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中鱼
打卡时间:距今4300年前
打卡地点:有鼻墟(今双牌江村)
访尧村的古石雕 杨中瑜 摄
俯瞰象王岛 周凌志 摄
舜帝南巡路线图
一
为了研究象,我和同事在双牌文友的陪同下,第一次踏上了江村这块古老而神秘的土地。
从象王岛到访尧村,从访尧村到象王岛,再联想到自己查阅的大量古文献,我一直在追寻四千三百年前象在此留下的足迹。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江村镰涛湾的“有庳古封城”的古石刻不见了,访尧村道旁“古封有鼻墟处”石刻不见了,金沙滩(今象王岛)上屡修屡毁的有庳祠(又称鼻祠、象王庙)也因为当年修建双牌水库而湮没了……
站在象王岛的江边码头,眺望对岸的访尧村,令人思接千载;回顾附近的有庳祠遗址,再俯瞰跟前的滔滔江水,让人感慨万千:
江水可以湮没象王岛,但不可能湮没历史。
古籍上记载的丑恶形象,并不等于生活中的真实形象。
象在有鼻墟的所作所为,虽然史书上没有什么记载,但在民间却流芳千古。他在这里的心路历程,虽然犹如北去的滔滔江水,已渐行渐远,但天地知道,日月也知道,甚至连大山、江水和风,也都知道。
二
象留给人们的第一印象确实不好,可以说坏透了,请看古文献记载:
《孟子·万章》:“父母使舜完廪,捐阶,瞽瞍焚廪。使浚井,出,从而揜之。象曰:‘谟盖都君咸我绩。牛羊父母,仓廪父母,干戈朕,琴朕,弤朕,二嫂使治朕栖。”
《史记·五帝本纪》:“舜父瞽叟顽,母嚚,弟象傲,皆欲杀舜。”“后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为匿空旁出。舜既入深,瞽叟与象共下土实井,舜从匿空出,去。”“象曰‘本谋者象。’象与其父母分,于是曰:‘舜妻尧二女,与琴,象取之。牛羊仓廪予父母。’”
这两处记录太厉害了,用永州方言来讲,叫作晓了显火!
象与父母共同谋害同父异母的哥哥舜,他在唆使父亲瞽叟叫舜挖井,等舜挖了很深时,他和瞽叟往井里填土,填完土之后,还洋洋得意地说“最初出这个主意的是我。”不仅如此,象还跟父母一起瓜分舜的财产,说:“舜娶过来尧的两个女儿,还有尧赐给他的琴,我都要了。牛羊和谷仓都归父母吧。”
与父母合谋,欲致兄长于死地并霸占嫂子,这是多么可恶的人啊!
面对如此大逆不道的弟弟,还有对自己充满恶意的父母,舜居然选择了包容,他不但不认为这是他们的错,反而自责修养不够,因而更加孝顺父母,帮扶弟弟,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后来,舜即位成为部落首领,虽终日忙于政务,但也没有疏于对父母的孝顺和对弟弟的关心,以至于三个大恶人都慢慢被他感化了。
父母去世后,象见哥哥继位后威望甚高,于是也想效仿。舜得知,就把他派到南方的有鼻墟去,史称“象封有鼻”。于是,象正式打卡永州。
三
明洪武《永州府志》载:“舜封弟象于有庳,即今道州地。州北六十里有象祠,土人水旱必祈。”《道州志》载:象祠在州北五十里江村,即鼻亭庙。
由此可见,“有庳”是指道州江村。
其实,江村于1969年划归新成立的双牌县。有庳,在现今双牌县江村镇一带。
舜为什么要把象派到南方来?古人是怎么记录或评价的呢?
《孟子·万章》说:“万章问曰:‘象日以杀舜为事。立为天子则放之,何也?’孟子曰:‘封之也,或曰放焉。’”言下之意,舜对弟进行分封,是因为有人产生了误解,“或曰放焉”。
《孟子·万章》又云:“仁人之于弟也,亲之欲其贵也,爱之欲其富也,封之有庳,富贵之也。”意思说,舜因为对弟弟象的“亲”与“爱”,便要使之“富贵”。
前后两种说法,常人似乎更认同后面这个观点:使之“富贵”!
难道舜封象到有庳真的出于私心?
要想弄清楚舜封象到有鼻的真实意图,必须把它跟舜南巡联系起来进行思考。
舜晚年南巡表面上看起来有很多理由:一、被禹冷落,负气出走;二、放松自己,游山玩水;三、万里寻亲,探望弟弟……
但聪明人却是另一种看法:
《吕氏春秋·尚德》载:三苗不服,禹请攻之。舜曰:“以德可也。”行德三年,而三苗服。《韩非子·五蠹》载: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攻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
也就是说,舜帝南巡的真正目的是:德服三苗!
要知道,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国家”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夏朝。夏朝之前都是部落,尧舜时代,现今中国的土地上存在三大部落:华夏部落、东夷部落和苗蛮部落。由于舜的贤明,被尧赏识,华夏与东夷两个部落之间通过政治联姻——娥皇、女英嫁入东夷或者说虞舜入赘华夏而实现了大融合,整个黄河流域实现了统一,但据有长江流域广大区域的苗蛮部落,则没有这种联姻,短时间内无法融入华夏部落。要让众多的苗蛮服从于华夏的统一领导,除了有战争之外,还有一条选择:“以德服人”“泽加于其民”。
在我看来,舜是跟苗蛮协商之后,才把象派到属于苗蛮范围的有鼻墟来的,其目的就是要象打前站,像自己一样,用德来感化苗蛮部落的人。
四
象不负重托,到了有鼻之后,不但浪子回头、痛改前非,而且按照舜的嘱托,将中原的农耕文明传到南蛮地区,教授民众捕鱼、狩猎、稼穑、制陶、制茶等技术,教化民众,施以德政,与苗蛮和平共处,实现了苗蛮与中华民族的大融合,暨实现了舜的预期目标,深受百姓拥戴。
象去世后,深得人们缅怀。后来的夏商周时期,人们为纪念象,把从事中原与南方民族交流的使者称为“象”。《礼记·王制》中记载:“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而有鼻墟一带,不知何年何月开始,出现了祭祀象的祠堂。
关于象封有鼻墟(又称有庳圩),历代文人曾多吟咏。明朝王会《江村》诗云:“有庳数千载,人犹说象王。江村存庙貌,野老共蒸尝。傲德应非古,神明今有常。绾符淹旧国,瞻拜几徜徉”。清代诗人董延恩写的《舂陵道》诗云:“左右山联脉,群峰若列营,南巡虞帝迹,有庳古封城。”
只是这世界上存在许多怪相,对于象的评价,古代官方似乎更多批评和谴责。
唐代薛伯高任道州刺史时,“乃考民风,披地图,得是祠。骇曰:‘象之道,以为子则傲,以为弟则贼,君有鼻,而天子之吏实理。以恶德而专世祀,殆非化吾人之意哉!’命亟去之。于是撤其屋,墟其地,沈其主于江”。
不仅如此,薛还写信给近在咫尺、谪居永州的柳宗元,请他写篇文章。柳宗元满口答应,果真写出来一篇《道州毁鼻亭神记》),他在文中赞赏薛伯高:“以为古道罕用,赖公而存,斥一祠而二教兴焉。明罚行于鬼神,恺悌达于蛮方,不唯禁淫祀、黜非类而已”;并“愿为记以刻山石,俾知教之首”。
可以说,薛伯高和柳宗元对象的看法,代表了官方和文人长期以来的共同看法。所以,象在文献记载中的形象一直是臭名昭著的。
但有庳百姓却不买官方的账,官方拆了象祠,他们又集资重建,祭拜“鼻亭神”。如此反复,竟“不知何自始立,因而勿除,完而恒新,相传且千岁”。
明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道州知州李嵊慈顺应民心,重修了象王庙,并撰写《重修象王祠碑序》一文,刻石于庙内。
五
俗话说:人之初,性本善。
如果我们站在今天的角度来审视象的一生,就可以发现他在舜即位前,一直是比较顽劣的。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他是多次犯罪未遂。到了有鼻墟,他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付出了牺牲,取得了成功。
遗憾的是,《孟子·万章》和《史记·五帝本纪》似乎在断章取义,只截取了象坏的一面,还没有客观地收录他弃恶从善后的光辉形象。
我甚至怀疑司马迁在《史记》里面对象的丑化,主要是为了衬托舜帝的贤明与完美。
当然,世上毕竟还有直言不讳者。
明代大儒王阳明总算替象说了几句公道话,他的《象祠记》一文,不仅认为“信乎,象盖已化于舜矣”;还认为“象之既化于舜,故能任贤使能而安于其位,泽加于其民,既死而人怀之也”。他还进一步发挥说:“吾于是盖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也。然则唐人之毁之也,据象之始也;今之诸夷之奉之也,承象之终也。”
是的,从《孟子》一书到《史记》,再到薛伯高和柳宗元,大多数官员只看到了象不好的一面,而没有看到他后来的光辉。这就好比一个人,只被人们记住了少年时的污垢脸庞,却没有记住他成人后的光鲜夺目。
好在王阳明给了象较为客观的评价。
六
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后来人们称象为象王,称他所封的有鼻墟为有庳古国呢?
想来想去,估计是一种善意的赞美,也是一种美好的寄望。
在中国的历史上,并不存在“有庳古国”。“有庳古国”的最早记载,应该是唐杜佑的《通典·州郡典》:“江华郡,道州:今理营道县,舜封象有鼻国,即此也。”宋人旧注:“《集韵》:有庳,国名,象所封,通作鼻。《前汉·邹阳传》作‘有卑’,并同音。
再者,国家的概念是夏朝才开始出现的。既然没有国,又何来之王?董延恩写诗歌时,想必以此为据的。
四千年前的中国,人口并不多,加上交通不便,人口主要集中在黄淮流域的水岸城镇。由于南方苗蛮与北方华夏部落之间存在芥蒂,缺乏信任,所以经常打仗。舜即位后,为了征服苗蛮,决定改战争征服为道德征服,即用自己的诚意来感化对方,由此达成结盟。这就是他派象来有鼻的真正动机。
象作为先行使者,会面临诸多考验。苗蛮部落起初对他肯定是持怀疑态度的,不可能给他很大面积的辖区,因而将他安排在有鼻墟。
好在象没有忘记来这里的初心,并时刻牢记着自己的使命,后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取信于民,也赢得了苗蛮部落首领的认可,因为促成了南北部落之间的联盟。这也是导致在稍后的夏朝,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的原因。
象,弃恶从善,有鼻流芳。
七
舜禅让之后,带着儿子商均、传令官龙、典乐官夔和一支乐队南巡,他们告别帝都,由风陵渡过黄河,一路往南,直到潇湘、直到永州。沿路除了了解南方苗蛮与北方华夏部落的联谊情况,就是惦记着人在有鼻的弟弟象。
关于舜帝最后是否见到了弟弟象,民间传说有两种版本:
一种版本是,当他历尽千辛、跋山涉水来到有鼻墟时,见到了象。兄弟相见,彼此都十分高兴。象向舜汇报了自己在有鼻墟教化当地百姓的情况,并拿出了自己发明的一种棋子,跟舜下了两盘。舜在有鼻墟歇息了一晚,第二天早上才带着人朝九嶷山方向而去,后因心力交瘁,精神恍惚,体力衰竭而亡。
另一种版本是,当舜来到有鼻墟时,当地老百姓告诉他说,象来到这里帮助大家耕种,传给大家文化,可惜不幸病逝,只留下所发明的一种棋子。舜获悉之后,老泪纵横,伤感不已。后来,继续南巡到九嶷山,最后因体力衰竭而亡。其实,象并没有去世,只是认为自己所做的事情还没有达到哥哥的要求,当舜来到有鼻墟时,象躲到江心的岛上去了,教老百姓撒了一个谎。象得知舜崩葬于九嶷山,他就与侄子商均为舜在附近一带耕种祭田。所以,裴骃集解引《皇览》曰:“舜冢在零陵营浦县。……传曰:‘舜葬苍梧,象为之耕。’”清代屈大均也说:“传曰:舜葬苍梧,象为之耕。象,舜之弟也。……舜之亲爱,天下莫不闻知……舜崩,四海丧之如考妣,爱象者,所以爱舜也。”意思是有鼻墟的老百姓因为爱戴象,所以帮助一起耕种祭田。
八
每次看人家下象棋,我脑海里总会浮现出一幅景象:
象在中国南方潇江边的有鼻墟的油灯下,对屡屡包容自己的哥哥充满了思念之情,想起自己若干年前对哥哥的谋害,心里充满了悔意。再想起自己初来乍到,这里也是打打杀杀吵吵闹闹的,经过自己多年的诚心教化,变成民风淳朴、和睦相处。这跟自己与哥哥当年的斗争,何其相似!
在与百姓娱乐时,象发明一种新玩法,他画出一种对应的格子,格子中间是一条河,用棋子在格子上演绎当年的家庭斗争:一方以哥哥为核心,两旁站着他的两个妻子;一方以自己为核心,两旁站着父母。双方本是一家人,可是为了一己私欲,斗得天昏地暗、你死我活。
但最后因为一方的谦让,导致双方谦让,而最后达成和解。
这是象受舜的影响而发明,后人称之为象棋。
这也是象留给人们的最好财富。
因为在天下所有的棋类中,只有象棋有和局。
和为贵,和则兴。和平共处,是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
访尧村的古石雕 杨中瑜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