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文化经济学者,同时我还是陶院创始人之一、景德镇第一届美协主席彭友善的幼子。我们家与陶瓷和景德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从小就爱景德镇,爱在骨子里。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也算是景德镇的一份子。因为深爱所以苛求,因为敬畏所以研究。我给自己的定位是以第二种忠诚,做一个语言上的反对派,行动上的促进派。
景德镇是一个以手工业制瓷而闻名天下的千年古镇,是一个以瓷耕文化为特色的神秘东方乐土。这既是历史的真实描述,也是游客对景德镇的期待与向往。作为千年陶瓷古镇,景德镇如何抓住机遇,奋而直追,是每个景德镇人,也是每个江西人面临的问题。
可惜的是,在古镇的历史变迁中文象(主要指建筑文物)的保存偏弱,只留下文脉悠长和大量被埋没的瓷片与窑址。所以一个千年古镇留给游人的直观印象不是太新就是太破,难显东方美学神韵和人文生活方式。因此在这一轮开发建设中应高度重视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先谋而后动
不管是拆还是建,要先想好为什么?在整体中起什么作用?是为彰显自我特色?还是为游客考虑?一定是突出重点,强调个性,又要局部服从全局。没想好宁可先不动手,对老宅、老街、老树的处理应慎之又慎,尤其要重点保护和恢复码头、会馆、书院和作坊。这将构成景德镇的文化符号。
以码头为代表的市井文化最具旅游元素,也代表了历史进程与变迁;会馆代表了商业文明,也证明了商业繁华与历史地位;书院文化是江西的特色,更是景德镇历史文化的象征;作坊承载的是手工业文明,是这个古镇对世界
二是要策划在前、运营前置
保护是手段不是目的,故对老城区、老民居不仅要保护,重点在盘活。要修旧如旧,切忌整齐化一,把真古董变成了假古董。关键是怎么植入内容和功能,反映一种怎样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这就必须策划在前,并从运营的思路进行设计。要有文化范式和历史主题,要有名人效应和生活场景,要有真实的原住民和旅游元素。否则一座座空屋死街不仅引不起游客的兴趣,还会成为沉重的财政负担。
三是要做好老城区的新旧衔接和功能转换
要通过设计突出老房子的文化与地位,又要过度到新建筑的功能及风貌,要让人觉得是现代在向传统致敬,尊古而不拘古,美观兼顾实用,体现传承与发展的理念。这方面成都太古里和陶溪川都是成功的案例。这种思路对盘活老城区十分重要,切忌简单的拆除和为了保护而保护,景德镇应为古镇的保护与利用创造新的范式,闯出一条不同于平遥、乌镇和台儿庄的新路。但这不是拍脑袋的事,要列入重大课题研究。这种软投入才能凸显景德镇独有的价值!
四是拿出退市还镇的勇气与担当
景德镇是因镇而扬名,因瓷而立世。镇的名气和历史远大于市的称谓,游客来想看的是镇形态而非市容貌,所以旧城的改造应该“退市还镇”,以镇的方式来构建,不是以市的方式来打造,皇家窑厂的集镇与全国其它的镇是有较大区别的,这才是特色,需要我们深入研究。这个集镇建设成功与否,是决定整个景德镇的成败,开战就是决战。所以御窑厂的研究是核心,是“退市还镇”工程的主体。
结尾部分
当前的景德镇可以说迎来了千载难逢的三大历史发展机遇。第一个机遇是在创新成为国家主战略的时代背景下,国家级陶瓷传承创新试验区落户景德镇,既是对历史的肯定与褒奖,又是对未来的期许与重托,抓住这个机遇就能重塑高质量创新发展的辉煌;第二大机遇是互联网带来的个性化订制商机,消除了地域差异和中间环节,凸显了作坊经济与品牌优势,是典型的互联网生态下碎片化消费与碎片化生产的完美搭配,景德镇这一优势无人能敌,古人开创了陆上与水上陶瓷之路,今天借助互联网的空中陶瓷之路呼之欲出;第三大机遇就是旅游与康养的刚性需求,这是变现历史、文化与生态的最佳时机。瓷土总有挖完的一天,文矿可以永续开发,而且越用越有价值。只凭景德镇这三个字,就能有巨大的市场号召力。传承不是孤芳自赏,更不是固步自封,而是为了更好地创新。所谓创新就是要勇于突破旧的条条框框,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未来的景德镇应该是尽量保存历史文象与生态后的自然延续,城市肌理不能变;保留原有的作坊生产方式和悠闲的生活习惯,符合本土人士的期待;全域展现陶瓷发展史和文明进化史,把景德镇打造成活的陶瓷博物馆和朝圣地,更是中外游客眼中充满东方神韵的人间天堂;如果满足了这三个条件,自然会得到文人和学者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