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秦皇岛日报
山海关古城,是山海关的历史所在、文脉所在。
=
山海关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位于山海关核心区,占地170万平方米,62条街巷,有着640年历史。2003年,总投资概算23亿元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工程、河北省1号文化工程——山海关古城保护开发工程正式启动。从此,山海关古城人居环境极大改善,古城风貌更好展现。
“南有丽江,北有山海关。”山海关古城保护与开发,加快了文化与旅游的高度融合,不仅开启了山海关发展全域旅游的新篇章,也塑造了中国历史文化旅游新格局。
保护古城,留住城市的历史记忆
4月6日,记者来到山海关古城,如今的古城墙、古建筑虽均已进行修缮,但行走在古城街道上,仍然能感受到青砖墙、灰瓦顶在低吟着历史,讲述着这座古城曾经的岁月沧桑……
“古城至今仍保留着明清时期的方格网状街巷布局和古建筑,城内现有国家级、省级、市级、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共17处,国家5A级景区1处,其他景区、景点11处。”山海关区古城保护开发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单鹏辉介绍。
山海关素有“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之美誉。历史上的山海关,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长城防御体系,堪称古代军事建筑的绝唱;作为咽喉要道,曾是明代驿道、清代御道、商道、贡道的必经之路,全国第一条国道也经过这里;其境内的长城与脑海中东西走向的万里长城也不尽相同,它南起海、北进山,长城与大海对话;经过640年的岁月沉淀,发生在山海关的历史故事众多,天下第一关、老龙头、长城博物馆、孟姜女庙等景区驰名海内外……
1979年,山海关作为国务院公布的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首批对外开放的四大旅游区之一,这也正式拉开了山海关旅游产业发展的序幕。 然而,经过岁月的侵蚀、战火的洗礼,古城墙损毁严重,古民居破损不堪,城内基础设施落后,百姓生活环境亟待改善……与人们想象中应该拥有的“名气”和“样貌”大相径庭。
“2003年以前,古城内基础设施配套严重滞后,居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极差。”单鹏辉说,“开发前的古城内,道路完好率仅为8.6%,污水管线的分布只占12%,集中供热率仅为3.4%。市民居住条件十分简陋,很多家庭三代人挤在一两间平房内。”
不仅如此,当时的古城墙状况令人堪忧,4600延长米的城墙有3300米损毁严重,古城墙内侧全部或部分坍塌的占50%。
同时,作为知名的旅游地,古城商业业态呈现“低端无序、缺少吸引力”的弊端。
对山海关古城进行保护开发是展现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需要,是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需要,是提升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需要。
“山海关古城开发,刻不容缓!”从上级党政领导到普通市民,共同期盼,同时发声。
2003年初,省委主要领导到山海关调研时指出,要把山海关古城保护开发工程视为中华民族的形象工程、执政为民的形象工程、改革开放的形象工程,2008年奥运会之前整体推向世人,再现古城历史风貌,打造世界旅游名城。
“充分发挥山海关得天独厚的历史资源,再现古城历史风貌,实现保护与开发并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理念,打造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河北省、秦皇岛市和山海关区党政领导班子形成了这样的共识。
按照这一要求,山海关全面启动了山海关古城保护开发工程。
保护开发之初,山海关区委、区政府加强顶层设计,委托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先后编制了《山海关关城文物古迹保护规划》《山海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山海关古城旅游发展规划》,将文物保护、文化挖掘、基础设施建设、民生改善和产业开发相融合,齐头并进,统筹推进。
一场声势浩大的山海关古城保护开发工程,在全市上下的期盼中,徐徐拉开大幕。
延续文脉,宝贵遗产绽放新光彩
在采访中,古城保护发展中心主任张诚介绍,古城保护开发分为两个阶段:2003年至2008年为第一阶段,称为“古城保护开发年”,由河北省建设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投资10亿元,对古城内四条大街进行了整体开发建设;2009年之后为第二阶段,称“古城繁荣提升年”,由政府及社会力量先后投资约13亿元,对古城重点项目进行了建设和改造。
古城保护开发启动以来,先后实施重点项目60余项,复建修缮完成了钟鼓楼、望洋楼、迎恩楼、兵部分司署、大悲院、三清观、镇远镖局、甲申史鉴馆、绸布庄等一批标志性建筑。新建改造完成了总兵府、长城博物馆、王家大院二期改陈、翰林书院和秦皇岛市方志馆等项目建设。
针对长城保护和业态发展,对古城内环路景观带、一关路精品街、古城墙修复和古城四条大街街景等一批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提升……
记者从张诚展示的古城老照片与眼前的古城风貌对比看到,经过不断保护开发,如今的古城提升了居民生活质量,有效改善了城市容貌,摆脱了以往杂乱无章的街面现象,百年古城重焕往日风采,不断向世人展示着它的内涵和底蕴。
在基础设施提升方面,“光热+生物质”清洁取暖取代了原有的散煤取暖方式、实施了道路硬化工程、增加景观绿化亮化美化、增设水系景观…… 在管理上,从体制机制改革入手,推动老业态进一步优化。山海关作为万里长城的东起点,素有“天下第一关”的美誉,而天下第一关景区正是位于古城之内,是古城传统旅游的核心地、游客必到的打卡地。
2016年,山海关区委、区政府为破解“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三权不分的瓶颈制约,实施了旅游体制机制改革。同年2月,第一关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为国有独资公司,对景区实行公司化管理、市场化运营。
第一关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邱新阳表示:“改革后的一关公司轻装上阵,实现了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企业内生活力进一步激发。”
历史是“根”,文化是“魂”。古城保护开发工程沿着历史的脉络,不断深化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新业态,释放新活力。
“打造了闯关东、田中玉公馆、古城历史博物馆、兴儒博物馆等一批以古城历史事件、名人典故为主题的体验式文旅项目,创建了闲庭·山海关中国书法艺术会馆、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等文化氛围浓厚的文旅新业态。”山海关区旅游和文化广电局党组副书记郭颖介绍,“通过复建和兴建,山海关古城的历史风貌重新绽放,历史底蕴展现在广大游客和市民面前。”
漫步古城街道,以钟鼓楼为中心,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而来、在这里呈“十”字形相交的四条大街分别与古城的四个大门相通。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街巷间、小吃店旁,皆可见信步其中的市民和游客。
为了加强山海关古城的保护、管理和利用,推动业态健康有序发展,借鉴平遥、阆中等古城的发展和管理模式,在山海关区司法局的指导下,山海关区古城保护发展中心起草了《山海关古城保护条例》。
目前,《条例》已由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待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张诚表示:“《条例》颁布实施后,将推动古城保护开发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
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面貌一新的山海关古城,看点多了,业态多了,游客也多了。古城保护在开发中,“活”了起来,“火”了起来。
以点促面,全域旅游按下“加速键”
随着古城保护开发的脚步,山海关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悄然改变,而以古城为核心的旅游产业也助推着山海关的全域发展。
山海关枕山襟海,故而名曰山海关。从事旅游工作多年的郭颖说:“过去的山海关重点利用和发展的都是‘关’和‘海’,而‘山’则为弱项。” 随着古城保护开发的持续推进,“山”“海”“关”发展不平衡格局正在被改写:山海关正以古城为核心呈放射性发展,带动了南部沿海地区和北部浅山区的联动发展。在山海关全域内,全业态融合、全时化消费、全景化体验、全民参与的全域大旅游产业格局正在日益加速形成。
在古城内,修复后的古城不仅保留了原有古朴厚重的明清风貌,利用老院落开办了古城历史博物馆、兴儒博物馆、甲申史鉴馆等文化场所,更有伴手礼店、文创工作室、特色餐饮、老宅民宿等多业态入驻,为古城植入了新活力。
“如今的古城就是一个大景区,4600米的关城城墙将7个城楼串联在一起,在上面走一圈,可将古城风貌以及长城内外原汁原味的山海关人生活尽收眼底。”郭颖告诉记者。
以山海关老字号为主的特色食品四条包子、回记糕点、山海关荤锅等,不仅抓住了游客的胃,更留住了他们的心。
为了让淡季不淡、拉长旺季,山海关还不断丰富文化活动,推出古城年博会、古城美食节、丝绸之路模特大赛、长城脚下话非遗等民俗文化活动和特色精品活动。据统计,2019年,仅年博会接待旅游人数就达107.85万人次,同比增长111.5%。每年100多场的演出和特色活动,大大提高了山海关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住的方面,过去的山海关一直不尽如人意。山海关每年接待游客600多万人次,但作为核心旅游区的古城可供住宿的床位仅有几百张,远远不能满足让游客住下来的要求。
郭颖说,“近几年,山海关持续以改善‘住’这个短板为突破口,繁荣夜经济,林家静享庭院、竹居、留源、古厝民居等一批高品质民宿集聚,花田家、椿下拾光、司府等经济型民宿如雨后春笋般冒头。”据统计,现在古城内民宿共50余家,床位突破1500张。
古城的提速发展,也让越来越多的古城人看到了商机。他们将闲置的老宅修缮打造成民宿,今年56岁的李立娟就是其中之一。
李立娟和爱人在古城老宅里生活了30多年。2018年,他们把300多平方米的老宅重新改造,装修成14个古朴别致的标准间,对外营业,“到了旺季每天都爆满,来古城旅游的游客们也越来越愿意择一特色民宿住下来,听本地人讲讲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或是发生在山海关的闯关东等过往和故事。”
出了古城门,记者看到,在周边的关城西路、西关大街等街道两旁,“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同样发展繁荣。
如果说1979年,山海关景区对外开放拉开了山海关旅游的序幕,2003年,古城保护开发激发了古城发展新的活力,那么,2019年,中央启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就让山海关迎来了再次腾飞的新机遇。
在角山长城西侧即将建设的中国长城文化博物馆,是国家重点项目,更列入了河北省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一号工程”,以博物馆为中心,研学基地、文创基地、房车基地、特色小镇等都将在北部10.78平方公里的长城文化产业园片区铺开建设。郭颖表示,“这里将是‘十四五’期间山海关发展的亮点和新引擎。”
随着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高质量推进,山海关作为先行示范段、重点建设段,将受到政策、资金、社会资本的广泛关注和引入。
此外,借助今年承办市第三届旅发大会的契机,山海关积极实施新项目、新业态建设。关城向南,在南部沿海一带将推出英皇文旅产业营地、佳龙山海关旅游度假区、乐岛海洋公园戏水乐园提升等一批高端旅游项目;向北,有樱韵大樱桃精品示范基地、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直接改善和提高百姓生活品质的长城社区参与项目——北营子民俗风情乡村旅游开发项目等都将在旅发大会上作为观摩项目精彩亮相。
“山海关旅游产业正在从以‘关’为主转变为‘山+海+关’相互补充、交相辉映、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朝着打造国际一流全域旅游目的地的目标渐行渐近。”郭颖对山海关的发展充满期待。
记者手记:龙凤之地借势腾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
自1952年以来,在国家和省市的支持下,山海关对长城进行了73次维护和修缮,更是奠定了这处万里长城的世界文化遗产地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基础。 山海关古城的保护开发,不仅激活了这里的历史,延续了城市文脉,而且让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一改它往昔“老气横秋”的刻板形象,以鲜活悦动的姿态重新展示在游客面前,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提升了城市吸引力。
如今,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将为这座别称“凤凰城”的军事重镇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山聚仙乃奇,海藏龙而神,关据险为雄。
期待山海关这个拥有“关城飞凤”和“长城龙”的龙凤呈祥之地,抢抓历史机遇,借势展翅腾飞。
责任编辑:周绍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