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漆木门、朱红窗棂、清水外墙、“熊猫眼”瓦当……备受瞩目的中共一大会址近日完成修缮,将于“七一”前对外开放。历经5个月精心修缮,这幢百年石库门建筑既“修旧如旧”,又容光焕发,引得市民游客纷纷打卡合影。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和初心始发地,红色基因渗透在这座繁华都市的血脉深处。2016年全面启动的“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在建党百年之际,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不仅摸清了“红色家底”,也让一大批革命旧址修缮开放,一大批展览展陈功能提升。上海“红色文化”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党的诞生地”更已成为上海最鲜亮的一张名片。
摸清红色家底,聚焦“一馆五址”
“我市要加强对人民烈士陵园等红色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如果由你来负责此事,你会怎么做?”
这是2021年上海公务员面试的一道模拟题,从中不难读出这座城市的治理者对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的孜孜以求。这是上海与生俱来的使命与担当。
作为见证中国共产党诞生和成长的城市、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红色资源遍布上海各处。它们凝固着历史,更承载着精神。据统计,全市现存各类红色资源600多处,包括旧址、遗址近500处,纪念设施100多处。其中,1921年至1933年中国共产党早期在上海斗争的革命史迹,是最重要也是最有特点的文物资源。如中共一大会址、中共二大会址、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等等。
近年来,上海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为原则,在摸清家底的同时,重点推进“一馆五址”的保护利用。
“一馆”就是中共一大纪念馆。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大项目之一,中共一大纪念馆于2019年8月31日开工,在市委书记李强任组长的领导小组指挥协调下,紧锣密鼓地推进工程建设、布展设计等一系列工作,预计将于今年5月起试运行,7月1日前正式开馆。
建成后的中共一大纪念馆,由中共一大会址、宣誓大厅、新建展馆等部分组成。其中,新建展馆总建筑面积约9600平方米,基本陈列展厅建筑面积约3700平方米,较此前近1000平方米的老展厅有大幅提升。展厅将布置“伟大的开端——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陈列”展览,综合采用文物、图片、视频、油画雕塑、实景还原、多媒体声像等展示手段,生动展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历程,聚焦建党初期在上海的革命实践,各类展品逾千件,实物600余件。
“五址”中,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中共中央政治局机关旧址(1928-1931年)分别于去年7月1日和10月1日完成文物修缮和临展布置;中共中央军委机关旧址于2019年底完成文物修缮;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阅文处)旧址、中共中央特科机关旧址目前正在进行修缮收尾和展陈策划布置。
强化保护修缮,推动立法保障
杨浦区国福路51号,一栋正面呈“凸”字形的独立小楼,曾是《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翻译者陈望道1956年到1977年在复旦大学的寓所,如今已成为《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并作为复旦大学校史馆专题馆对外试运行。
陈望道旧居的保护和修缮,也是“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的成果之一。近年来,类似成果层出不穷,据统计,仅过去3年,沪上就先后修缮了茂名路毛泽东旧居、张闻天故居、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旧址、团中央机关旧址、宋庆龄故居、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新青年》编辑部旧址)等15处重要革命史迹。其中有多处原为居民住宅或单位办公用途,经多方努力腾迁,最终复建成为面向公众的红色场馆。
比如,去年10月开放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机关旧址,为原先居住的10户居民和2家单位进行了房屋置换,房子腾出来后,黄浦区又邀请党史专家开展大量史实挖掘和研究工作,完整复原了旧址的历史风貌,并以科技化、艺术化、体验式的主题展陈,帮助人们了解、感悟那些不平凡的故事。
又比如虹口区黄渡路107弄,一条幽静的弄堂里,曾居住着中国共产党情报战线上的无名英雄李白,也就是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的主人公。最近正在修缮的15号小楼,正是李白烈士故居纪念馆。这是建馆37年来最大规模的修缮和展陈更新,展品中将增添一台市民新捐赠的、与李白同时代的发报机,李白的《烈士证》将首次展出。
为了强化红色资源保护的制度保障,上海还积极推动立法,《上海市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条例》将于今年5月表决,可望在“七一”前正式颁布实施。上海还按照“遗址树碑、旧址挂牌”的方式,对重要红色旧址、遗址开展树碑挂牌工作,进一步提升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和保护力度。
今年“七一”前夕,上海第二批革命文物名录又将出炉。在此基础上,上海依托“学习强国”,策划建设红色资源宣传教育新媒体应用平台,预计将于今年6月前后推出1.0应用版本。
创新“讲述”方式,更加动情动心
今年4月23日,静安区原创出品的红色戏剧《辅德里》将在大宁剧院首演。
时间前推2个月,剧组组建的第一课,就是一群90后青年演员来到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学习党史。因为《辅德里》聚焦的正是中国共产党从“一大”到“二大”、从“建党”到“党建”的历史进程,而通过“非虚构戏剧”的形式重现中共二大亲历者的故事,打造一堂“好听好看又好懂”的文艺党课,是这出戏剧诞生的初衷。
近年来,上海不断通过创新展示传播方式,激活红色资源,讲好初心故事,让党史教育可见可感,深入人心。
同样在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很多人都体验过“党章厅”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科技交织的魅力。而通过“情景式党课”、“体验式教学”、“线上线下互动交流”,“访谈式教学”等多种组合模式,提升党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感染力、生动性和实效性,也已成为大多数红色场馆的“标配”。
在中共四大纪念馆,“力量之源·红色100”专栏已入驻B站、抖音等热门短视频平台,通过“微剧情+小故事+短视频”等多样化的传播手段,让大家了解中共四大的召开背景、主要成果及历史贡献。
在宋庆龄陵园,通过打造红色故事资源库,邀请线上名家诵读,线下开展读书分享会、红色故事阅读马拉松等活动,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也更加充满活力。
最近,上海正在加紧编制新版《红色文化地图》,方便市民游客按图索骥寻踪上海红色文化脉络。市文物局革命文物处处长欧晓川透露,新版地图将吸纳最新研究成果,约收录400处具有突出价值的红色文化资源,除了纸质版,还将同步推出电子版,可以用手机扫码浏览,为市民游客红色之旅提供详尽指南。
作者:潘高峰
编辑:施薇
来源:文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