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相亲专场却是稀客

旅游 重庆晚报 2021-04-12 07:02

原标题:年轻人相亲专场却是稀客

最近,洪崖洞“相亲角”在抖音等平台爆火,被称为重庆最大的民间“相亲角”,很多游客甚至慕名来此打卡看稀奇。

这个“相亲角”究竟是什么样的?10日,“相亲角”正值年轻人专场,记者与情感专家吕文霁一道,进行实地打探。

当天上午9点,在洪崖洞景区11楼的城市阳台上,“相亲角”所在的长街上,早已人头攒动。

记者与景区的保安及工作人员攀谈得知,“相亲角”存在已有7年,属民间自发形成。久而久之,便成为了赶场般的固定活动,且风雨无阻。

每周六,是“相亲角”的年轻人相亲专场;每周日则是父母辈的相亲专场。最初时,“相亲角”是在景区的一楼,疫情管控后,则悄然转至11楼的此处。

他们还说,景区对于这个“相亲角”不支持也不反对,但期间会加强巡逻维护秩序。记者也看到,现场的大喇叭和横幅均提醒着大家:疫情期间,戴好口罩,请勿扎堆。

市民王叔叔在“相亲角”守了7年,当天前来是帮别人展示征婚资料的。他说,近几个月来,“相亲角”在网上火起来后,许多外地游客也踩着时间点前来慕名打卡,让这里的人气更加高涨。

现场实录1

有的父母瞒着子女“代相亲”

虽然当天是年轻人相亲专场,但记者在现场看到,这儿大多数却是叔叔和孃孃的身影。

不少父母拿着儿女的资料,在街上走来走去互相打探,遇到条件尚可的,就会立刻邀其来到一旁,开始交流起来。记者在一旁听了一下,聊天内容往往围绕着这些方面展开:“我们是书香世家,我们属于很开明那种父母”“我就是希望娃儿找个长相端正、孝顺父母、会做家务的姑娘”“我儿子很优秀,缺点就是性格太内向了”。

记者还留意到,有不少父母甚至是瞒着儿女前来的,比如在一些征婚资料上能看到,资料上写的是儿女的情况,留的却是父母的电话号码。对此,一位穿蓝色外套的叔叔解释说,儿子不愿意来“相亲角”,也不准父母来,所以自己只好悄悄过来,“遇到合适的,不会告诉娃儿是从‘相亲角’物色的,就说是朋友介绍的。对方的家长,一般也都会配合。”

“我屋娃儿坚决不准我来,我只能说是来玩,总要为娃儿努努力撒。”有两位孃孃也在聊儿女对参加“相亲角”的抗拒,其中一位阿姨无奈地说道。

“是撒,现在都是这样,娃儿不着急,大人急的嘛。”另一位阿姨说。

情感专家吕文霁:父母“代相亲”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瞒着子女,父母自作主张为子女物色对象,但效果可能适得其反,容易制造家庭矛盾;另一种则是子女也有此意愿,只是不好意思露面或工作太忙,从而授权父母代自己物色对象。

建议父母帮子女物色相亲对象时,一定要征求子女的同意,这样才能避免家庭矛盾,还能更清楚子女的择偶要求,而不是按自己的标准和意愿来为子女选对象。

现场实录2

现场实录2

征婚资料让人看花眼

在现场,最受关注的莫过于征婚资料。因此,除了将资料拿在手上或挂在栏杆上,还有人为了醒目,直接把资料贴在身上或挂在胸前。其中,也不乏乱张贴的现象,有的资料被贴在景区的饮料机上或挂在绿植上,保安见状便会出面干预、维护秩序。

记者看到,这些资料多以“某男”“某女”“吾女”“我儿”为开头,主要介绍身高、体重、学历、职业以及择偶要求。有的资料上面,自我评价的优点栏显得有些另类:不近视、不熬夜、吃饭清淡等。

记者还注意到,这些资料基本没有贴照片,且由于本人基本上没来,只能从资料里的“模样周正”“气质佳”“很漂亮”等描述来进行推测。

一位戴着花围巾的孃孃告诉记者,她是为了女儿第一次来这个“相亲角”,但现场的资料实在太多,感觉看花了眼,而且资料多数都写得太简单,也看不出所以然,准备打退堂鼓。

情感专家吕文霁:每一张征婚资料实际上就是一个小的广告牌,需要在海量的资料中“亮”起来。所以可以将制作广告牌的基本要素体现在征婚启事上:字体够大够清晰,内容描述简单易懂,重点处可着重标注(加粗或下划线),图文并茂,附带一张漂亮的照片,哪怕附一张遮挡住部分五官的照片也会很加分或更吸睛。

现场实录3

年轻人是这儿的“稀客”

上午9点半,现场开始陆续出现来相亲的年轻人的身影,他们拿着资料站在叔叔孃孃们当中,显得很醒目。“哎呀,有年轻人来了。”不知是谁吼了一句,好几位叔叔孃孃马上就跟了过去,围着年轻人开始交流、提问。

一位反背着书包、胸前挂着征婚资料的小伙子也来到现场,资料显示他今年30岁,身高1.75米,在一家航空公司从事空少工作。他说,自己的工作要飞来飞去,物色对象很难,所以从一个月前,就来这里亲自相亲,“我觉得相亲就应该是自己来,这才是对自己负责。”

还有一位39岁的高个子男士也被很多人围住,他从事旅游工作,离异。他说,他是从网上知道这个“相亲角”的,这是第一次来现场,他认为相亲不应假手于人,因为眼缘是很重要的。他还透露,自己想找一位顾家的女孩,“不过没想到,在这里基本上只能看到长辈们。”

现场一位24岁的设计师小伙子告诉记者,父母催得紧,所以自己慕名来这儿试试。他还很有诚意地在资料上附了照片。他说,父母得知自己主动出击,也很高兴。不过,他站了一上午,也没能留下一个联系电话,“只见到父母,见不到本人,很难判断。”

记者逛了一上午,没有发现一位前来相亲的年轻女性。叔叔孃孃们说,别看这是年轻人的相亲场,但年轻人是这儿的“稀客”。

情感专家吕文霁:民间相亲场所通常是由长辈们自发组成,与年轻人的交友方式有很大区别。对年轻人来说,参加这样的“相亲角”,因为鲜有同龄单身男女直接交流,所以很容易感到不适应或失望,所以相亲的成功率也不会太高,需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下转02版)

重庆晚报-上游新闻记者 王薇 摄影报道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