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为了完成《近现代河北名人故居》的写作,我几乎走遍了河北省内的所有市县,参观了几十处名人故居。其中有一处故居很是令我感动,这就是坐落于大名县金滩镇的郭隆真故居。提起郭隆真,很多人可能连这个名字都没听说过,但这位杰出女性却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优秀党员之一。
1913年,郭隆真考入设在天津的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在那里,她结识了邓颖超、刘清扬等天津学生界领袖,并积极参加了五四爱国运动,后来又成为周恩来领导的“觉悟社”的骨干成员。周恩来还是郭隆真的入党介绍人。那是在1923年的法国,与周恩来一同勤工俭学的郭隆真利用晚上的时间阅读、翻译了《剩余价值论》等书籍;在这个过程中,她也形成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进而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
虽然郭隆真出生在大名县乡下的一个士绅家庭,但她从小就有着追求平等、独立、自由的思想信念,并敢于冲破世俗束缚,做出了许多开全县先河的事情。或许,这跟她父亲的开明教育有关。1905年,刚刚小学毕业的郭隆真便和父亲在家中办起了一所女子小学。这不仅是大名县的第一所女子小学,也是当时直隶省农村的第一所女子小学,由此可见她的思想之前卫。不唯如此,郭隆真还拒绝缠足,并动员其他女孩子也不缠足,她们要做像男人一样能够自立的女子。
五四爱国运动爆发后,正在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读书的郭隆真马上行动起来。她和邓颖超、刘清扬、张若名一道发起成立了“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联络和团结天津女校学生积极投身爱国运动,提出了“爱国不分男女、救国不能后人”的口号。她还带领讲演队奔波在天津的大街小巷,通过讲演揭露帝国主义和卖国贼的罪行,宣传争取妇女解放、男女自由平等、反对包办婚姻、保护妇女儿童等,使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成为天津妇女爱国运动的中心。
郭隆真有过多次被捕入狱的经历,五四运动中就有四次。1920年1月29日,郭隆真、周恩来等人在请愿示威活动中被捕,受了半年多的牢狱之灾。释放那天,郭隆真和其他人的胸前都戴上了刻着“为国捐躯”四个大字的纪念章和大红绸花——而这四个字预示了郭隆真的未来命运。
1925年,郭隆真从国外归来,被派到北京从事妇女运动。当时,中国共产党在北京有两份以妇女为对象的刊物——《妇女钟》和《妇女之友》。这两份刊物无法在北京印刷,郭隆真便把每月编好的稿子带到天津,印好后再悄悄运回北京散发。两年后,郭隆真第四次被捕,不久获释。
1930年11月2日,郭隆真第五次被捕,这次是在青岛。她是年初才来青岛的,负责领导工人运动。不幸的是,这次郭隆真未获救,于1931年4月5日在济南英勇就义,年仅37岁。临刑前,她留下了八个字的遗言:“宁可牺牲,绝不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