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鸣(温江区)
对那一脉青城,实在是情有独钟。春节,兄弟姊妹几家,大年三十一早,轻车熟路直赴大山门外一座静谧的森林酒店。算来已经连续十几年来此过年节了,一份痴迷毫不掩饰。
山中峰峦叠嶂的攀缘,早些年已数度跋足经历;天师洞、上清宫、石笋峰、月城湖各色名胜古迹,也逐一叩拜饱览;2000年前张天师临渊结茅、创立传布“五斗米道”和羽化升天的掌故,已然耳熟能详。而今再临青城,便无须身入丘壑,着意疏离山界三两里,面山而居。
置身酒店,临窗眺望。因那一隙疏离,焦距恰好,满目山色更为完整清晰。青城山,世界文化遗产,西蜀卓尔仙岳。据传原名“清城山”,因远古神话中“清都、紫微天帝所居”而得名。后来唐玄宗下诏书弘扬道教,误把“清”字写丟了三点水,“青城山”之名缘此传扬至今。
古远传奇无以确考,但“青城”二字却真是写意传神。耸峙千米的群峰绵延起伏,数百种植物生机盎然,交织成一张披纷密匝的绒毡,将整座山终年罩于葱茏幽翠之中。眼前一带山峦,从风骨气韵上看,的确酷似一座清幽神秘、仙气缭绕的城堡。
读罢山景,依窗而坐,信手拿起线装印本《道德经》。这是客舍床头特备的一份雅赠。怀着虔诚翻开册页,一句句哲言智语直叩心扉:“道法自然。”“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致虚极,守静笃”“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如拙。”“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短短五千言,却是道家立教尊奉的教义。自愧浅薄,个中奥蕴远不能全解与彻悟,但在湟湟道教发源圣地捧读先贤经典,灵魂上蒙获的贯通感是难以言喻的。
牛年初日,天光响晴。沐浴着湿漉的朝露和清新的空气,顺着木栈道向山口方向闲步缓行。道旁有草坪舒展如高尔夫球场,一群小天使奔跑着放风筝。路过鹤翔山庄不见鹤影。夏日这儿是群鹤栖飞的天堂,仙鹤们是去哪儿猫冬未归吧。后园中一簇楠木和银杏格外风致,近看树身标牌,都是几百上千年的寿数。枝叶参天,葳蕤蓬蓬,其势其神与别处所见类属迥然有异。这样的奇树,或许是当年某位得道的仙家云游此方亲手栽植,抑或是受了比邻道观暮鼓晨钟和袅袅香火的熏陶,蓄成了不一样的树魂。
行至摆渡车站,一家名特小食店坊已开张,两位年轻汉子撸起衣袖用木杵往石臼里捣糯米团。本是一桩索然枯燥的劳作,二人却一板一眼,朗朗说唱即兴自创的民谣,内容大概是祈福贺岁嘻哈取乐之类。木杵随之起伏有致,二人舒肩展臂状若舞蹈。不经意间,沉闷艰辛化作开心快乐。赏看他们洒逸劳作的场景,不觉心中一动:捣糕团的事务是琐碎而必须完结的,过程却不刻板死磕,这,也是一种“执而不着”的修行吧。
山门入口外,拾级而上是建福宫,这座气宇轩昂的唐代道观供奉着太上老君。往年每次行游到此,都要入观焚香拜谒;再转入耳楼露天茶席,向道姑讨一盏青城毛峰,怡然小坐半天,呆看咫尺外草木婆娑的山壁翠屏,静观飘来拂去的缈缈云烟。今年因防疫缘故,道观门户紧掩,门前显出几许冷清。将就踅进一旁的小餐馆,泡杯茶解渴捎带歇脚。热茶端上来,也叫青城毛峰,嘬嘴一咂,却比道姑茶水少了些意思。摇摇头,兀自怅然。
本版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