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这个故事是在美国旅游的时候听到了。然而作为一个中国人,对于这样一件波澜壮阔的事,毫无耳闻,深感惭愧。故事中的人和事全部是来自真实,没有丝毫杜撰的成分。
关于故事开始的地方
几年前,有幸和几个做生意的朋友去了一趟美国,一路的旅行很顺畅,这个即陌生又熟悉的国度和它那充满充满活力的一面给我留下来很深的印象。美国复杂的地理环境和广阔国土与大洋彼岸的祖国十分相似。美国一样拥有着美丽的山川,清澈的河流和一群为着美好生活奋斗的人们。
我们的旅程以洛杉矶为起点,好莱坞,日落大道,硅谷到处透露着创新和自由。洛杉矶汇聚了追求个性的人们,这里也是美国现代文化的中心。一路向东,我们见识到了疯狂的不夜城拉斯维加斯,看到了一望无际的戈壁沙漠,感受到了印第安部落最后的悲伤。终点站在纽约,美国的社会文化明显存在区域差异,西部自由活力,中部狂野壮观,东部秩序典雅。旅游是条快速了解一个国家的捷径。
纽约必去的几个网红打卡地肯定是少不了的。时代广场,华尔街,中央公园到处充斥着国际大都市的繁忙。参观完这些后,一个同伴说要带我去参观一个有意义的地方。然而在我的印象中纽约有看点的地方都已经跑的差不多了。
他神神秘秘的将我带进了纽约的一所大学。朴素而庄重的装饰,彰显着这里厚重的年代感。大学中到处弥漫着文艺的气息,雕刻精美的建筑物比比皆是。校园中随处可见交谈的学生,他们专注的眼神让我想起自己的大学时代。这里安静祥和的学术气氛和校园外纸醉金迷的纽约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有历史名校在美国并不稀奇。孤陋寡闻的我第一次听到过这个大学的名字:哥伦比亚大学。后来的我才知道,这座大学在美国人心分量很重,它代表着美国最高的教育水平。让我感到诧异的是,朋友讲这座名校对于中国人的意义甚至更大。哥伦比亚大学曾经是无数怀揣着救国图存的华夏热血男儿,学习奋斗的地方。在这里他们掌握了先进的知识,开拓了视野。最终能人志士们将现代进步的火种,带回了古老的中国大地。
在那个动荡不安,大师辈出的年代,国之栋梁中,有许多人和哥伦比亚大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胡适、陈公博、冯友兰、唐绍仪、蒋梦麟、马寅初、徐志摩、闻一多、陶行知等等一个个有分量的名字,都在这所学术殿堂中留下了足迹。
可是,哥伦比亚大学“丁龙讲座”,助梦无数英雄的地方,它的来历却渐渐散落,不为人所知。拨开历史的尘埃,一个光辉的影子渐渐显露出来。
关于故事—背景介绍
百年前,风雨飘摇大清王朝举步维艰。人们挣扎在生与死之间,举国上下。但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意愿比什么都要强大。彼时,大批的广东人远渡重洋来到了美国寻找未来,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猪仔”。中国人勤劳善良,百折不挠的优良品质在艰苦的环境下得到了更好的体现。大批华人在美国做着常人难以忍受的工作,付出了成倍的艰辛,却只拿着很微薄的薪水。勤俭节约的他们,一分一毫的积攒着自己的财富,然后将它们寄送给在家乡受苦的亲人。
华人们有着自己的传统文化,有着自己的群体并且很少参与美国当地人的活动。且华人们从来不在乎自己在当地所谓的社会地位,它们将赚到的钱源源不断的寄送回中国。在每个人的心中,他们从来没想过要永远定居于此。落叶归根是每个人华人的想法,然而他们中很多人却永远的埋在了异国他乡,回不到自己魂牵梦萦的家乡了。
著名的美国太平洋铁路,横穿整个美国,铁路施工环境十分恶劣。几乎没有当地人愿意参与铁路建设,当地工人干活偷懒又动不动罢工要求加工资,铁路的进展十分缓慢。当地政府在无奈之下启用了大批华工。华工为这项工程的付出,太过惨重!
1866年冬,在塞拉岭通道施工中,有500到1000名华工死于雪崩,很多人的尸体在几个月后,雪化了才被挖出来,他们中不少人到死的那一刻还还紧握着生产工具。
1868年,内华达山有将近1000名华工死在了这里。1970年,人们从当地沙漠中挖出2000磅(约合907.2公斤)的华工尸骨。
这些记录只是冰山一角,不少几十人上百人死亡的事件都没有被记录在案。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每根枕木下面都有一具华工的尸骨”,这一句毫不夸张。
然而让人愤怒的是,华工在当时只能拿到每月25美元,同样出工不出力的白人工人可以拿到35美元还会得到保险和食宿。华工和其家属在没有任何保障的环境下日夜工作,换来的确实监工残酷的皮鞭。不少华工并不是死在了岗位上,而是被虐待殴打致死。
就这样一群不起眼的中国人,用自己的鲜血和汗水最终出人意料的提前完成了这座旷世奇迹。
在太平洋铁路合拢的照片上,铁路两边满是雀跃的白人工人和趾高气昂的公司老板,他们互相握着手,仿佛向世人宣告着自己的丰功伟绩。我在照片上没有找到任何一张华人的面孔,哪怕是侧脸,悲愤难以复加!
还没有完,当地大量懒惰白人找不到工作,他们责怪华人太过吃苦耐劳又报酬低廉,抢走了自己的饭碗。这种情绪迅速感染了全美,一时间整个社会弥漫着一股排华的风气。这种舆情促成了美国政府的一个自己至今都难以启齿的丑陋法案“排华法案”。华人在当时的美国社会地位极其低下,任何人都觉得自己比中国人高等。
关于故事—登场
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按道理所有的中国人都应仇视美国人。然而我们故事的主人公却没有选择仇恨。
卡朋蒂埃一个有着卓越眼见又才华横溢的旧式美国富人。他凭借一己之力建造了后来的著名城市奥克兰,人们称之为“将军”。在此不赘述他的成就了,你就把他当成一个美国超级富豪吧。和大多数伟大的人一样,卡朋蒂埃为人正直,但又脾气暴躁为人吝啬。他酷爱雪茄和酒,喝醉后常在骂家中仆人。所以很少人能受得了他的脾气,仆人们一个一个的辞职了。
丁龙一个来自于中国广州的“猪仔”,在卡朋蒂埃家,做着端茶送水的工作。有一次卡朋蒂埃又喝醉了,指着端茶来的丁龙大骂起来。
酒醒后的卡朋蒂埃,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惭愧。如果丁龙也离开的话那么自己可能连一个做饭的人都没有了。正当他忐忑担心一觉醒来丁龙已经离开时,这个守时的中国人又端着早餐出现在了他的卧室门口。卡朋蒂埃很惊讶,在他的印象中几乎没有人受得了自己的坏脾气。这些年,没有一个仆人可以做长久的。卡朋蒂埃很好奇问丁龙被自己那般辱骂为什么没有选择一走了之。然而丁龙的回答则更是出卡朋蒂埃意料之外。丁龙告诉卡朋蒂埃,他不认为卡朋蒂埃是坏人,只是脾气暴躁。在自己的国家,人们思考做事都会以圣人孔子的教诲为准则。孔子有句话:“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我既然应聘作为你的仆人,那么在你最需要帮助的时离开,这是是不义。
卡朋蒂埃认为自己的身边这个不起眼的仆人,居然是一个有着渊博知识的东方学者。然而在随后的交谈中他才得知,丁龙并不是什么学者,在中国甚至不算一个有文化的人。他的祖上是世代种田的庄稼汉,自己的观点都是来于父亲的教诲,父亲的知识又来自爷爷。卡朋蒂埃大为感慨,原先他的印象中:中国既落后又野蛮,人人都衣衫褴褛,拖着一条丑陋的“猪尾巴”。这个国度基本的文化都没有更别说高深的哲学了。
那些来自所谓文明社会的仆人,入职前承诺对主人忠诚,会承担来自主人的负面情绪,然而他们都没有做到。(在那个时代主人骂仆人是很寻常的事情,时代不一样)仅有这个来自落后东方的农民,坚守了自己的原则。卡朋蒂埃大为感慨,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农民都可以做到很多所谓绅士做不到的事。那么遥远的东方,还存在着千千万万受过良好教育的中国人,他们真的如我们老印象中那样野蛮而愚昧吗?在之后岁月里,丁龙身上中国人优良的传统展示的淋漓尽致。恪尽职守,忠诚友善,安静好学的丁龙,让卡朋蒂埃对这个华人更是亲近备至,尊重有加。
关于故事—闪耀的人格
1890年,丁龙第一次出现在美国统计报告中,当时是作为卡朋蒂埃曼哈顿住所中的一员,被称为“华人帮佣”(chineseHelp),但是到了1900年,他已经是卡朋蒂埃的一个伙伴(companion)了。他们称了真正的挚友。
在一次长途旅行中,卡朋蒂埃为丁龙订了一间一等舱位。在船上,卡朋蒂埃对这个仆人表现出了极大的尊重。然而当时社会有着残酷的等级制度,有色人种是不准许和白人住在一等舱的。人们对于丁龙的到来反感强烈,多次找到卡朋蒂埃要求把这个中国仆人赶到下等舱去。卡朋蒂埃强硬的拒绝了众人的要求,并且他告诉大家丁龙是一位来自于东方的哲学家,他的思想让自己佩服不已。
兢兢业业的丁龙余生再也没有离开过卡朋蒂埃,2没有婚姻的人互相帮助,平等和尊重是两人相处的准则。转眼间2人都已到了风烛残年,丁龙也准备请辞了。卡朋蒂埃对于这位挚友的离去很是悲伤,临行前,他询问老朋友还有什么要求?一生无所求的丁龙提出了他此生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要求:他希望在哥伦比亚大学开设汉学系,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
这个愿望在当时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不提当时社会对华人的不友好,单是在美国顶尖名校建立一个系的费用就是一笔天文数字。朴实的丁龙知道难度,也没有退缩,很快他便用实际行动,展示了自己的决心。他给哥伦比亚校长塞斯·洛寄出了一封简短的信:
尊敬的先生,您好。
我再此诚挚的捐赠12000美元,作为贵学校研究汉学的经费。
丁龙,一个中国人。
12000美元在是100年前,是一个天文数字,可能相当于现在的120万美元,这是丁龙毕生的积蓄。他本可以用这笔钱过上很好的日子,也可以用它让自己远在家乡的亲人,来到美国过上稳定的生活。他有无数个理由将这笔钱用在自己身上,但是他没有。
虽是一笔巨款,但是对于创建一个系来说只是杯水车薪。丁龙无私的举动让卡朋蒂埃再一次感动。他坚信自己的挚友是一位真正的绅士。于是他也给大学校长写了一封信:
我以诚挚之心捐出这10万美元作为贵校研究中国语言,文学,宗教,法律,历史之用。并希望您以‘丁龙讲座’为之命名。这个捐款不附加任何条件,唯一就是不要提及我的名字。但是我要保持今后追加赠款的权力。
在信中卡朋蒂埃赞扬了丁龙的高尚人格,认为他虽不信奉基督教,也不是美国人,甚至不是白人。但他身上却有着东方人特有的温和、谨慎、勇敢和友善。
哥伦比亚大学校长看到有人接连捐助了2笔巨款,自然是很高兴。但是对于用一个华人的名字来命名,他心存疑惑和不解。于是他致信卡朋蒂埃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很快他便收到了卡朋蒂埃的回信,信中卡朋蒂埃情绪激动,热烈的言辞中难掩自己对丁龙的由衷赞美。他形容丁龙是他见过的最正直的绅士,虽然他出生贫寒,但是坚韧性格和做事有原则的高尚品格是不容置疑的。
终于卡朋蒂埃和丁龙共同的努力下,哥伦比亚大学“丁龙讲座”初见规模。卡朋蒂埃后来多次追加捐赠,只要是用来建设汉文系,他来者不拒。大量的捐款一度让他卖掉了自己心爱的豪宅。
此时,丁龙的事迹也传到了大洋彼岸的中国。当时清政府的统治者慈禧太后和李鸿章也大为感慨。于是他们也为哥伦比亚图书馆捐赠了5000多本图书。
著名思想家钱穆称丁龙为:凡人中的圣人
关于思考
站在大学的礼堂前,感慨万千,眼前这座宏大的学术殿堂,飞出了无数国学大师。为旧中国开眼看世界,让世界更了解中国作出了难以磨灭的贡献。这一切丰功伟绩的起点—丁龙却从此销声匿迹。人们此后没有在任何公众场合找到他的只言片语。这个从平凡中走出来的人,又重新回到了他的平凡生活中去了。
2007年,哥伦比亚大学发出了一则寻人启事:丁龙是谁,他在哪?
丁龙就这样离开了,人们甚至都不知道他的真名到底叫不叫丁龙。但是人们记住了这位凡人中的圣人。
默思良久。
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留名青史?建功立业?富甲天下?
我不知道人最终的追求是什么。但是我知道我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将碌碌无为,毫无成就,如同大海中一滴水,朴实无华。
但平凡就是平庸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