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具有使用价值和美学价值。
桥,作为建筑中的一种重要元素,除了交通的功能外,也同样有着历史文化的印记。今天,让我们走进嘉定西大街,览见一座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小桥——聚善桥。
聚善桥,位于有着“嘉定之根”之称的嘉定西大街上,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明天启二年(1622)易石重建,清同治三年(1864)重修,1990年重修。
南北走向的聚善桥,横跨嘉定的母亲河——练祁河。它为单孔石拱桥,桥身长近28米,宽约4米,桥孔净跨9.3米,拱高5米,是嘉定城区及周边现存跨度最大的一座古代石拱桥。
聚善桥的建桥材料从最初的木材,到现今的以青石为主。在清同治三年重修时,损坏的部分,改用清代以来石建筑普遍采用的花岗石。“聚善桥”三字,便是用花岗石和青石两种石材拼接而成,其中下半部分的花岗石与桥面右侧的“同治三年九月善后局重修”题铭石材一致。聚善桥桥面为三分式,中间石阶,南北各24级,两边碎石平坡。南堍有始建于清光绪间的善牧堂,北堍东西两侧原有嘉定面粉厂和嘉定县人民医院(区中心医院前身),为数百年来练祁河两岸西大街和西下塘街的要津之一,也是嘉定西门外大街跨练祁河仅存的两座古代石拱桥之一(另一座为高义桥)。
聚善桥,一桥多名。根据《嘉定县志》,明万历时称之为“牛桥”,清康熙、乾隆、光绪年间均称其为“虬桥”(1994年版《嘉定镇志》亦称之为该名)。《嘉定县续志•前志考证》称之为众善桥、女桥。直至1990年代初嘉定博物馆在进行文物调查时,始据桥额题名为“聚善桥”,并公布为嘉定县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公布为嘉定区文物保护单位。
聚善桥,与连接嘉定东西的黄金水道练祁河、历经千年沧桑的西大街一起,成为现代都市中的一余别景,行走其中,静观览望,感悟历史变迁,倾听建筑物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