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旅行
旅行/摄影/人物/故事
关注
作者:毒哥&玉成
来源:毒鸡汤(ID:du-jitang)
01
一则迷惑八卦,迷惑到不查资料我都看不懂什么意思:
少女的家长知道后,火冒三丈,到女儿光顾过的画师那里要求退款。
一开始,画师还不同意,但后来,该家长使出了威压手段,扬言既然女儿能花70万买画,自己就能出700万把整个圈子给扬了,豪横的态度真的令人毫无办法。
最终,家长和画师达成了协议,画师退还了大部分的款项,只留下了1万元“辛苦费”,当然,这1万元,画师是吃了大亏,还是依然大赚,那就见仁见智了。
这件事,令一个本来非常小众的圈子,连同当中的种种黑幕,暴露在大众面前:设圈。
熊孩子和家长作为甲方,肯定有难辞其咎的责任,这个等会再说。
但问题在于,熊孩子再能作,也只是约了几张画,还不是什么名家作品,怎么就花出去70万了呢?
一开始,我以为“设圈”的设,是设计的意思,但后来查资料才发现,那是“人设”的意思。
设圈,就是专门从事二次元人设创作的圈子。
买家向画师提出对人设的相关要求,画师再进行创作,乍一听,有点“私人定制”的意思。
但问题也非常明显,相信小伙伴们已经知道了,这种二次元服务,主要的面向人群就是未成年人和大学生。
那么,未成年人的钱究竟是哪里来的呢?
不但如此,由于设圈本身就非常小众,行业规则模糊,面对涉世未深但不差钱的“金主”,设圈内部形成了抬价的潜规则,还沿用了追星打榜的那套,不断套路未成年人为纸片人打钱,可谓水分非常之大。
设圈“榜单”
如果像上文那位少女那样,要单独向画师约稿,那收费就更是高到离谱了,一个“定制”,就唬得大家给粗制滥造的质量和不平等的契约买单。
比如网友投稿的,价值2000大洋的作品,看完之后,只觉得我自己用美图秀秀也能做一个。
以及上文少女花了7万买的作品,有一说一,哪怕不是圈内人,也能看出完全不值,单纯的元素堆叠,连表情动作都没有。
最离谱的是,根据设圈“规矩”,买家买了画之后,是不能商用以及在公开场合发布的,只能自己欣赏。
就是说,花大价钱,买了一堆只能给自己看的纸片人。
...
所以这次事件,我同样不同情设圈画师以及其他从业者,这明摆,就是割韭菜割得太过分,终于翻车了。
哪怕口口声声说这次不知道女孩未成年,但很明显,这个行业本身,就是利用未成年人来吸家长钱包的血的,揣着明白装糊涂,区别只是在于,有没有被拆穿而已。
要不是那位家长同样做得不对,我还真想说一句,这个圈子,扬了也挺好的。
02
圈子的问题已经说完,一目了然,非常恶臭,本质和饭圈差不多,都是利用未成年人的兴趣来割韭菜。
但最大的问题,其实还不是圈子本身,而是:画师们抬价再厉害,也是市场调控出来的结果,可谓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所以,现在的孩子,怎么个个都那么有钱?
或者说,怎么个个都能接触到这么多来自家长的钱?一个家庭最基本的理财观和风控呢?
就以上文那位花了70万买纸片人的女孩为例,当然,她的家庭条件应该是很好的,毕竟家长那么豪横,但从家长事后气急败坏的态度来看,也不至于壕到给孩子70万当零花钱,花掉了也毫不心疼的地步。
孩子花的钱,肯定就是趁家长不留意的时候,偷偷花出去的。
问题是,那可是70万啊!而且不是一次花出去的,以最贵一张7万来算,女孩消费至少也有十几次了。这么长时间,这么多笔异常消费,家长愣是察觉不到?!
尤其是,现在早就不是拿着一本存折,存取完还要去补登一下的年代了。
开过银行卡的小伙伴肯定知道,现在但凡开个卡,业务员软磨硬泡都要磨到你开通个网银、绑定个手机短信,很多人事后还会绑定个微信支付宝什么的,每花一笔钱,就收到两三条短信。
在这种情况下,居然还能被熊孩子偷花掉这么多钱,这些家长是真的心太大,还是理财观念太过稀烂呢?
03
在网上搜索相关资料,我们会发现,类似的情况一点都不罕见,熊孩子偷花家长钱,已经快要成为时代问题了。
比如,就在去年,就发生过一起“13岁少年偷家长钱买装备”的新闻,该案中的少年,曾趁着家长上班的空当,多次用家长的手机购买游戏装备,最后败了4万多元。
据家长后来称,之所以这么久没发现,是因为孩子每次消费,都会把银行短信删除。
而孩子之所以知道密码,大概是平时偷偷看家长支付,自己记住了。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了,那指纹支付或者刷脸支付,会不会更安全一点?
如果这样想就太天真了,同样是去年,一名小学生被假明星欺骗,把母亲卡里的8万块转给了骗子。
最令人无语的是,其中一次转账,就是用到了支付宝的刷脸支付。
你猜是怎样做到的?小学生拿着手机,拿到母亲跟前,要她眨眨眼睛,母亲当时正在洗碗,没有多想,居然照做了。
看到这些报导,我心里只感到一阵悲哀。
没错,所有的这些操作,都是熊孩子自己完成的,孩子本身肯定有错,但问题是,多熊的孩子,不都是家长教出来的吗?
自己养的孩子,自己不知道是什么德性?
就算孩子平时看着没大问题,但不要给孩子机会接触大额钱财,也是一个常识啊!
这些家长,是怎样做到既给孩子手机,又大大咧咧在手机上绑定银行卡、当着孩子的面支付,以及连最基本的理财常识都没有对孩子说过的?
说来说去,还是那句:不上心。
自以为孩子平时没闹大问题,就是“乖”;
觉得自己忙,就有理由不关心孩子的日常,反正扔一台手机过去,让他们自己玩,就完事了;
没有任何风控观念,反正被骗什么的,都是小概率事件,肯定轮不到自己头上……
如此种种,造就出一个平时无比心大,出了事来就气急败坏,找平台、商家、警察、媒体要说法,把自己打造成一个24K纯被坑受害者的熊家长。
有一说一,这样的人,哪怕钱不被孩子坑走,也大概率会被其他什么骗子坑走。
被孩子坑走了,好歹还能以孩子未成年的理由闹一闹,要回点本钱,但要是被其他人骗走了,又能给出个什么理由呢?
人本身就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自己没做好,自己吃亏,也算是一种因果,不是么?
04
在未成年偷花钱的这个问题上,我们其实可以看出所谓的亲子教育,不堪一击的假面。
的确,国家的发展,可谓是一日千里,现在,家家户户都有钱起来了,孩子的生活条件更是越来越优渥。
我小的时候每个星期只有几块钱零花钱,还经常不舍得花,但现在的孩子,动辄几百几千生活费,最新款的手机平板随便买,再加每个月一万几千的兴趣班、几百万一套的学区房,家长为孩子花起钱来,可谓流水般哗哗的,一点都不心疼。
但问题是,竭尽所能地为孩子花钱,就是一个好的教育么?就是爱的终极形式么?
纵观那些偷花家长钱的孩子,尽管花钱的理由、名目都不一样,但他们的症结,其实只有一个:缺乏家长的关怀。
缺乏到,孩子每天拿着手机在干什么,家长都不知道;
缺乏到,孩子花了这么多钱,父母愣是一点都没有察觉到异常;
缺乏到,孩子不但没有接受到任何的理财教育,就连他们花钱的时候,也没想到要告诉父母一声。
孩子偷花钱被揭穿,只是恶果的最终展现形式,但这背后,是多少次的淡漠、疏离以及失望,有谁知道呢?
所以,在这里告诫各位有孩子,或将会有孩子的小伙伴,走心的陪伴,比什么兴趣班、学区房都重要。
孩子需要的,不是什么太过高大上的东西,而是,在他们寂寞的时候,不用永远只能对着手机屏幕;在他们将要行差踏错的时候,能有一双手,及时地扶他们一把。
记住这个教训吧,不然,7万、70万,说不定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文 | 毒哥&玉成, 本文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 毒鸡汤(ID:du-jitang),负能量也是鸡汤,只不过它更真实。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End-
如果觉得好看,欢迎点一个‘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