌。在高楼林立,商业街环绕的环境之下,东林书院就像是一片难得寻觅的净土。一道牌坊,一堵墙,外面是喧嚣嘈杂的现代化都市,里面则似乎依然停留在几百年前。
这里清幽、静谧,游客稀少,环境优美。
东林书院大门始建于万历年间,门头是“东林书院”四个大字,门的左右是一副对联,对联的内容是:此日今还再,当年道果南。据说这幅对联是有典故的,来自于宋代学者杨时和恩师程颢之间的情谊,只是原来的对联已经失传,如今的对联是由近代学者钱伟长提笔所书。
走进东林书院,迎面看到的是一座石牌坊,也被称为马头牌坊。它是用石头雕刻而成,上面有二龙戏珠、丹凤朝阳、狮子滚绣球、鲤鱼跳龙门等精美图案。牌坊的正面是“东林旧迹”,反面是“后学津梁”字样。这是乾隆年间才改的题字,以前所书的是“观海来游”、“洛闽中枢”,好像更有“东林意境”一些。
再往里面走可以看到泮池。据说是始凿于明万历三十二年,池上有石桥,江南庭院中经常看到,据说它是讲学的象征建筑。古时候的读书人对读书环境还是非常讲究的。
东林书院,最值得一看的当然是这里的“教室”,也就是历代学者在东林书院入座讲学的地方。我本以为是只有一个厅堂,却不想有好几个。最有名的有:丽泽堂、依庸堂、晚翠山房、小辨斋和再得草芦。
丽泽堂是学者顾宪成亲自取得名字,在这里讲学听讲的人非常多,当时很多的吴越江南人士都纷纷到这里来听讲讨论,盛况空前。
依庸堂也是万历年间建成的。由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写的那首非常有名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就在依庸堂内。
小辨斋是和丽泽堂、依庸堂同期所建,是学者顾允成读书讲学处。
晚翠山房和再得草庐是后来建设的,建于清代,为书院讲学书斋之一。是一些清代学者的讲学之地。
这些讲学堂至今保留着原来的风貌。本以为能影响全国政治和思想的地方,应该规模宏大非常气派,但和想象中的有些不一样,这些学堂非常朴素,空间并不大,而且摆设就是一些桌椅。
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这里特别让人能够感受到书香气。置身其中,仿佛当年顾宪成等学者在这里讲学的场景都能一一浮现在眼前一般。这种情景是很多高校没有的,以至于身边一个游客感叹:在这里上学真的太幸福!也不知道是感叹当时的讲学风气还是如今这里清幽的书院环境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