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老道外以市井烟火,用更文明的方式。
在很多老哈尔滨人的心里,不分老幼,去道外,总有个地方,一去,总难免忘了时间。不去,也难免心向往之,那就是哈尔滨老道外北三道街和钱塘街之间的花鸟鱼市场。
13日,钱塘街沿街商户基本撤离,钱塘街将变身成为一条沿江景观路。然而,再回首,想起那些花鸟鱼虫们,带给家人的快乐和美好回忆,多少难免让人若有所失。
道外花鸟鱼市场的由来
花鸟鱼市场形成由来已久,与老道外露天市场成因相同,因传统和需要而存在和发展。就如旧时的北三市场,后来的古玩、旧物、旧家电市场一样。对历史学家来说,或许这个市场似乎并不在他们的研究范畴之内。然而,在很多哈尔滨人眼中,这里却收藏着自己的童年乐趣和一份闲暇的爱好。
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花鸟鱼市场 由黎纲峰提供
记者通过道外区政府联系到了一位对花鸟鱼市场非常了解的梁先生,他告诉记者,“早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就有人偷着卖鱼。地点在现在老年大学后身,船坞旁的小树林里。直到1982年左右,政府引导规范,统一迁至钱塘街一带,当时都是摊床。1998年发生特大洪水,哈市和区里就要求其都搬走清空了。1999年洪水过后,道外区政府和工商局以及哈市有关部门为了恢复花鸟鱼市场,做了很多工作。后来政府决定重建花鸟鱼市场,直到到这次搬迁。政府也是为了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提升沿江风景带整体规划。”
老哈尔滨人李先生告诉记者,“原先上世纪80年代初期,这个花鸟鱼在老年大学旁边的少儿中心那片,有一片树林,市民自发地在那儿晨练,还有自发出摊的,卖鱼和鸟多,花都少,我小时候总去。那时花鸟鱼(市场)有旧地摊,唱大鼓戏的,打太极的,还有唱二人转的……就一上午,下午就没了。原来那个船坞还有个池子,小孩都上那游泳。”
2000年3月16日的花鸟鱼市场 由黎纲峰提供
哈尔滨90后民间收藏爱好者黎纲峰告诉记者,老故事他不了解,但他喜欢收藏老照片:“我收藏最早的花鸟鱼市场的照片是上世纪90年代的黑白照片,虽然已经有彩色胶卷了,但一般还是用黑白的。另一张2000年3月16日的花鸟鱼的照片上可以看出,当时的花鸟鱼(市场)是真的热闹。”
市场上一位老商户向记者介绍,这处市场形成约有四十年了。“没有这棚子时候,就有这鸟市、鱼市,后来盖的板房租出去。”市民孟先生告诉记者,得知花鸟鱼搬迁,他特地再来逛逛,问问这些老商户、老街坊要搬去哪里。
商户老唐夫妇最后一天一边打包一边甩卖 记者 栾德谦 摄
老商户:20年前最辉煌,比中央大街人都多
13日17时30许,道外区钱塘街花鸟鱼市场上,很多商户已经撤离,一家鱼饰品店门前,还有很多商品没完成打包。忙了半天的店主站在门口,拿起卷烟纸,捏了一把烟叶,娴熟地卷了一支烟,抽了起来。“老道外靖宇街搬迁了,这处花鸟鱼(市场)没了,现在好像就剩下老道外小吃了。 ”谈起就要搬迁了,商户老王显得有些失落。
69岁的老王 记者 栾德谦 摄
老王今年已经69岁了,记者问他会不会借此机会退休,“我有俩儿子、俩孙子,不能休。儿子没有正式工作,在外面开大车回不来,只能我们老两口自己慢慢搬。”谈话间,还有前来买货的市民也在问:“你们搬去哪啊?”“现在还没定呢。”老王答道。
商户姜女士 记者 栾德谦 摄
父女两代人干了30多年的商户姜女士告诉记者, “接下来还得接着干,孩子虽然30多岁了,但房贷还得我帮着还。这条街百余家,基本都以此为生。我们听政府的号令,给我们安置。虽然地方不算大,但维持生活,地方还得有。”
相比其他撤离商户,姜大姐一边收拾打包,一边告诉记者,“最近十多年,生活水平提高了,养鱼的人们开始喜欢买一些鱼缸内的饰品。也有很多市民还是喜欢看到实物再买。因为网上有些东西跟图片不一样,经常网购的都知道。”
记者走访了几家商户了解到,商户中,有的是多年前被单位买断下岗的,有的是单位退休后,继续在这里为儿孙“发挥余热”的,也有小两口刚花了12万,买了店铺不到一年的……
花鸟鱼老户,卖鸟笼的唐先生告诉记者,他在这里已经有二十七八年了,“花鸟鱼(市场)最好的时候,大概是头20年,那功夫来溜达的人比中央大街人都多,来看看花鸟鱼狗啥的,后期就越来越不行了。我就卖鸟笼,今天都打折处理了。接下来搬到地下我也会接着干。”
吕女士卖过的花 由吕女士提供
从“君子如兰”一盆上万,到盆景兴起、“多肉”称雄
17日,记者采访到了花鸟鱼市场商户吕女士,她告诉记者,自己在花鸟鱼市约20年,花、鸟、鱼都卖过,“2010年左右,我最初是在长春街上摆地摊卖花,那时人们喜欢卖杜鹃花,因为总开花,老百姓认。君子兰始终挺畅销,最火的时候,一盆都能成千上万的,得是二十多年前。最近十多年到二十年左右,开始时兴盆景了。”
吕女士还告诉记者:“最近几年比较时兴多肉植物。有的人就说看到多肉就有想‘捏爆’的感觉。以前的人比较简单,没那么多压力,比较喜欢在家里养常年开花、高大的植物。现在人可能压力比较很大,喜欢小巧精致的,可以放在办公室、电脑桌前,看着多肉植物可能比较解压。”
吕女士说,她卖花时主要只经营一种花,“常来道外的,买杜鹃花找我的特别多,即使不买东西,也会像老朋友一样来聊一聊。那个时候,卖花的时候是旺季,哈尔滨两种地产花‘仙客来’、‘芙蓉花’,有鞍山的、大连的都来这个市场寻找。2000(年)之后那几年生意特别好,撕胶带的声音都听恶心了。”
很多市民喜欢带着孩子前来买鱼 由吕女士提供
后来,因为室外摆摊卖花季节性很强,冬天摆摊不行了。2011年开始,她买了店铺,就搬到屋里开始卖鱼了。“因为室内卖鱼不受季节限制。在钱塘街买了店铺,开始卖鱼。”
然而,卖鱼需要每天频繁换水,但2019年,因为没有上下水,来回换水太费劲,吕女士又改了项目:卖鸟粮。不想,卖了一年多发现,粮食价格不稳定,利润薄。不比卖鱼好,所以又改回卖鱼了。
“我卖鱼累计也有十多年了。始终卖金鱼、锦鲤,现在我都在卖锦鲤。锦鲤好的也有贵的,但是钱塘街的小店都便宜。民间说锦鲤带财,关键也好养活。以前,大家买回去就是玩,欣赏。最近几年,花鸟鱼这边的生意是大不如前了,只有过年的时候卖得最好。”
记者问吕女士,花鸟鱼都卖过,最喜欢卖什么?“我们比较喜欢卖鱼粮、鸟粮,没有浪费,好经营,不像活物,遭损比较大。”吕女士告诉记者。
从花鸟鱼市场买回家的萌宠 由薛女士提供
这里收藏着很多冰城人的童趣
谈起对花鸟鱼市场的印象,哈尔滨80后市民薛女士会心一笑,仿佛一下打开了童年记忆的窗户,向记者讲述了她眼中的道外花鸟鱼市场:“20多年前,我小时候,奶奶总领我去逛花鸟鱼(市场),逛完了买老鼎丰的糕点再回家。那时候还没有卖狗和猫的,有卖花和鸟鱼的,还有卖小鸡的。后来规模越来越大,商家也多了起来,卖狗的也来了。上大学后,我还在那里买了一个小松狮,估计是‘星期狗’,不到一周就死了。等我结婚有孩子了,也总领孩子逛、买鱼,买多肉植物,写观察日记,孩子喜欢小动物,买过不少兔子,仓鼠,一年一批,养大了就送人了。”
薛女士告诉记者,最近,她家孩子又喜欢上了五年级课本里的珍珠鸟,很多小朋友都从作家冯骥才老先生笔下得知了这种鸟。“我们家现在同时养着鸟和植物,还有几条鱼……家里的‘鸟语花香’,给孩子和全家带来了特别多的快乐。培养孩子饲养和爱护小动物,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所以花鸟鱼(市场)对我们家来说,是一个一想到就有些期待的地方。”
钱塘街花鸟鱼市场的最后一天 记者 栾德谦 摄
老哈尔滨的记忆:80年代去换鱼,90年代养鸽子
谈起关于花鸟鱼市场的记忆,60后市民李先生告诉记者:“我小时候家就在那附近,我印象中1985年左右,花鸟鱼市场那边还有很多养鱼的去换鱼。比如我家有2个公的红箭(热带鱼),你家有一个母的,我就去用我的公的换一个母的回家。等甩子生出小鱼后,再把母鱼还回去。用小鱼再换点鱼食。最早花鸟鱼市是自发形成的一个地方,只有鱼和鸟。”
市民张先生告诉记者,“花鸟鱼市场比较有烟火气,隔三差五想上江边了,即使不买啥,也想顺路过来溜达溜达。看看人家养的热带鱼,交流交流心得,当玩了。人来人往的,图个热闹呗。”谈起年轻时的爱好,张先生告诉记者,“原先一大缸子全养热带鱼,还得伺候。锦鲤隔几天抽一半水,省事。但是还是养热带鱼好看,花花绿绿的。”
张先生说,二三十年前,也有一种乐趣让他那个年代的人十分热衷:“我二三十岁的时候,上世纪90年代,还养过鸽子,也就十几只,总上花鸟鱼鸽市。那时也没啥玩的,哪个小区基本都有养鸽子的,有人住顶楼的,建的鸽舍可大了,能养几十只鸽子。现在养鸽子的人少多了,关键邻居有意见。过去养鸽子就为了哄着玩。”养鸽子的乐趣在于,今天带着鸽子上南岗、明天带着鸽子上道里,它还都能飞回家。还有的去哪儿都“整个”哨儿,一吹,鸽子就听指挥。
已基本完成拆除的钱塘街 王旭 摄
改造利于城市发展,商户、市民对花鸟鱼市场仍有期待
据了解,花鸟鱼市场虽然收藏了很多哈尔滨人的难忘记忆和童年乐趣,但随之产生的交通及环境、生态问题,也不容忽视。极个别不法商贩还曾售卖过非法捕获的保护鸟类,带动违法捕鸟、捕鱼产业,导致江畔生态恢复缓慢,每年都有哈尔滨市食药环民警在此处理违法销售保护鸟类案件。
因此,有一个更加规范管理的花鸟鱼市场势在必行。目前,钱塘街原花鸟鱼市场的商亭已基本拆除,截至记者发稿时,据商户介绍,政府部门公布的花鸟鱼市场搬迁位置目前仍有车辆停放,商户们至今也未接到迁入的通知。
商户吕女士告诉记者:“舍不得,毕竟在这个市场几十年了。都是自己独门独户的,想几点来就几点来,想几点走几点走,比较自在。就在江沿下面,即使买的人少,总有人来江边遛弯,人气也特别旺。去年,我们停业半年,没有收入。希望能尽快迁入新址。”
五旬的哥张先生告诉记者,他最近几年没事都不怎么去花鸟鱼市场了,因为家住香坊,买这类东西就逛花卉大市场。“但是吧,哈尔滨人对花鸟鱼这个情结还是有的。什么时候来江边,如果附近还有花鸟鱼市场,还是可能顺便来逛一逛。我们也期待看到一个新面貌、室内的花鸟鱼市场,有什么新变化。”
记者:栾德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