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是海南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营造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通过“文化搭台、旅游唱戏”,促进琼中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和民族团结,进一步提升“奔格内”琼中文化旅游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琼中作为今年的“三月三”主会场,以“阳春三月黎苗情,共绣美好新琼中”为主题,以打造精品旅游为契机,以展示扶贫成果为重点,活动设计创意十足、精彩纷呈。
“三月三”活动主要包括:民族歌舞主题文艺晚会、黎苗文艺大联欢、民歌对唱、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等文体活动;传统民俗婚俗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民族服饰等传统文化体验活动;民族文化论坛、民族地区发展成果展等民族研究活动;还有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特色商品、美食、黎苗文化旅游节等等,吸引大批游人现场互动,处处呈现欢歌载舞的节日景象。
据介绍,自古以来,每逢农历三月初三,黎族苗族人民都会身着节日盛装,挑着山兰米酒,带上竹筒香饭,从四面八方汇集一起,或祭拜始祖,或三五成群相会、对歌、跳舞、体育竞技、吹奏乐器欢庆佳节,青年男女互相倾诉爱慕之情直到天将破晓。随着时代的变迁,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在保存最基本的传统内容外,已赋予其盈盈的现代气息和新的时尚元素。
海南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在2006年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的海南“三月三”,不再是封闭式的自娱自乐,已逐渐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都能参与的节日,成为传播和展示民族文化、丰富旅游产品的盛会。
天空湛蓝如洗,青山绿林环绕。黎族苗族同胞和各族群众相聚一起,盛装歌舞,红裙花绣,整个县城到处弥漫少数民族热情奔放的节日气息。
琼中“绿色宝库”黎母山
黎母山,自古以来被誉为黎族的圣地,黎族人民的始祖山。黎母山国家森林公园是我国生物资源种类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是海南六大国家森林公园之一。黎母山森林公园总面积19.3万亩,其中天然林面积10.9万亩,地处热带常绿季雨林地带,是我国热带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百花岭名胜旅游区云雾缭绕
百花岭风景区素有“绿色宝库”的美称。景区依山傍水,环境幽雅,山色怡人,常年青山绿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难得的冬夏皆宜的高山避暑度假旅游圣地。
"三月三"黎锦苗绣大比拼 千名选手琼中展技艺
黎锦苗绣大比拼。旨在通过黎锦苗绣比赛,来传承黎族苗族独有的文化遗产,黎锦服饰主要包括筒裙、头巾、花带、包带等,用黎族织锦和单、双面绣布料制作的黎锦筒裙绚丽多彩......
长桌宴
苗族千人长桌宴是苗族宴席的最高形式与隆重礼仪,已有几千年的历史。通常用于接亲嫁女、满月酒以及村寨联谊宴饮活动。左边是主人座位,右边是客人座位。主客相对,敬酒劝饮并对酒高歌。
苗家长桌宴的桌子上铺满了绿油油的芭蕉叶,村民们将各式各样的美味佳肴摆放上桌,有三色饭、琼中黄牛肉、芭蕉芯、河螺、山兰糯米酒等,苗族同胞以最隆重的宴会形式欢迎客人。席间觥筹交错,欢声笑语,散发着古老的苗族饮食文化气息。
竹竿舞
黎族人性格豪爽、能歌善舞。黎族的歌舞有其独特的魅力。黎族人喜欢跳“竹竿舞”,通常是在庭院或打谷场上跳这种舞。舞时,两边各蹲4个人,每个人双手平握竹竿末端,按节奏张合敲打,舞者随着竹竿的张合,两脚不断上跳下踏,做出各种美妙动作,舞蹈颇为热烈,引人入胜。
在海南"竹竿舞"已成为海南最富有特色的舞蹈表演.竹竿舞也叫跳竹竿,黎语意为“跳柴”,因其是一项健身运动,外国的游客又称作“世界罕见的健美操”。这个运动项目盛行于海南岛五指山区的乐东、东方、昌江、白沙等黎族自治县黎胞聚居地区,据考证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随着时代的变迁,跳柴习俗在黎族中传播、演变。如今,祭祀色彩已逐渐消失,它已成为一种既是文化娱乐,又是体育健身的活动。过去那种只限“女打男跳”的习惯,如今也换之为“男女混合打跳”。过去,“三月三”为黎寨的山恋节,现今也增进了跳竹竿等富有健康意义的活动内容。青年男女凭借跳竹竿活动,寻找“搭档”,架设“鹊桥”,建立情谊。
黎族酉并酒酿造技艺
琼中,地处海南岛中部,美丽清澈的昌化江从其西部缓缓流去。生活在岸边的什运、红毛地区的黎族人民世世代代辛勤耕耘,不仅创造了物质文化,也创造了精神文化。山兰酉并酒制作技艺是黎族宝贵的文化遗产,2016年入选第五批海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山兰酉并酒产生延续至今已有上千年。在宋朝大文学家苏东坡诗中记载了他与黎族人喝酒的情景和酉并酒制作过程:“小酒生黎法,乾糟瓦盎中,芳辛知有毒,滴沥取无尽。冻醴寒初泣,春醅暖更礞。华夷两樽合,醉笑一杯同。”
山兰酉并酒的制作技艺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尽管历经了千百年,依然保存着古老的制作方法,分两个程序:制作酒饼(即酵母)、制作酉并酒。
一、制作酒饼经过:采、樁、压
采:选初一、十五吉日上山采柚子叶、生姜、甘蔗叶、山兰米等都要新鲜、不长虫;
樁:将柚子叶、生姜、甘蔗叶、山兰米洗净,放进樁米臼上樁成粉状,再用米筛筛过;
压:将原料粉加水和成团,制成大小约10公分的圆状,中间放一点老酵母封口,后用手压成饼状。放进干稻草中发酵15天就成了酒饼。
二、制作酉并酒经过:米、蒸、装、埋
米:山兰酉并酒最主要的制作原料就是山兰糯米,这是一种种植于山坡上的原生旱稻,每年三月播种,六月除草,九月抽穗,十一月成熟收获。
蒸:将优质的山栏糯米浸泡半天,淘洗后盛入蒸锅,蒸三、四个小时成干饭,用凉水洗,揉散成粒,接着将“酒饼”碾制粉状掺入其中,搅拌均匀。酒饼不能放多,放多饼酒会苦,放少饼酒会酸;
装:将搅拌好的山兰饭装入用芭蕉叶铺垫的酿酒竹编筐斗,放在适宜地方,温度保持30℃左右,经过四天后的发酵,酿成的酒水滴入滤酒筐下的坛子里,即可饮用。这时的酉并酒色泽呈乳白色,温润如玉,浓甜微辣,辣而不燥。因此,黎族人又将这种滴下来的酉并酒称之为“酒滴”;
埋:酒滴留下来的酒糟,她们会取出放进酒坛子里密封,埋到家附近芭蕉树下或自家的园地里,三年后才取出,此时米、糟、均稀化成浆液,酒呈黄褐色,好似玛瑙,香味渐浓,此为佳品。时间渐长,酒呈红色,甚至黑色,此为上品,浅饮生津,后劲十足。故称“山兰玉液”、“琼浆玉液”。
黎族山兰酉并酒,味美甘甜,清醇可口,而且营养价值高,一饮消食去滞,二饮愈伤生机,常饮养颜长寿。黎族妇女生小孩前后,以喝此酒滋补养身,补气祛湿防病。
山兰酉并酒与黎族人民诸多民俗礼仪活动息息相关,婚嫁祭礼、待客都离不开山兰酉并酒,它已成为黎族特色的文化符号和文化记忆。近年来,具有良好口感的山兰酉并酒已成为极具特色的海南旅游商品,受到海内外游客的青睐。
当前,随着保护生态环境进一步加强,封山育林、严禁乱砍乱伐,以致于山兰稻种植逐年减少,造成原料匮乏,随着一些传承人离世,酉并酒酿造技艺有着失传的可能。为保护黎族酉并酒这一独特技艺,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近年来大力鼓励农民利用路边、田边、草塘边、林下低洼地及旱田种植山兰稻,保证了山兰酉并酒的生产原料,同时,县政府将山兰酉并酒作为特色农产品,在各类展会上推广,提高了知名度、扩大了商机,逐渐成为当地家庭经济收入的特色产品。
绿橙
琼中绿橙,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琼中地处三江源头之地,年均气温22.8℃,年均降雨量2444毫米,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有利于绿橙糖分沉淀,果橙偏甜。同时,琼中地区处在北纬18°左右,纬度越往南叶绿素退化越慢,因此果肉成熟时果皮还没有褪色,呈现绿色,造就名副其实的绿橙。
琼中绿橙曾名为“红江橙”、“琼中红橙”,生长在琼中独特的土壤气候环境下,素有果实饱满、皮绿肉红、皮薄多汁、色泽润绿有光,肉质香软、化渣率高、酸甜适度、上市早、果实大等特点。
黎族、苗族婚俗
苗族婚俗
苗族婚俗2016年入选第五批海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海南苗族主要散居于海南岛的琼中、保亭、五指山、儋州、乐东、三亚、琼海、万宁、白沙、陵水等市县。位于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红毛镇什寒的苗族村落。至今仍保存苗族独特的婚俗。琼中什寒是海南岛中部五指山北麓独具特色的黎族、苗族共居村寨,“什”是田的意思,“寒”是冷的意思,海拔近800米的什寒是海南海拔最高的村寨,这里保存着较为完整的苗族风俗习惯。
大约在明代万历年间,朝廷从广西征调了大量苗兵入岛;而后于明清时期也有不少苗族人不堪生活重负,漂洋过海前来海南岛谋生,从而落籍海南各地。
海南苗族服饰基本相同、语言相通,生活习俗相差无几,苗族实行一夫一妻制,一般同姓不通婚,血缘内禁婚,苗族婚约由父母作主,男女青年对歌自由恋爱结婚。
苗族婚俗主要经过四个过程:对歌择偶;合命订婚;吉日迎亲;长桌开宴。
一、对歌择偶
苗族青年男女成年后,开始寻找意中人,他们经常三五成群,相约于树下、河边对歌,通过对歌,交流情感。如果看中了某人,他们就男女相邀,一对对分开对歌,加深情感,自许终身。
二、合命订婚
青年男女通过对歌建立了感情,男青年会征求父亲的同意后,请媒公前往女方家合命订婚。合命订婚的程序很独特,媒公不带礼物,只带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和一包烟丝,到村中道公家合命,如男女双方能配婚,道公就择日结婚。媒公带着结婚日子红纸回到男方家中。
三、吉日迎亲
(一)男方家凌晨四点就起来杀猪,杀好后,砍下猪的2只前腿,每只腿只要12斤,斤两要准确,刀工要精细美观,因为这是送给亲家的礼物。
出门迎亲很讲究,先点鞭炮,然后媒公带着迎亲队出门,先是新郎、伴郎;其次是挑猪腿、挑酒坛送礼队。礼物很讲究,猪腿每只12斤,2只24斤,米酒每坛12斤,2坛24斤,银圆24个;再次,是五个男子组成跳舞队;最后,是击鼓敲锣人;
(二)拦路抢彩是苗族婚礼中特有的过程,迎亲队伍到女方家村口,女方亲朋好友挑着箩筐拦着迎亲的队伍,男方迎亲队放下足够的“买路钱”后,拦路队才允许迎亲队经过一般要经过几次拦路之后,新郎才能见女方的中间人家;
(三)中间人家是苗族婚俗中特殊的俗规,迎亲队伍到女方村后,要先到中间人家歇脚,中间人先祝贺新郎后,接着教导新郎结婚以后要恩恩爱爱,夫唱妇随,白头偕老,家庭才能财丁两旺。之后,迎亲队才能出门去新娘家接新娘;
(四)接新娘。迎亲的队伍路上会遇上拦路抢彩礼,然后就到新娘家,新娘家的家长在门口接迎亲队,并验收猪腿和米酒、银元的真假,验收完后,新郎才可将新娘从闺房里接出,新娘由两个女长辈带出门,女长辈手执一条毛巾,编舞边说,新娘口捂毛巾,不得说话,在伴娘陪伴下,一直到男方家进入洞房。
四、长桌开宴
新郎新娘回家后,男方家就准备了长桌宴。座位是新郎和男伴坐一边,新娘和女伴坐一边,新郎新娘的前面各放一一杯用酒杯盖住的酒,一碗用碗盖住的饭。媒公先把新郎新娘的酒杯揭开,双手各拿一杯酒,三次反复交叉于胸前,口念咒语后把酒杯放回原位,然后由伴郎伴娘送给新郎新娘,新郎新娘接杯后对碰。媒公又把新郎新娘面前盖饭的碗揭开,双手各拿起一碗饭,三次反复交叉手放在胸前,然后把饭递给新郎新娘面前,伴郎变娘端起饭,用手抓饭送进新郎新娘的口里,然后大家举杯,共同畅饮。席间对歌,一直到天亮。
苗族的婚俗,从初识交情、拦路抢彩、婚宴上都要对歌,用歌声来表达情感,但现在许多年轻人不愿意学苗歌,造成苗族婚俗听不到歌声,还有部分年轻人不喜欢穿苗族服饰,造成婚俗汉化。
琼中县委、县政府大力弘扬民族文化,把苗族婚俗列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且积极申报为海南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苗族婚俗这一独特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作为什寒乡村文化游的展演项目,将完整保存下来,传承世代。
黎族婚俗
黎族传统婚礼指的是海南黎族人民以黎族传统方式举行婚礼的人生礼俗。于2007年人选第二批海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黎族是海南的先民,约在3000年前古越族的一支骆越人迁入海南岛,繁衍生息,后称为黎族。黎族长期保持者较为传统的婚礼。
清《黎岐纪闻》云:“男女未婚者,每于春夏之交集野间,男弹嘴琴,女弄鼻萧,高唱黎歌。有情投意合者,男女渐凑一处,即定婚配,其不合者不敢强也。相定后,各回家告知父母,男家始请媒议婚。”议婚以牛和槟榔为聘礼。有些地方还有“防路煞”的习俗。所谓“防路煞”,就是以蒙面人开路和防凶神抢劫之俗,光绪《定安县志·黎岐》记载:“黎俗迎妻之日,令二人画面先行,以防路煞,要步行以归。”
黎族传统婚俗基本内容有:
一、以歌择偶
未婚男女在“隆闺”对歌或参加“三月三”传统节日赛歌活动,互相结识,沟通感情,表达心思,寻找意中人。
二、插箭订婚
男青年择中对象后,回家告诉父母,父母便请亲人代表带着槟榔、雄鸡、酒和箭到女家提亲。女家答应后,男方代表唱着“插箭歌”,把箭插在女家的墙壁上,表明这门亲事已定。插箭歌的大意是:“箭已插在壁,这婚已经定,谁敢抢亲走,当心利箭射”(史书称折箭)
三、送聘礼择吉日
成婚前,男方要给女方送聘礼,商定结婚日期。聘礼的大小由男方家庭的经济条件决定,富家送牛等大礼,穷家送猪肉与酒。成亲要选择良辰吉日,在一年之中的秋收至春节前夕,是黎族人结婚旺季,牛日、龙日、羊日、鸡日、猪日、兔日为吉日,虫日、蚊日、猴日、狗日、鼠日是不吉利的日子。
四、迎亲
黎族迎亲那天,迎亲要新郎和陪郎到女家迎接新娘,新娘也要由七八位陪娘一起上路,新娘离家时哭着唱“哭嫁歌”,诉说离开父母的悲痛,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迎亲队要待太阳落山才回到男方村口,母亲打着火把在村中迎接,举行“开寨门”仪式。在路口中央放一堆干稻草,铺一张芭蕉叶,叶上放一个鸡蛋,主持仪式的“长老”,身穿绿袍,头戴红巾,手持尖刀火把,站在路口念平安词:“(释意)天鬼地鬼恶人鬼,不得阻路卡寨门,尖刀砍蛋见大红,割叶脱锁开寨门”。长老祈祷之后,用尖刀斩鸡蛋割开芭蕉叶点燃稻草堆,旁人朝天齐放粉枪(或放鞭炮)。送新娘的队伍要跨过路口的火堆,方能进村。晚上举行拜堂仪式,仪式由长辈主持,新郎新娘齐奉一个装槟榔的盘,对祖宗三拜九叩,然后向家中长辈(以辈分为序)敬拜,受拜者从盒中拿过一块槟榔咬嚼。拜堂仪式人称为“吃槟榔”
五、饮酒对歌逗娘
黎族的婚宴,称为“饮福酒”,全村寨人都携带酒和米到主人家欢乐,体现“有事大家忙”团结互助的精神,他们围着大酒罐用小竹管吸酒,边吸酒边唱“祝酒歌”。男方的陪郎青年们与新娘的陪娘姑娘们对歌比赛,十分热闹。还用各种形式戏耍新娘,俗称“逗娘”。
竹筒饭
竹筒饭,用山兰稻(一种旱稻)冲的“香米”并配肉类为原料,放进新鲜的粉竹或山竹锯成的竹筒中,加适量的水,再用香蕉叶将竹筒口堵严,炭火中绿竹烤焦即可。竹筒饭的煮法颇具有野炊特点,即砍下一节竹筒,装进适量的山兰米和水,放在火堆中烤熟,当竹筒表层烧焦时,饭就熟了。劈开竹筒,米饭被竹膜所包,香软可口,有香竹之清香和米饭之芬芳。用餐时破开竹筒取出饭,这便是有名的“竹筒香饭”。如果把猪瘦肉混以香糯米和适量盐巴放进竹筒烤成香糯饭,异香扑鼻,是招待贵宾的珍贵美食品。
三色饭
苗家三色饭是苗族极具民族特色的美食,一般在农历“三月三”期间制作和食用,是苗家用来招待客人和祭祀祖先的传统节日性食品。
苗家三色饭原为五色饭,分别为红、黄、蓝、黑、白五色,先将山兰糯米分别放入红蓝藤叶、黄姜等五种植物汁液中浸泡,然后用特制独木蒸笼蒸熟即可食用。如今五色饭已改为三色饭,有红、黄、黑三色,色彩鲜艳,清香可口,极具苗族风味色彩。
带皮小黄牛
海南当地人有的地方把"小黄牛"称做"鹿肉"、"琼中小黄牛"、"五指山小黄牛""澄迈小黄牛"等,海南中部山区、五指山地带,原始森林茂密,空气湿润,牧草丰富茂盛,当地黎苗族农民把小黄牛放养在海拔700米以上荒坡上,常年未圈养,任其自由自在,以吃树叶为生。每隔一个星期甚至一个月,主人才会上山,用各家独有的方法召唤头牛,领着群牛来到固定的地方吃盐巴。
野黄(小黄牛)牛与圈养的黄牛区别主要有三方面:牛的个头小,一头1岁半的小黄牛净肉不过二三十斤;牛的饲养完全野放,牛性特别凶猛,而且原生态没污染;小黄牛经常喂盐巴,而且吃各种树叶长大,其中难免有一些草药,因此牛肉特别补,而且肉质更加结实、纤维细嫩、水分低、柔软爽脆。由于肉质好,不需要太多调料和加工,肉味自然而美,多吃不腻。最好吃的是12个月?18个月牛龄的牛,带皮吃,牛皮脆而爽。据说国家举重队在海南集训时,每天都点名要吃野黄牛,因为野黄牛让举重队员吃了长力气。
石鲮鱼
作为海南岛的三江之源,琼中山区水质优良,大小河溪众多,河溪生活上百种淡水鱼类,有噶廖堆(海南话谐音)、石鲮鱼、福寿鱼、草鱼、泥鳅等等,这些鱼类被农家搬上了餐桌,成了当地特色的菜肴,让各路美食家和吃货们赞不绝口。
位于海榆中线上的大边河乡村风味店,有一道名菜:噶廖堆煲,众多游客慕名前来品尝。店家料理这鱼的方法很独特,选一砂锅盛装上桌,红烧出品,汁浓肉鲜。除此之外,还有石鲮鱼和河虾,也就是人们最常说的“会冲浪的鱼虾”,煎炒都很香,口感独特,汤汁更是鲜美,香而不腥,当属什运乡的最为盛名。
湾岭鸡
琼中县地处海南岛中部,四面群山环绕,森林覆盖率达到81.6%,其优良独特的山林气候孕育了丰富的动物资源。湾岭焗土鸡别称湾岭电饭煲鸡,是一种以海南琼中湾岭镇放养土鸡为原料制作而成的特色美食,湾岭山野鸡就在这得天独厚的雨林中快活的生长,渴了饮山泉,饿了啄昆虫,困了上树睡。纯天然的生态环境,使土鸡肉质和口感上体现出紧实、鲜美,极具咀嚼乐趣的迷人滋味。
2014年,不为人所知的湾岭焗土鸡经过海南旅游卫视某期《海南岛纪事》节目的报道后开始名声大噪,如今变成了一道湾岭独具特色的招牌菜。
三月的琼中美如画,青山绿水黎歌长
春风十里不如你,浪漫的黎苗文化
无限的生机魅力等你来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