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古称陕州,又名上阳城,地理上,它北隔黄河与三晋呼应,在历史上曾经赫赫一时。来到三门峡,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便是去看看著名的陕州地坑院。入口处的大门巍峨而立,锦旗飘飘,让人有种进入城池的感觉,而城墙上应该站着某位将军,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陕州地坑院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张汴乡北营村,是全世界唯一建在地面以下的民居建筑。据说,从前外人进村后,听得到鸡鸣犬吠、邻里闲谈,却看不到一间房屋,而这里的人怕外人失足跌落坑内,在每个坑院里都种上能够伸展到地面之上的大树。因而当地素来有“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的说法。
陕州地坑院原本有22个独立的地坑院,建造年代均不相同,最久远的距今大约有200多年历史。如今这些地坑院都已打通连贯,人们走在其中,只觉得一个坑院接着一个坑院,仿佛迷宫般。每个地坑院设有不同主题,介绍着陕州的民风民俗。
从高处俯瞰,整个地坑院村落都是一些四四方方的坑,和从坑里生长至地面以上的树木。但走到地坑院里,才发现正如建筑的名称一样,四四方方的坑便是人家的院子,围绕着这些”坑''状的院子,村民们在地下建造起了厨房、畜栏、卧室等,形成完整宜居的住处。
地坑院与地面齐平的地方,绕边沿砌起高一米左右的挡墙,也叫“女儿墙”“拦马墙”,既可以防止地上的儿童或牲畜掉入院内,也可以挡住来自地上的雨水灌入。如今的地坑院已经修整得面貌一新,再难看到当年人们生活其中时乱糟糟却生机勃勃的景象。而坑院的树木依然郁郁累累,在原地生长也在原地枯荣,让人觉得这地坑院的时代其实离人们并不太远。
以京剧为主题的地坑院,走进来,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张脸谱,生旦净末丑,演绎不同的戏曲人生,也描绘着当地人们的生活风貌。
德国人鲁道夫斯基最早形成文字向世界介绍过中国的地坑院。专家学者用“世界生土建筑的绝妙之笔”、“刻在大地上的符号”等溢美之词盛赞地坑院。地坑院的建造过程共四个步骤,可以简单通俗地概括为“向下挖坑、四壁凿洞、穿靴戴帽、美化装饰”。营造技艺既与传统的阴阳八卦方位密切结合,又和宅主的命相息息相关,反映了古人卓越的智慧。
“土能生万物,地可发千祥。”走在地坑院中,总能感到大地儿女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眷恋和敬意。不远处的山体裸露出大块的黄土,斑驳的褐色覆盖着绿色的植被,如同大地的伤痕,又如大地的呼吸。
鼎鼎有名的穿山灶设于院中,灶呈斜坡状依次向上,灶心相通,根据热气往上走的原理,依次开九个灶孔,可以同时放置九个锅。如今炉灶已不再冒出腾腾的饭香热气,这朴素的院子里却隐约仍有人们安静生活的痕迹。
漫长岁月中,不计其数的普通人对于自己的住所,也不过是在艰难的人生中求得一个遮风挡雨、冬暖夏凉的舒适所在。岁月安稳,是大多数普通人在每一个时代里的共同追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