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扬州江都区渌洋湖湿地公园的木栈道上,微风吹过,河面上荡漾着粼粼波光,几千棵水杉树笔直矗立,屹立在水中,远远望去,就像威武的士兵排着整齐的方阵准备接受检阅。林间有将近一米深的水,几条颜色鲜艳的小舟漂浮水中,给人一种清幽、恬静之感。
在这美景的背后,是一个地处偏远的村子,坚守绿色发展理念,通过“农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努力模样。
村子美,人气旺
4月初,渌洋湖湿地公园正式开放。看着眼前络绎不绝的游客,渌洋湖村党委书记张福龙脸上笑开了花。张福龙告诉记者,今年,为了以更好的面貌迎接游客,他们重点对750米长的木栈道进行整修,用“钢筋+木”取代之前的木结构,确保游客安全的同时,提升景区整体形象。
渌洋湖村党委书记张福龙
渌洋湖是江都的北大门。上世纪60年代,这里由于地势低洼,十年九涝,被称之为江都的“北大荒”。渌洋湖村虽然位于扬州市江都区最西北,却拥有优越的自然条件:二千亩林场,有70多种鸟类在此聚居,其中40多种是江苏省的优势种类,10多种受国家级保护,30多种属中日政府保护候鸟协定中所指定的保护种类,1985年、1986年洋湖村曾分别被江都、扬州确定为“鸟类和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
为了充分利用湖区的优美的生态资源,2000年,在党委书记张福龙的带领下,渌洋湖村开始规划渌洋湖湿地公园、渌洋湖度假村,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将渌洋湖自然保护区打造成了鸟类和其他野生动物种类丰富、田园景色秀丽的“水乡泽国”,构建了和谐友好的村居环境,大力发展观光旅游农业。现在的渌洋湖村河道纵横,鱼塘棋布,水质清澈,风光秀丽,景色绝佳。“与其说我们这里是一个乡村,不如说是一个风景优美的生态公园,在村庄里就能看风景,感觉挺好。”村子变美了,村民们也喜笑颜开,很是自豪。
渌洋湖村美丽的乡村景观和浓郁的水乡风情很快在网上走红,吸引了很多游客慕名而来。“这里不仅能欣赏到市区难得一见的‘水上森林’池杉林,还能品鉴到‘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美景。”周末前来游玩的潘女士坐在船上拍照“打卡”发朋友圈。“水上森林”是渌洋湖度假村的一个景点,主要由挺直树立的株株水杉组成,记录了当年知青艰苦奋斗的足迹,也是当年江苏省试验的水杉育种基地。除了“水上森林”,渌洋湖村以湖为媒,还打造了荷花池、白鹭岛等20多处景点,供游客垂钓、泛舟,享受亲水乐趣。除了原生态的风景,“舌尖上的渌洋湖”同样令人称赞,黑猪肉、渌洋盐水鹅等特色农家菜,令人垂涎欲滴。目前,已有数万名游客在这里领略了田园自然风光,体验了渌洋湖农家乐生活。
“船在林中走 人在画中游”
产业兴了,百姓富了
乡村旅游红红火火,绿水青山成了金山银山。“去年靠乡村旅游,为村子增收了50万元。”渌洋湖村党委书记张福龙开心地表示。实际上,这个“旅游饭”吃得并不容易。张福龙介绍,2004年,他们以建设渌洋湖度假村为契机,在江都区农开局的帮助下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着力构建“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联结机制,通过“农旅融合”带领村民走共同富裕之路。合作社犹如一个强大的磁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经过17年的发展,已覆盖35个村民小组,吸纳社员4906人,合作社的家底也越来越厚:耕地面积4686亩,林业面积2500亩,养殖水面3000亩。去年每位社员按章可分得600斤粮食和200元的现金分红,60岁以上老人还享受300元养老补助金。
张福龙带领村民致富
村里有了度假村,村民们不但拿到分红,还解决了就业问题,过上了在家门口上班的生活。针对村民就业,渌洋湖村专门对村民开展园林绿化、餐饮服务、消防安全、生态文明建设等相关知识培训,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真正实现从农民到企业员工的转变。“我以前在家种田,顺便打个零工,一年有个2万元收入就‘顶天’了。”65岁的村民印高龙说,自从度假村将他招聘为员工后,现在一年能拿近6万元,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此外,为赢得科学发展、永续发展,充分利用渌洋湖区的生态环境条件优势,最大发挥规模经营的效益,2008年,渌洋湖村党委书记张福龙先后邀请南京林业大学教授、市农业发展局编制了渌洋湖核心区生态保护与综合开发总体规划,因势而变地实施河草养鹅、棚户养鸡、鸡粪喂鱼、鱼塘养鸭等10个特色产业基地,合起来就是一条可循环的产业链,极大地提高了土地和湖面的效益。2020年三业产值3.6亿元,村级经营性收入263.64万元,人均纯收入5万元。
昔日“三天下雨水汪汪,三天无雨尘飞扬”的渌洋湖村已不见踪影,如今的渌洋湖村,自然环境优美、村民生活富裕,获得“省级百佳生态村”、“江苏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点”、“省级湿地公园”、“省三星级康居村”等荣誉称号,成为远近闻名的新农村样板。
“农旅融合加速跑,乡亲们生活比蜜甜。”渌洋湖村党委书记张福龙表示,下一步计划将渌洋湖村打造成“特色田园乡村”品牌,将农副土特产品融入乡村旅游中,以农促旅、以旅富农。
来源丨扬州广电“扬帆”手机频道
编辑丨朱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