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吴国大夫伍子胥佐吴修水利
用了几年的时间
打通了一条南北向的河道
造福了一方百姓
为了纪念他,便将这条河取名为胥塘
西塘话胥塘与西塘为谐音
故称西塘
近年来江南水乡逐渐商业化
它们灯红酒绿,商铺林立
唯有西塘,几百年来默默地守着江南水乡的的寂寞和内敛
清逸,宁静
01
三 省 交 界 处
画 船 听 雨 眠
西塘位于江浙沪三省交界
古名斜塘,平川
东临姚庄镇
西靠天凝镇、陶庄镇
南接干窑镇
北与芦墟镇毗邻
南距嘉善县城9公里
北距苏州78公里
东距上海市中心80公里
西距杭州100公里
是吴地方文化的千年水乡古镇
也是江南六大古镇之一
西塘位于杭嘉湖平原水网地区
地势平坦,河流密布
夏秋季的台风暴雨光顾
河水涨上两岸,带来清爽
冬季水位较低
一丝丝冷涩随之弥漫在空气中
9条河道在镇区交汇
把镇区分划成8个板块
而众多的桥梁又将水乡连成一体
02
吴 越 文 化 行 水 道
一 江 烟 水 照 晴 岚
西塘历史悠久
是古代吴越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春秋战国时期
西塘曾是吴越两国的相交之地
素有“吴根越角”和“越角人家”之称
唐、宋时期就已形成村镇
在唐开元年间建有大量村落
人们沿河建屋、依水而居
南宋时村落渐成规模,便形成了市集
元代开始依水而市渐渐形成集镇
商业开始繁盛起来
明清时期已经发展成为江南手工业和商业重镇
到了元、明朝时
西塘凭借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经济基础和水道之便
发展成一座繁华、富庶的大集镇
窑业、米市、食品、制陶业等行业日益兴旺
“春秋的水,唐宋的镇,明清的建筑,现代的人”
是对西塘最恰当不过的形容
每年的农历四月初三是西塘人民的守护神七老爷的生日
这一天要举行隆重的庙会活动
大家把七老爷和七夫人的行宫抬出庙门
从晚上十一点出发
在西塘各按预定路线走
一路旗帜飘扬,锣鼓震天,鞭炮齐鸣
浩浩荡荡巡游
镇上经过的许多地方都搭了帐篷
供七老爷与七夫人在帐内稍歇受供
到次日下午才回到庙中
于是在庙内开始演大戏
连演三天,几乎全城出动
打莲厢、扭秧歌、调龙舞狮
人声鼎沸、盛况空前
这便是西塘人一年四季最大的民间节日
03
小 舟 轻 入 画
悠 然 云 水 天
桥多,弄多,廊棚多
西塘吸引着众多的游客前来
西塘有着水乡古镇的小桥、古街、石巷
又有它独特的乡韵
最著名的桥是永宁桥
是西塘观景的最佳地点,
河北岸朝南埭长廊如一条逶迤长龙伏在水边
行人和自行车都在廊下行走
其风味为其他古镇所少见
河南岸是西街的后面
沿河有高低错落的民居建筑群
大多为清末至民国年间建成的
大宅的风火墙高高耸起
青砖黛瓦和石河桥尽收眼底
最得摄影家和画家们的青睐
是他们创作的猎景之地
站在桥上迎着微凉的风
抬头看看两岸的大红灯笼
低头看河里波光粼粼的倒影
这种水乡才有的美只有身临其境才会有所感悟吧
跨过永宁桥
前面就是西街
这些建于明清的老建筑三、五进极为平常
六、七进也不少见
且都有宅弄相连
形成了“雨天不湿鞋,照样走人家”的景象
这些院子或是“前街后河”或是“前河后街”
院宅之间又有较多的露天弄堂
全镇有长短不一的弄堂共122条
其中百米以上的宅弄有5条
这些幽深窄长的小弄为西塘镇压
增添了古朴与神秘
最有特色的一-条露天小弄名叫“石皮弄”
形成于明代嘉靖年间
是镇上王姓家族子孙宅院之间的一条小弄
弄长68米,最窄处仅有0.8米宽
是一条“独行弄”
“石皮弄”是168块簿簿的石板铺成平整的弄面
石板下是排水沟
小弄两边是高高的宅墙
由于年代久远,墙面已然斑驳陆离
不禁便沉浸在了古朴的历史之中
04
酒 香 入 人 家
名 馔 味 亦 浓
中国酒文化博物馆是在原有古镇西塘黄酒陈列馆的基础上
充实了来自西部的酿酒世家刘西明先生几辈人收藏的酒文化实物而重建的
西塘在历史上便是酒镇
“ 酌好酒,吟好诗”
清代,镇上名酒梅花兰白闻香百里
民国初年的柳亚子多次醉饮镇上
西塘的酒文化
可以说与古镇同步,与古镇齐名
六千年的农耕文化和西塘淡泊的天人合一的处世习性
造就了西塘饮食与文化的同一主题
西塘的菜肴美味而不奢侈
好看而不强求做作
不拘形色,而讲养生
求新鲜、好美味、重文化
从现在营养学的角度看也更具科学性
清蒸白丝鱼、馄饨老鸭煲、菜花鱼蒸蛋、毛豆菱角
个个清淡却各有滋味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立场和观点。本文著作权归搜狐焦点所有。未经允许,严禁转载;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文时,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