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冈仁波齐》
前些年有很多关于藏族同胞的电影,无一例外都对准了藏族人虔诚的宗教信仰。像《转山》《冈仁波齐》等等,在高原奇秀绝美的背景中,主人公磕着长头向拉萨或是冈仁波齐神山一步一跪一朝拜的场景,给观众的心灵冲击之大,可想而知。
后来,在这条朝圣之路上,也诞生了很多来自汉地的勇士们,他们要么骑行,要么徒步搭车,如同藏族同胞一样,他们也好像为了心中的一个信念,身在地狱心在天堂。
但是,几乎很少有人能真正讲清楚为什么藏族同胞们会产生如此不同的举动。转山,这种对于神山的信仰和崇拜,究竟是从何而来的。
冈底斯山脉
冈底斯文明
冈底斯山脉坐落在今西藏阿里高原普兰县境内,海拔6714米。自古以来是中亚和东南亚各地人们仰慕、朝圣和旅游的圣地。
《往世书》认为,印度教的财神阎婆罗所统治的国度就在此山,山周围的几座山峰就是财神的宝库。耆那教把冈底斯山视为一座有灵性的圣山,是该教创始人勒夏巴哈获得解脱的地方。佛教密宗讲,它象征着密宗中本尊胜乐和佛母金刚亥母。
更为重要的是,在古代文献中说象雄王国西起大食,东至安多,冈底斯山和玛旁雍措周围是藏族文明的先驱苯教的发源地。
冈仁波齐
巍峨的冈底斯山脉及其周围的湖泊、河流等大自然造就了崇尚自然界的苯教,而古代藏族先民又被这天地间的庞然大物所震慑,因此对它产生敬畏继而是崇拜心理,并尊它为象雄王国的神魂山。
冈仁波齐作为冈底斯山的第二主峰,更是世界公认的神山,被誉为神山之王。同时被印度教、藏传佛教、西藏原生雍仲苯教以及古耆那教认定为世界的中心。终年积雪的峰顶能够在阳光照耀下闪耀着奇异的光芒,夺人眼目。加上特殊的山形,与周围的山峰迥然不同,让人不得不充满宗教般的虔诚与惊叹。
冈底斯后来逐渐变成了一种文化。人们把心中最崇高的希冀赋予她,把转世轮回和通往天堂的幸福寄予她,她成为人类心中的点金石,给无数信徒及所有平淡无奇的人生发出灵性的神光,人们对她顶礼膜拜。
据说朝圣者来此转山一圈,可洗尽一生罪孽;转山十圈可在五百轮回中免下地狱之苦;转山百圈可在今生成佛升天;而在释迦牟尼诞生的马年转山一圈,则可增加一轮十二倍的功德,相当于常年的十三圈。
转山
神山信仰及佛教的传入
藏族先民对冈底斯神山的信仰,后来逐渐扩大到对于藏区所有神山的信仰上。
藏民族世代生活在崇山峻岭中,他们深信每一座山峰就是一个神祗的栖息地,其中为数不多的主要神山都有它们的下属神山,层次分明,山神之间既有纵向的统属关系,又有横向的社会联系,这样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错综复杂的神山体系,这个体系覆盖整个青藏高原。
这些神山是吐蕃先民的守护神,它们保佑着藏族先民们的日常生活,人们每遇到重要事情都要向山神占卜问讯,祈求保佑,山神成为先民一个重要的文化保护屏障。
当公元7世纪,佛教开始逐渐传入吐蕃后,这种新兴而来的宗教一直受到苯教的强烈抵制,使其无法大面积地传播,直到公元8世纪赤松德赞时期才有所改观。
赤松德赞极力扶持佛教,迎请莲花生大师等诸多佛教法师来吐蕃传教;另外,他知道本土宗教传统对外来文化的抵制,下决心灭苯。作为权宜之计,他组织了一次佛苯之间的辩论,然后断定苯教失败,并开始强行改变民众的宗教信仰。
莲花生大师
然而,改变民众的宗教信仰并非易事,当时的苯教徒利用神山系统来抵制佛教的传播,托神谕来说明佛教会给吐蕃带来灾难和不快,苯教的神山系统成为当时佛教徒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对于尚未站稳脚跟的外来文化即印度的佛教来说,完全否定苯教山神系统的文化价值,就势必遇到全民的抵制,其结果不堪设想。
于是,莲花生大师采取了并不完全否定藏族先民原有的信仰,而是将许多内容改头换面后为佛教所用的方法。他向吐蕃先民说明山神们被他所降服,他们将保佑佛教而不是苯教。著名的十二丹玛神被莲花生降服的故事就是典型的例子。
孜珠寺(苯教寺庙)
神山信仰的延续
自此以后,保佑先民的山神们,使得佛教也就变得不再陌生,变得更容易接受了。
如今几乎全部的神山都有两个阶段的历史传说,早期的故事保存在苯教传统及其文献中,变成佛教的后期故事保存在佛教传统及其文献中。
有些神山因为周围信众的苯教信仰完全改变而只知道佛教徒的传说,有些神山因为周边信众的苯教信仰没有改变,其宗教属性仍然是苯教。
还有的神山,周边信众一部分仍然信仰苯教,另一部分已皈依佛门,这样他们共同信仰的神山也有两个属性,苯教徒将其作为苯教神来信仰和祭祀,佛教徒则将其当作佛教神山来信仰和祭祀,一座神山有了两个宗教属性。
转山,这种亘古至今的宗教仪式,也早已经穿越苯教和佛教,成为藏族人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