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厦门这座城市的第一印象,来自赵雷的歌,《我们的时光》。
“海风拂过椰树吹散一路的风尘”。
不过,花一天的时间,探索一个非省会的城市,并不因对大海和椰树的执念,而是机票打折。
当然,除了大海和椰树,厦门还有很多意外。
比如价格并不低廉的海鲜,和爬到怀疑人生的坡。
Part 1 落地 & 宵夜
经过景德镇一段停息后,落地厦门已经是凌晨,但气温并没有骤降,一件单衣也能御寒,倒是机场两边的绿植,被风吹得呼呼作响。
民宿老板来接机,不多时,就看到两侧零零星星的商铺,开在三四层小楼底,好像全国的机场周围不发达,都是统一的。
出门找宵夜摊,在握手楼纠缠不清的电线中,一家四川馆子的招牌格外显眼,但跨省千里,并不是为了家乡风味。走出小巷之后,首先看到的,是分隔机动车道的椰树,高高的树干在黑夜里,似乎直插云霄,末梢被太过宽阔的叶面压得垂下头,随风拂动。
马路上还有三三两两的行人和车辆,过街之后的一条小巷则稍微热闹,几个开着三轮车的摊贩就着各自的灯光忙活,转了一圈,似乎只有漳州鱼片和烤生蚝是海产周边。
鼠标大小的生蚝放在铁盘里,肉质肥美鲜甜;而鱼片则如刀削面一片片飞进锅中,浪里白条般在沸腾的锅中翻滚,捞出撒上葱花等调料,先喝一口汤,怎一个鲜字了得,再吃一块鱼片,又觉得紧实弹牙,却不是开架货鱼丸的僵硬。
吃饱喝足,只待次日行程。
Part 2 骑行到早点铺
骑到早点铺的路,都还算平坦,尤其是机场开始的一条大道。两侧椰树随风摆动,并不强烈的阳光透过绿植落在身上,道路两侧打着遮阳伞的惠民早餐,只有成品的面包牛奶,没有犹豫,继续向前,期待着当地人的第一餐。
直到远处有山峦隐约起伏,在一片林荫后面若隐若现,才开始意识到,厦门并不是想象当中的平坦和繁华,甚至,对于一个不熟悉的游客来说,便捷都算不上。
此时的日头更甚,没有树荫躲避的朝阳无私地照遍全身,不由感叹酒困路长惟欲睡,看看地图,以植物园为目的地的骑行,却还不到一半,眼下,填饱肚子才能完成长征。
很快,迎来第一个坡道。是在一出山头的转弯之处。十分疑惑穿过城市的途中居然会有山坡,但很快,又迎来了一片繁华——六七层的小楼鳞次栉比,楼底是一间间小店,马路夹在中间,车不算多,但几乎看不到自行车的踪影。
看着因瓷砖脱落而大片斑驳的墙体,心想老城区人丁兴旺,应该能吃上饭。
如果不是走了许久的上坡路,都不见一家早餐店,一定会怀疑自己是否身处山城——和重庆一样略微潮湿的环境;时不时有电线在头顶上方盘旋;还有墙面一串串垂坠而下的绿植,和人行道缝隙中顽强出头的苔藓。
真的很饿,又真的不甘心在副食店买块面包充饥,于是继续前行,直到邂逅一处小吃店,玻璃柜台上贴着沙茶面和面线糊的字样。
墙砖已有些缺口的小店,仅有两三套桌椅,还得挤下各种食材的半成品,想来是有些年头,定是当地人常去的老店。
的确,如果不是一位老人前后脚进店,坐于另一桌,稀松平常地吃完一份沙茶面和油条,并付出现钞,定会觉得店家宰客——小碗糊状物的里面,除了多些剔骨肉和下水,滋味甚是寡淡。如此,居然能收到近20元?这碗甚至比西南地区一两面碗都略小一圈。
但对于邻座老人而言,这或许只是一年当中,又一顿平平无奇的早餐,她花白的头发和蹒跚的步伐,并不像能在海风中挥舞丝巾的一员,因此,没有理由再怀疑店家做出了区别对待。
Part 3 爬坡去植物园
继续向前,在不断转弯和上坡的路上。
驶出居民区,抬头又是一片山坡,茂盛的树木将小山覆盖成一片绿色,山脚下的隧道当中,不断有汽车穿行。绕到一旁,是一条夹在废弃铁道和家属区之间的小路,路面坑坑洼洼,时不时有电瓶车擦身而过,却不见自行车的踪影。
转街过巷,坡道起伏如浪潮。路过一片老建筑区。似乎是一个家属院的背后,没有朝外开的门脸房——仅容车辆单行的马路一旁,有三层窗户,两扇平推窗嵌在浅黄色窗框。似乎从里面伸出手,就能摸到架在墙外的电线,和涂抹在墙上的水泥。
四处都是绿植。从野蛮伸出墙外的爬山虎,到路旁四处生长的大树,匍匐在地的野草,疏于管理,和电线一样有些杂乱无章。
继续向前,在爬过一个45°的坡之后,太阳越发炽热,戴上墨镜也感觉眼前一片光明。在没有任何指示,导航不断发出偏离路线提示的情况下,误打误撞,沿着转弯的公路坡道,走向一片居民区,人越来越少,只有几个杵着拐的老年人,还有晾在路旁的衣物。
此时已经没办法再骑,推着车亦十分吃力,居民区尽头的两侧,是一片土坡,生长着各种植物,再往前,就是一片巨石垒砌的围墙和种满各种树木的山路,中间的道路由碎石块铺贴,此时已经没有人行走,只不断延伸向前。
终于,看到植物园的大门,算是达到至高点,俯瞰山下,能透过密密实实的树叶看到远处的高楼,本想进园一探究竟,但园区内不许骑车,还车还得下山,如此反复,看看时间,只得作罢。
在推车步行下山的过程中,能够好好看一看道路两旁的姹紫嫣红,感受蓊蓊郁郁的茂密和繁盛。近处,道路一旁有自行车长宽的剑兰;远处,透过石墙,能看到远山被树荫覆盖,未长出枝叶的树干,则与苍白的岩石融为一体。但终究没能一睹高过人头的仙人球。
Part 4 海边
在乘车前往曾厝垵的路上,路过演武大桥。无法下车近距离拍摄,但能够清晰看到,桥面四下交错,而桥墩稳稳立在海上,海平面似乎近在咫尺。车继续向前,渐渐地,海与桥面似乎齐平。
下车后,海滩就在道路的下方。迎着日光向大海奔跑,每一步都似乎将要沦陷。脱下鞋袜,赤脚踩在沙滩上,细密的砂砾随着脚步下陷,将脚底浅浅包裹,浪潮不断扑向沙滩,一次次发出哗哗的声响。
潮汐退去,沙滩被海水将分成两种颜色,近海的细沙潮湿而冰冷,而远处的黄沙,在经过日光照射后,表面干燥细滑,向下深挖,才感到一阵湿冷。
海水席卷着浪花,一次次拍打着沙滩,发出剧烈的声响,似乎在风的作用下,一层叠着一层,前仆后继,终于在积聚后爆发,而远处湛蓝的海面微波荡漾,消失在天际。
沿着海滩继续向前,是坐落在海边的人行石桥,头顶有烈日笼罩全身,身侧则是阵阵海风拂过,燥热中,混杂着清凉。往前行,能看到礁石屹立在海中,任凭风吹浪打,仍纹丝不动。
风渐渐强烈,吹得头发四下翻腾,却不似内地狂风呼啸。石桥下方,有大大小小方形石块密缝铺贴,再往前,就是架在沙滩上的沿海木栈道。
能容下一车单行的木栈道,由红色木条规律组成,一直绵延至曾厝垵附近。与木栈道一同出现的,还有左边道路上的海景别墅。目测三层的别墅,中西合璧,白色石墙外观,拱券门廊,罗马柱阳台,还有橘色瓦片铺成的尖顶。
或许是此时海风吹得强烈,日光正猛,丝毫不见铁艺围栏里有人走动,家家关门闭户,窗帘合拢——连幢与幢之间的椰子树枝叶,也抵御不住日光的侵袭,纷纷侧向一旁。
此时的沙滩远显得格外寂静,放眼前望,唯有烈日将黄沙炙烤,三两人于沙滩外岛礁拍照。
Part 5 海边的集市
至今仍不清楚是否到过曾厝垵,只在前行中忽现一天桥,横跨于沙滩和集市之间,那一头,有鳞次栉比的餐馆。看看时间,是时候饱餐一顿了。
沿路的排挡老板十分热情,拿着餐板,操着夹舌的普通话上前拉客,并未成功,因为朝前的好奇心不甘止步于此。
于是在步行街区内,就着五颜六色的招牌,和震耳欲聋的喇叭声吆喝声,吃到一份土笋冻,果冻状的透明外观里面,是蠕虫般的生物,装在一只拳头大小的塑料碗里,上面还放着黄瓜丝,淋着黑醋。
除了一口的酸,并没有特别之处。
继续向前,在满大街的水果自助当中,买下一只芭乐,切成块放在食盒里,像未成熟的西瓜,浅绿的皮,还有粉红的瓤,以及嚼着费劲,吐着麻烦的籽。如果不是店家撒上去的酸梅粉,想必这不酸不甜的味道,更是难以下咽。
就像成都有锦里,重庆有磁器口,如果眼前这个店铺鳞次栉比,特产琳琅满目的地方就是曾厝垵,那被坑也只得心甘情愿。
所以,终于在一家还算人少的小店,吃到一碗贵价鱼丸——许是对迎来送往司空见惯,老板的热情和用心,仅停留在招徕客户进店的阶段,无论是端上桌的食物卖相,抑或味道,都该在价格上对折。
吃罢,再在步行街转转,直到两手提不下所谓的土特产才罢休,在经历过几家旅行社忽悠之后,几乎放弃了坐船的念头,不过,来到海边不坐船,岂不是一种遗憾?
Part 6 起航出海
所幸,找到正规渠道,坐上观光巴士,前往码头,届时已近四点。
轮渡码头比想象中大很多,更像一个大中型高铁站,同样有安检和星巴克,不同之处在于,闸机另一头是趸船和大海。
在廊道上排队,能看见四周停泊的船只,多数是一两层的游轮,还有橙黄色的救援船,连接趸船和岸边的,除了廊道,还有廊道两侧的粗铁链。目光放远,背后就是岸上的高楼,而远处的鼓浪屿,似乎遥不可及,隐隐绰绰中,有高高低低的山丘。
此时,随着海风飞扬,温度似乎骤降。登上船,来到二层甲板,此时一二层船舱的卡座都已坐满,连甲板上也挤满了人,坐在护栏侧,能看到旁的船上厦门和厦门渡轮字样,靠着趸船停放,船下是碧绿的海水。
随着轰隆隆的声响,游轮从开始的摇晃,逐渐平稳并加速,船舷处卷起雪白的波浪,四周海面却只有微波荡漾,放眼向前,大海如一匹蓝色丝绒,被风抖动出深深浅浅的光泽。
船继续向前行驶,此时日光更盛,风也开始变大,随着渡轮行驶的痕迹,海面漾起菱形波纹,在阳光照耀下,粼粼闪闪。
不多时,浅透的乌云笼罩住太阳,灰蒙蒙的太空中,还有圆圆的光晕,此时的风也放缓,海面被洒下一层金辉,岸边的建筑都成了模型,只见灰色的轮廓。
随着安全守则的二轮播报,鼓浪屿越来越近——在海域的一侧,是高耸屹立的大厦与现各种代建筑,而与之隔海相望,是被绿意笼罩的小岛,海平面蔓延到天边,从近处的深蓝渐渐变浅,再到泛白的天际线,渡轮继续向前,鼓浪屿越发清晰。
Part 7匆匆而行的鼓浪屿
鼓浪屿的码头不止一个。
内厝澳码头旁,有貌似海洋工业的设施。当渡轮靠近码头,能看清工业船的围挡已经锈迹斑斑,边缘还有船锚和沉入海水的机器。
穿过廊道,便正式登岛。和外观相同,绿植和各样花卉几乎遍布整片岛屿,除了近海的沙滩。
在白城沙滩只顾着拍照玩水,都不曾想没发现一块贝壳,直到走在内厝澳的沙滩上,看着有些发黑的海水一次次冲刷着沙滩,才发现海边真的能收获意外,当然,更多的还有破碎的玻璃块。
此时夕阳已经渐渐西沉,只有巨大的光晕还留在海平面上,除了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剩下的就是一片静寂。
从沙滩走上堤坝,向前就是盛开着花卉,绿植层层叠叠的步行公路,此时能看到的,不再是成群结队挥舞丝巾和墨镜的老年游客,更多像是悠闲散步的本地人。
或者叫本岛人。
原来一个岛可以这么大,大到容纳下海湾,沙滩,公园,甚至军队和学校。
当然,除了观光客外,岛上还住着许多人,他们在民国时期修建的洋派官邸外围,胡乱拉上电线和管道,在角角落落的地方晾晒衣物,任由水泥墙面被冲刷到泛白,而窗框被积聚的尘垢腌到发黑。
平推窗外,焊实了铁护栏,深色玻璃本身,更是阻挡了好奇的目光。或许对于游客有意无意的窥探,早已经习以为常。
和厦门市区一样,除了古旧的建筑,还有爬上爬下的坡和阶梯,在转过很多小道之后,来到和海边类似的商业区,各种文艺风小店鳞次栉比,从画报到姜母鸭,空气里都能闻到红糖的甜味。
打着台湾招牌的店铺不少,楼外矮墙上,还写着周杰伦的歌词,只是时间已接近返程,无法一一细看。
总而言之,厦门有的椰树沙滩,鼓浪屿都有,但鼓浪屿的闲适淡雅,不是满大街电动车的厦门能比拟的。
Part 8 中山路旁的第八菜市场
地图上,靠近鼓浪屿的思明区有好几个景点,包括大海和沙滩,以及厦大,一个椭圆就能框完整,但八市在这个椭圆之外,是预先有过考虑,但不在行程之内的景点。
没想到出海和返程的码头,并不是同一个。
而返程的码头,恰好在中山路附近。
作为商业中心的中山路乏善可陈,除了西式建筑。但夜里忙着吃饭和赶路,根本无暇欣赏。但歪打正着,走到八市,算是意外收获。
在进入八市之前,跟着导航走过好几段小巷。和大路上电线一样交织错节的居民区,在握手楼直接穿行,楼底直接开门推窗,或白或黄的灯光下,有人在吃饭,也有人聚众打牌,吵吵嚷嚷的声音中,混合着各种味道。
许是黑夜为市井生活镀上一层神秘感,在仅靠两侧居民家中亮光,和手机电筒照明的前行过程中,不免记起老旧的犯(和谐)罪电影,所幸一路顺畅。
走上大路,没几步便看到菜摊,除了门市本身,摊位都摆到大街两旁,只留下一车宽的通道供人行走,但此时近八点的市场,依旧灯火通明,人声鼎沸。
除了普通肉菜,更有西南少见的橄榄和各类茶叶,除此之外,海鲜商家更是将鲜货摆在档口,各种贝类养在塑料筐内,各种海鱼则铺在冰块上,门脸一侧摞上过人的泡沫箱,另一侧则摆上餐桌,即选即做。
但时间并不允许驻足,离登机已不足两小时,于是,带着满满的回忆和少许遗憾,踏上了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