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期间,各地响应“就地过年”的疫情防控号召,民众自觉减少了出行和聚集。作为春节后第一个小长假,清明节假期国内旅游民众达到1.02亿人次,展现出居民对于春游出行的明确需求。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向好发展,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的有序展开,越来越多的人准备走向阳光明媚的户外,享受春暖花开的好时节。本期今晚调查通过掌上天津App、腾讯问卷、天津妈妈网等渠道发起主题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322份。调查显示,所谓“报复性旅游”并未集中爆发,人们不愿被向往春游的热情冲昏头脑,而是理性地面对出行需求,冷静地作出休闲决策,慎重而认真地迈出家门,享受户外休闲的乐趣。
今年春游不远行
郑女士的丈夫经常出差,全家人一起外出休闲的机会不多。正巧4月底丈夫回津,下次出差还在5月中旬,她计划利用“五一”小长假的机会带上老人、小孩“去山里住几天”。她选择并预约的农家院位于北京郊区,是部门领导和老同学都向她推荐过的,网络口碑、硬件条件也都比较理想。
郑女士说:“我上学的时候还挺爱旅游的,自己天南海北走了很多地方;我家先生出门旅游也是背包就走,对交通、住宿没什么特别的要求。但是两家的老人差异很大,我父母觉得跟团游省心,公公婆婆则觉得跟团游行程紧张,怎么都约不到一起。从疫情出现到现在,为了老人的健康和安全,我们一直不让他们出门旅行。今年春天不好再让老人闷在家里了,我们合计着:不去远处,就找个近一点儿的、风景好的地方住几天。老人有散步的院子和田野,孩子可以亲近自然环境和小动物,两全其美。”
想“走出去”也想“动起来”
本次调查中,全部受访者的年龄分布情况为:30岁以下占24.52%,31岁至50岁占47.51%,51岁以上占27.97%。
半数左右受访者最主要的休闲方式是度假旅行(50.96%)、运动健身(49.04%)。此外,读书(48.28%)、上网(47.89%)、美容(45.98%)、文创(45.59%)、购物(44.83%)等休闲方式也深受市民喜爱。41.38%的受访者喜欢逛公园,38.31%的受访者热衷自驾游,37.55%的受访者日常休闲会选择外出野营野餐……近八成(77.39%)的受访者认为户外休闲活动对自己来说具有一定的意义,而认为户外休闲活动不重要(16.48%)或没有意义(6.13%)的受访者占比偏低。
度假旅行和运动健身受宠,说明现代人的休闲方式更倾向于“走出去”“动起来”。而暖风拂面、绿意盎然的户外环境,吸引着人们迈出家门,踏进这个美好的春天。
周末、“五一”是出游首选
七成受访者近期有踏青、野餐、野营、旅行等户外休闲计划,其中42.86%的受访者表示会安排一两次重点户外休闲活动,28.88%的受访者会较为频繁地安排户外休闲;而在近期未能参与户外休闲活动的受访者中,有13.04%的受访者表示是因为时间不够,另外15.22%的受访者则是由于兴趣不足。
在近期出游的时间安排方面,周末、“五一”小长假以及工作日错峰出游是很多市民的“优先选项”——
图1
错峰出游不仅可以避开拥挤的人群,还能节约出行的时间和经济成本。各大旅行平台的数据显示,游客如果选择在节假日前后错峰出游,出游体验更好,性价比高。
短途周边游最受欢迎
对于春季出游,人们的态度是认真的。23.16%的受访者认为行程在四五天比较适宜,19.77%的受访者希望当天往返,14.69%的受访者认为两三天就够用,12.99%的受访者打算用一周的时间,另有12.43%的受访者希望能玩上十天左右,部分受访者会选择两周以上或其他时间分配方式。
观赏春光,天津人喜欢去哪里?调查显示,市民倾向于选择中心城区(16.81%)、周边郊区(24.37%)和京冀等地(24.79%)距离较近的风景名胜,选择国内其他城市(13.45%)和海外各地(8.40%)旅行的市民比较有限,另有12.18%的受访者目的地相对分散。
在户外休闲场所中,旅游景点(52.49%)和运动场馆(51.72%)最受欢迎;森林(48.66%)、海滨湿地(47.13%)、公园(47.13%)等景观休闲场所较为受宠,而农家乐(42.53%)和农林观光园(41.38%)也展现出一定的吸引力。
出游同时也兼顾防疫
市民在安排近期出游行程时,对疫情可能带来的影响考虑较多。32.77%的受访者习惯在严格防疫措施下生活,因而对旅行的考虑比较周全;27.68%的受访者充分考虑各地的防疫政策,表示只有感觉安全时才会出行;14.69%的受访者表示还在考虑中,决策和态度都会根据形势的变化随时作出调整;只有13.56%的受访者表示不太考虑防疫相关的问题,认为外部环境整体安全,对其旅行的影响不大;另有11.30%的受访者认为没有必要考虑太多。
在春季出行的顾虑方面,疫情影响虽然时有体现,但市民最关心的问题仍然是出行是否便利。52.54%的受访者担心旅游机构受经营状况影响而提高收费标准;50.28%的受访者担心带娃出行容易情绪烦躁,也可能会引发家庭矛盾;49.15%的受访者担心旅途中的公共卫生设施无法及时进行消杀处理;还有很多受访者担心餐饮(48.59%)和公共交通工具(48.02%)的卫生状况;33.90%的受访者将首次自驾出行,担心因为经验不足而无法应对途中可能出现的意外状况。近四分之一(24.86%)的受访者对春季出行持乐观态度,没有太多的顾虑,对旅途生活充满期待。
关注自身与环境
曾是车友会发起人的李瀛,如今全身心地投入关怀困境儿童的公益事业中。这个春天,他的出行计划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调研与帮扶,另一部分是对帮助过的困境儿童的回访。他觉得这也是一种游历,“是在做公益事业的同时领略大自然的风光”。
李瀛最新的目的地是宁河区东棘坉镇的8个村子以及河北省兴隆县蓝旗营、三道河、蘑菇峪、八卦岭等地。大部分行程都是当天往返,但需要做的工作仍然很多,不仅包括考察儿童的家庭情况,也要调整帮扶方案,甚至还包括辅导孩子做功课。他觉得,现代人的日常休闲活动已经很丰富了,如果能在享受生活的同时献出一份爱心,也是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好事。
户外活动目的很明确
受访者们通常会参加(或组织)哪些户外休闲活动呢?运动健康类户外活动占55.37%,度假放松身心类活动占53.11%,亲友户外休闲聚会占52.54%,同学见面聚会占51.98%,单位团建活动占46.89%,以小家庭为单位的“遛娃型”社交聚会占43.50%,其他活动占比较低。
在户外运动领域,受访者们有何经验?
图2
从户外休闲和运动项目的选择来看,人们参与户外活动有着较为明确的目的性,运动健身和精神享受最为重要,社交、亲子类需求也理应得到充分满足。
向往冒险但拒绝冒进
调查显示,近半数(49.04%)受访者向往带有冒险性质的户外活动,26.44%的受访者态度摇摆,24.52%的受访者并无兴趣。
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和勇气接触专业性较强的户外活动。如果受到此类邀请,受访者们会做怎样的准备呢?48.66%的受访者将“学习医学急救知识”放在首位,“学习掌握户外生活技能”(47.13%)紧随其后。受访者们向往冒险并努力避免冒进,却对“确定活动合法合规”(41.00%)的重要性缺乏认知。极少数受访者明确拒绝户外探险活动的吸引。
希望配套设施更完备
调查数据显示,四成左右的市民会选择在本地进行户外休闲活动。那么,对于本市公园绿地的新建情况,受访者们的关注度是否也有所侧重呢?
图3
大型综合性公园好逛好玩,利用边角地、安全岛、滨水空间、高架桥下等空间绿地建设的口袋公园小巧有趣,主打儿童活动和体育健身的专题公园目标明确,都是户外休闲的绝佳场地。生活半径之内的社区公园对于市民生活环境提升有着重要意义,即便是忙于工作的年轻人,也应对社区公园的建设成果给予关注与支持。
受访者们认为公园绿地应配置较为人性化的设施并提供相应服务。其中,完备的公共卫生设施(60.15%)呼声最高,紧随其后的则是老人、残疾人步道(57.85%)和危险区域儿童护栏(53.64%),而垃圾回收处理设施(52.11%)和充足的停车区域(52.11%)也非常必要。
不要做春光的“拦路客”
大好春光里,总有一些不文明现象令人生厌,让信步行来的“赏春人”成为美丽风景中的“拦路客”。
此次调查中,受访者们列举了自己所见的种种不文明现象——
“不戴口罩,吸烟,吐痰。”
“都来桃花堤了,就别穿睡衣吧!”
“最近那些乱摘花、乱折树枝的,真的太讨厌了。”
“让一个小孩儿霸占长椅,大人站周围守着,跟他们家皇位似的。”
“有些爱拍照的年轻人,镜头前涂脂抹粉挺好看的,可是却一路走一路扔垃圾,有的垃圾没扔进垃圾桶也不管。真想给他们拍下来,发到网上去!”
到今年5月1日,《天津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实施将满两周年。文明行为渐渐从“入眼入耳”到“入脑入心”,全社会对城市文明建设的需求和标准逐步提升。外出游玩,人们应树立文明出游的意识,维护环境卫生,遵守公共秩序,保护生态环境,爱护文物古迹,爱惜公共设施,尊重他人权利,做文明的旅游者。人人文明出行,处处文明言行,沿途赏心悦目,留下美好记忆,才不负这期待已久的“人间四月天”。
摄影 本报记者 周伟
本版制图 雷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