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分享我的鹤岗自驾之旅。昨天发的鹤岗名人里的代表性人物,从鹤岗走出的曲协主席姜昆,文后的评论,我无捂住眼睛不敢看,好奇的同学可以回顾下。今天介绍的是一位缔造了从采煤工到煤炭部长的奇迹的于洪恩,想必鹤岗人不会陌生吧?
匆忙中选择了这家鹤矿宾馆,就因为它有一个停车位充足的大院子。宾馆门前有一棵挺拔俊秀的迎客松,这家伙可是来历非凡,这株迎客松栽种于伪康德9年(1942年),系由日本移植而来。这座宾馆还有个奇怪的别称“457”,宾馆前身为1941年伪满政府建立的“日本会馆”,1949年9月改为鹤岗矿务局招待所,由于当时电话较少,电话号码位数也较短,那时招待所的电话号码为457,为了便于称呼和管理,便将457作为了宾馆的代号。
宾馆大堂两侧设有“鹤岗历史文化长廊”,这里是个微缩版的“博物馆”,徜徉其中,迷人而悠久的鹤岗历史一览无余。我戏称这家宾馆是“最有文化的宾馆”,就是有点“累”,有大信息量的人文历史等待你去了解。如果你来鹤矿宾馆,不要错过这个“鹤岗历史文化长廊”,重新认识一下美丽的家乡。
这里讲述的是孕育人才的鹤岗“高职”。现在被鹤矿宾馆人称之为“旧楼”的原“鹤岗高职”教学楼,可以说是新中国人才的摇篮。1949年1月,新中国成立前夕,为了尽快恢复生产,发展经济,东北煤管局决定成立鹤岗矿务局职工学校,专门培养煤矿技术人才。原煤炭部长于洪恩就是这所学校第一期的学员。
鹤岗高职在鹤岗期间共有三期毕业生。共毕业544人,分布在全国各煤矿,有很多人步入国家机关,成为领导干部。原煤炭部有一大批领导干部都出身于鹤岗高职,如原煤炭部总工程师赵全福、办公室主任万国程、机械制造公司经理门迎春等。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东北各矿务局的局长、总工程师等,多数为鹤岗高职的毕业生。因此,鹤岗高职素有“工程师的摇篮”之美称。
鹤岗高职十分注重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其体育校队在鹤岗十分活跃;在文艺方面,鹤岗高职表现也很突出,最值得称道的是一期学生、来自沈阳的郭颂,他的成功得益于高职教师洪钧的提携,洪钧的慧眼识才使郭颂成为了一名全国闻名的歌唱家。
鹤矿宾馆历史文化长廊里,有于洪恩传奇人生的介绍。于洪恩1927年出生于山东莒县。十几岁的于洪恩北上来到黑龙江鹤岗煤矿,并于1946年正式成为鹤岗矿务局东山矿的一名采煤工人。1948年,21岁的于洪恩参加中国共产党。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22岁的于洪恩由坑长升任东山矿副矿长,1950年又升任矿长。由于天生嗓门宏亮,向上级汇报工作、大会发言嗓门高,又得名“小钢炮”。
1954年鹤岗煤矿矿建公司和土建公司合并,上级有关领导调他去建安公司任经理。1956年,根据鹤岗矿务局的推荐,煤炭部调于洪恩到北京煤干院学习。学习结束,刚过而立之年的他又被保送到全国煤矿最高学府——当时的北京矿业学院,在这里,他完成了一个从工人干部到高级知识分子的转变。
1962年1月,年仅34岁的于洪恩被任命为鹤岗矿务局副局长。1963年,他又兼任兴安煤矿矿长。1973年6月,他被调任黑龙江省煤炭管理局副局长。1977年5月,于洪恩又回到鹤岗,任鹤岗市委常委、副书记,鹤岗矿务局党委书记。
当时,鹤岗矿务局采掘比例严重失调,煤炭产量一直在700多万吨徘徊。面对困局,他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奔走于各矿厂处调查研究,拿出成熟的改革方案。在他的带领下,1978年,鹤岗矿务局煤炭产量突破1000万吨,一举跃入全国十大矿务局行列。此后,鹤岗矿务局的煤炭产量以每年50万吨数量递增,等于每年都有一个中型矿井投产,产量最高的年份名列全国第四,极大地缓解了当时东北老工业基地能源紧张的局面。1981年8月,中央一纸任命,于洪恩出任煤炭工业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协助部长主抓生产等工作。1985年4月,于洪恩被任命为煤炭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
待续,我在鹤岗。鹤岗走出去的名人何其多,以姜昆为代表,鹤岗博物馆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