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蓝永秀
庚子冬月,广西的气温聚然下降,大明山上呈现了冰凌雾凇景观。在这近似于瑞雪兆丰年难得的江南景致里,南宁市作家协会的作家们,迎来了“正本清源守正创新”的文艺新春天,一干人马聚力邕城学习创作技巧,还连夜冒着凛风寒雨奔赴马山上林采风,笔耕大山深处里决战贫困的故事——
一、小都百,单车踩出农家乐
且不说“马山”名字由来有多吸引力,光听老父在世时讲的故事就足知其与众不同的了。父亲说,解放之初,他任马山县贡川乡清坡村四联片的一个小片长。那时贡川乡还隶属于马山县辖。有次父亲到马山县去开会时,一个背着镶有“为人民服务”背包的干部感叹说,马山马山,从东到西,由南到北,只见山不见马。感叹之后,他便号召全县各乡镇各村屯的人民群众,全民齐动员,大家齐动手,扛大锤握钢钎,大打一场开山修路翻身仗。号令一出,万民沸腾,挽着裤管撸起袖子甩开大膀拼命干。不几年,修通了全县各乡镇的砂石路,结束了自古以来马山县很多乡镇不通公路的历史……
乔老村是马山县澄泰乡乔老清水河边的一座小乡村。因为马山只见山不见马,乔老村也长出一溜烟的白绝崖。虽然江南水乡,但是山多土少,人均耕土不足七分,祖祖辈辈靠着这点土地过着农耕生活,田舍环境恶劣,种粮粮少,养猪猪瘟,养鸡鸡死,极难达到富庶日子。
时间到了改革开放的年代,乔老村的人们穷则思变的脑洞开始被打开,活跃起来的人们开始转入了经济建设。渐渐地,人民的生活开始发生了变化,村里的楼房开始自觉与不自觉地慢慢地长了起来。
自觉,是有了钱,先富起来的人推倒旧房建起新楼;不自觉,是旧危房实在住不下去了,迫不得已借也得借着亲戚乡亲们的钱建房解决燃眉之急。自觉长出的,房子亮丽吸人眼球;不自觉长出的,还是那么寒碜有碍视线。
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让人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日久年深,也越来越凸现了她的最大价值。即便如此,也还抵御不了自觉性和不自觉性经济建设的缺陷性与局限性。即没有统一的组织与领导,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于是,出现了暴富的现象,也出现了暴穷的局面。
贫富不均的局面,使得乔老村贫困人口还是占据着全村人口的一定比例,在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口时,尚有242户981人年均收入达不到3500元的水平。这些贫困户被石漠化山区缺土少地统治着,被旧观念束缚着。因病、因学、因残甚至是因缺乏劳力缺乏技术等,让他们仍然在贫困线上苦苦挣扎……
然而,大自然山巘地貌给乔老村先人们关闭了通向天堂的大门,却也给他们的后代留下了通往财富的一扇窗,只是机遇与时间煎熬的问题了。
当时光老人一寸一寸地镂空了一千年一万年一亿年,光阴小子蹦跶进了二十一世的长河,只见山不见马的马山,随着森林覆盖率高、空气负离子含量大、气温年平均为20.2度的弄拉,升级为石漠化国家天然氧巴公园,乔老村一夜间变成了枕在中国弄拉臂弯里的小情人,这特天独厚、时不我待的机遇,使乔老村这个小情人一下子风情万种起来。在这个对的时间河床里遇见了这么一个对的人,这个人就是乔老村党支部书记潘宏贤同志。潘宏贤支书的出现,无疑就是村民们的好舵手。他在春潮涌动的乔老清水河上荡起双桨,驾弩轻舟,载着一船船乔老村的弄潮儿泛起情波,在歌海情洋的壮家瑶寨里斩浪前行乡村游。
乡村游是乔老村支书潘宏贤带领村民向贫穷宣战的有力武器。
乔老村山光水色相映成趣,田园风光旖旎迷人,在遥遥数里的中国弄拉旅游名圣大牌的映衬与拉动下,非常适宜打造一幅幅乡村休闲旅游的景观画卷,向世人展示乔老乡村的农家乐。于是乔老村党支部审时度势,由村级党组织和理事会、户主会牵头,成立旅游公司,结合弄拉生态旅游区建没,以“山水映农家、诗画小都百”为主题,以“都来.都有.都得.都旺——诗画小都百欢迎您”为口号,打造农家旅游示范村。
一组两会此举,得到了全村壮瑶人民的一致赞许。大家纷纷有钱出钱入伙,无钱出力支持。大伙们还自愿把村屯里有碍于景观建设的各种废弃鸡栅猪栏拆除掉,把村道田园需要腾留出来建设农家乐的土地乐意地圈画或流转出来,献给大家做公共设施。很快地,全村19个自然屯的壮瑶人民便凝成一股绳,力向一处使,气往一方流。他们群策群力,全员出动,一起铲除路傍杂草,清除田舍垃收,清理河道污物。这是史无前例的壮举。一时间,“个个出力家家受益”,保护环境、敬畏自然、爱我家园的行动热火朝天。成立起来的旅游公司拿着大伙们筹集起来的血汗钱精打细算,设村道,计廊宇,把一个个农舍田园景点布置合理,设计独特,以营造水车为乡村景观特色,致力打造“社区即景区、乡村即旅游”田园村舍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相结合的绝美的农家乐……
于是乎 ,村道上铺上了朱色的水泥硬化路,乡村街景重新做了规划布置,增添了亮化工程。村民们的楼房也统一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装修,有的民房还欧派化,朱红的门朱红的窗,朱红的楼宇朱红的犄角争奇斗艳。村村如是,寨寨若此,乔老19个自然屯,没有一个例外……
清水河岸两边,修起了朱红的长道种起了绿色的杨柳。河岸朱红的长道上,三步一红椅,五步一朱亭,七步一红廊,九步一朱阁。曲径回廊,画意悠悠,清风轻轻,垂柳依依……
这里的楼宇门朱窗红,这里的村道长廊也朱红。但朱归朱,红归红,这里的“朱红”绝对不是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那种悲惨景象,而是“朱门迎客到,路行小康人”的豪迈!
在小都百的村道和河道里,最吸引人的景致是,一架架坐地而起或坐河沿而立古色古香的赤色水车。这些水车,村道上的随风慢慢转动,有时叶子向前转,有时叶子又往后退,这都要看风使舵,听天由命;而河道里的风车却不然,它们在水力流动的指挥下,一味前行,永不停歇,把河道里的水往更高的地方输送。这不正像乔老村的人民有了党组织的领导而有计划有目的地建设自已的家园吗?
正如此,乔老村在潘宏贤支书的带领下,农民流转出来的土地,建成了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种植了130个果蔬大棚。而这些果蔬基地,可供领导考察,还可供游人观赏。因为产品绿色无公害,游客还可以付费自选自摘,丰满了旅人的旅游袋,也丰满了农民的钱包。
乔老村的农家乐还包括农家菜馆、农家旅社、农特产品产销点、小吃摊点等。乔老村现有农家菜馆5家,共116张饭桌,民宿9家,117间客房192个床位,游泳馆1个,休闲咖啡厅1间。除此外,河滩上还设有自助烧烤区,有各种各样壮家瑶寨的山珍海味提供给远方游人烧烤食用。而饱尝了美味后,游客们可根据各自所好,或跳下娱乐船在水上玩耍;或蹬上观光自行车游山赏景,拍片摄照,留作“某君到此一游”的纪念。
正当我们一行人在小都百村口转悠看风景之时,迎面走来了乔老村潘宏贤支书。我们同他一一握手,并赞赏了他的农家乐大杰作。他听了抱抱拳,说,这都是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临了,他告诉我们,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乔老人民依托农家乐等旅游产业连年不断地脱贫,即2016年以来,小都百旅游服务公司每年分红从100万元到200万元之间递增,户均分红1万多元到两万元之中,逐年减少了贫困人口数量,降低了贫困人口的发生率。今年是战胜贫困的收官之年,我们乔老村的民众依靠农家乐等产业项目抢收,已经全部实现了脱贫,彻底地摘掉了贫穷帽子!
我们向潘宏贤支书投去了赞许和敬佩的目光。正在这时,30多位游兴正浓的小伙子来到村部停车场,通过扫码骑上了观光自行车,纷纷飞车而去……
二、雅娜山,被小康步喜踏的千丈绝崖
我是跟着父亲爬山崖捣腾过蛤蚧的人,也是和母亲爬山崖砍过柴的,所以知道爬崖是一件要命的事。
离开大山已经二十多年,不再沾上崖头一丁点事儿了。今天跟随作家采风团来到古零攀岩特色小镇,听说这里是攀岩基地,我开始不以为然。因为,一来攀岩对我来说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不再是什么新鲜玩戏儿;二来呢,我讨厌此一时彼一时的攀岩,过去我们没得吃了才爬上崖头去找吃的,而现在是吃撑了再去攀岩找乐事,今昔的不平等让我心生反感。
反感归反感,人们的意愿是不会跟从个人的喜好厌恶而改变的。采风团的步伐一直向前,我也只好跟在他们的后面挪步。
在营地门前,一块大牌上的一行文字吸引了我:“飞拉达带你攀登绝崖,达到锻炼你的体能,让你的意志坚强起来!”
是啊,我为什么要抵触吃撑了肚的人去攀岩呢?我是教育工作者,每一个早上的晨跑,不是有许许多多吃撑了的小胖子跑不动了吗?而每一年的学校军训活动中,不是也有成列成排的学生经不起教官的严格训练而东倒西歪了下来吗?这些学生的体格怎么样了?意志怎么样了?难道不应该在雅娜山这样的危崖中提振和磨练出来吗?
是的。我小时候也是体弱多病,并且非常胆小怕事。为了练大我的胆量,增强我的体质,我九岁起,父亲就带我去爬崖练胆锻筋骨。那时父亲常常要爬崖找蛤蚧卖钱给一家人营生。他把我带到山崖下,叫我看他如何爬崖,然后他就手抓岩面上的凸石或凹点,脚也踩进岩面的凸石或凹点,手脚并用寻找支点,一步一步地往山崖上爬去。他给我示范了两三次后,便叫我学着往上爬。我开始不敢爬。父亲就先行爬上悬崖一步,在悬崖上指划着叫我把手抓到哪里,又把脚踩到哪里,手抓稳脚踏实把身体往崖面靠上去后,再考虑换手换脚抓踩,向更高的崖上攀登。刚学攀岩初时,我只能在崖底一米多高的岩面上练手锻脚作引体向上。后来,我就可以一点一点地向高崖爬去。直到后来的后来,我能爬崖去捣腾蛤蚧,还能与父亲竞技,看谁捣腾到的蛤蚧多……
如此忆往昔时,我开始对自己方才产生的念头感到惭愧。我举步向训练营地走去。
训练营地正在迎接一个来自广东省的团队。他们都是清一色的青年情侣,看样子绝大多数还是营养过剩的富家子弟。训练营的教练员正在给他们讲解攀岩的要领和注意事项,最后他们戴好了坐式安全带,穿上了攀岩鞋,一个接一个地在主绳和安全绳套的帮助下,攀上了危崖……
看着他们一个个在危壁上施展绝技勇猛地攀登,像蜘蛛侠一样一会儿爬上,一会儿爬下,一会儿往左,一会儿往右,还不停地发出各种各样尖锐的叫声,我向他们伸出了大拇指,并大声呐喊:“加油!你们的小康步正在带着崖底下成千上万的人们踏上绝崖呢!加油!加油!!!”
三、九儿山,黄澄澄的沃柑金黄了九儿脸
九儿山在当地是个”贫穷”的代名词。传说当地有个生了九个儿子的人,因为贫穷养不起九个儿子,孩子们相继地饥饿而死,变成了九座大小不一的山头,把一座匍匐的高大山头围在中间。后人就把这些山头叫做九儿山,教训人们要勤劳,别重蹈九儿山父子饿死的覆辙。
故事是这么讲,教训是这么深刻,这里的人们从此往后也都勤劳,但历来只换得不饿死,没有富余。
人们不但没有富足,而喝水都发生了困难。于是,人们便在高高的山坡上建了一座水塔,收集天上的雨水,供给山脚下十里八寨的人们饮用。
为了征服九儿山的贫穷,历代的人们都在努力。一九五七年人们还在这里兴建了农业学校,美其名曰“九儿山大学”。师生们在这里开荒造田,种植五谷果蔬,养殖鸡猪牛羊,培训东方红拖拉机手,大兴大办农业科技建设,培养出了一大批各乡镇的农技和农机技术人才,增一度名闻远近,也增打破了那里的贫穷面貌。后来因为各种原因,学校停办或转并到其他地方,这里的一千多亩地变成了荒山,长满了杂草,回归了过去九儿山传说中的穷寒。
高大的九儿山是马山县乔利乡的一座山名,山下方圆几十里,被一座座贫困的山村围困起来,像传说中他那九个被穷困饿死的孩儿一样,散居着两千多人口。党的十三五规划以来,农校留下几十年的荒地开始发生了变化。周围村屯的几个能人组织成立了广西马山县华锐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把一千多亩的荒地复垦出来,变成十里八村的产业扶贫基地,每年吸收贫困劳动力1.2万人次以上,种植沃柑,公司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证,注册了“九儿山”和“华锐吉沃”商标,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200多户参与劳务和经营,每年每个贫困人口创收达10000元以上,为周边的乐圩村、古楼村、红旗湖社区的贫困群众通过种植1600多亩沃柑脱贫摘帽。
我们采风团一行在公司办公室里饱尝了沃柑的甜蜜后,在公司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走上了一座座大大小小高低不一的土坡。这些坡岭从坡底到坡顶,都种上了绿油油的沃柑,有普通沃柑,有无核沃柑,更有美国糖橘。我们此来,正值沃柑即将收获的季节,因为挂果把母株压翻,每一棵沃柑都支起了五六条竹子顶杆,还绑上了不少绳子,这些绳子往上提拉起枝条上挂满了黄澄澄的柑果。而勤劳的果农正在奔忙其间,或打开总水阀门,让穿梭沃柑坡地里面的全自动水管有节奏地喷淋果木,或穿行其间,整整支架,弄弄绳子,帮助果子快要压垮的母枝翻身,呼吸……
我们来到最高的坡顶上,这里原来等天水的大水池,因为农村家家户户都用上了自来水而废弃。公司的人却变废为宝,在水池的顶层盖上了钢筋水泥板,把它做成了九儿山上最高的观景台。
我们登上了九儿山的观景台,极目瞭望,四周高高低低的沃柑坡地上,劲风吹过沃柑浓墨的叶子,翻出了黄澄澄的金果,赶走了贫困,金黄了九儿山的脸……
作者简介:蓝永秀,男,瑶族,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贡川乡人。作品散见于《大化文艺》、《大化视点》、《大化时讯》、《寿乡》、《南宁日报》、《红豆》、《文史春秋》、《广西民族报》、《三月三》(壮文版)、《中山日报》、《鸭绿江水电报》、《广西日报》、《当代广西》及《传奇传记》、《学习强国》等刊物。著有《绝恋伊甸园》、《大艾绝唱》、《不长锈的路》等多部长篇小说。系南宁市兴宁区作家协会、南宁市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