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居田园不思归——吉林集安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记事

旅游 光明网 2021-04-18 08:38

原标题:但居田园不思归——吉林集安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记事

鸭绿江水滔滔,岸边杨柳吐绿,让吉林省集安市这座边境小城荡漾在一片春色之中。

“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中国气候旅游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等名片,为集安的崛起注入十足的底气,塑造了集安独有的印象和品位。在不久前发布的“2021中国最美乡村百佳县市”中,凭借颜值和实力,集安再次上榜。

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头戏”。近年来,集安市依托良好的生态和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形成了环境因乡村旅游更美丽、产业因乡村旅游更兴旺、百姓因乡村旅游更富裕的发展态势,走出了一条具有集安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生态之美引领发展之变

沿着蜿蜒的盘山路,进入太王镇钱湾村。春风吹拂,漫山遍野的果树绿芽新发,错落有致的民宿让人眼前一亮,目之所及,令人陶醉。

山坡上,成群结队的村民在捡拾树枝,通过集中堆放和“穿衣戴帽”的方式,使之变成一道充满乡土气息的风景线。

“每年五月,果树花开成海,那叫一个美哩。”民宿老板姜贵成满眼笑意,为了迎接“五一”旅游高峰,古稀之年的他早早地加入到小村“美颜”队伍。老姜是钱湾村第一个尝到生态红利的人,见证了钱湾村从“水果村”到“全国生态文化村”的跨越。

钱湾村之变始于乡村环境之变。

彼时的钱湾村环境脏乱,基础设施破旧,一度成为制约小村发展的瓶颈。钱湾村主动求变,以“生态美、百姓富、宜居宜业”为发展方向,加强顶层设计,多措并举,人居环境整治持续发力,巧借乡村旅游的东风,打造了果园木屋露营基地,发展民宿和农家乐85户。

“以前各地跑市场,现在坐在家里就能卖水果。”从事多年水果种植的于君凤将一袋袋水果煎饼装箱打包,这些煎饼将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游客多了,钱湾村围绕水果采摘和精深加工做大文章,打造采摘园50个,开发了水果煎饼、果干、果宴等系列产品。钱湾水果知名度提高,附加值也不断提升,实现了三个产业的融合,果农腰包鼓了,村民家庭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今年,在我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会议上,钱湾村作为典型进行经验交流。

钱湾村的变化是集安市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该市坚持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发展旅游业的最美底色,深入实施“生态立市”发展战略,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目前,全市已打造国家旅游名村镇2个,国家级生态镇2个,省级生态镇9个、生态村20个、美丽乡村11个。

产业之美铺就幸福之路

在当地,提起榆林镇治安村无人不知。作为我省唯一一个依托红色旅游产业脱贫的村庄,这里已成为集安红色旅游的重要名片,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

巍峨气派的门楼挺立,沿途的红色文化宣传栏和景观小品目不暇接。抗联军校、刘金铎烈士墓、红军洞等红色遗址,让人心生敬仰。驻村第一书记周纪君刚刚送走了兄弟县市前来调研的考察团,他告诉记者,尽管旅游旺季未到,但小村的热度丝毫不减,提前预定、洽谈合作的电话接踵而至,从今年3月份开始,已接待32拨游客。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治安村整合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注重挖掘丰富的抗联文化,新建了抗联军校、抗联食堂、抗联练兵场、红色广场等,将红色资源与乡村旅游有机融合,村集体收入逐年上升。

红色旅游释放出强大动能,促进当地农特产品的发展,带动剩余劳动力就业。“老一辈人说只要嫁进这条沟,就出不来了,如今我们村可是大变样,连别的村都羡慕呢。”42岁的姚秀华在村里的抗联食堂做饭,每天120元的工资,日子过得满足自在。

2019年,治安村红色旅游项目实现收入18万元;同年,全省村庄清洁行动现场会在此召开;2021年,治安村被评为“全国红色村庄示范村”。

集安市充分发挥旅游“一业兴百业”的带动作用,深入实施“旅游+”战略,扎实推进旅游与工业、农业、健康产业等深度融合,培育形成新业态,推动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

人文之美巩固文化之基

下活龙村正如它的名字一样,蜿蜒坐落在集安之南。踏入小村,时光突然就慢了下来。

下活龙村依山而建,傍水而眠,这里的村民世代靠捕鱼为生,他们手口相传的捕鱼技艺更为小村增添了文化气息。

集安市围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突出“一镇一品、一村一韵”,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着力打造一批“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随着集安市旅游业的发展,这个隐世的村庄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2019年,下活龙村以传承渔猎文化为主题,举办了开江节,游客集聚于此,感受原汁原味的捕鱼乐趣。“仅仅这一个活动,就带动村子收入上万元,我们也更加有信心,把这种文化传承好、挖掘好。”有着20多年打鱼经验的宋文学对当时的场景记忆犹新。

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不仅带来可观的收入,村民们精气神儿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为了保持良好的生活环境,给游客营造优质舒适的游玩空间,村民扮靓自家庭院的同时,还在院墙外的空地自发种上了花卉、绿植,使沿街明媚鲜艳,还把院门前主动划为自家的“分担区”早晚打扫。

“村民的闹心事有人听,村里的不平事有人管,大事小情都开会商议。”一直在城里生活的江廉凤为了照顾婆婆,退休以后搬到了村里生活。她告诉记者,村里经常开展各种文艺活动,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鼓励大家参与各项决策,通过村里成立的农创园教大家制作陶艺、布艺等手工艺品,让住在这里的村民实实在在感受到获得感、满足感、幸福感。

乡村振兴不能光看口袋里的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的精气神儿足不足。“我们将抓住集安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市的契机,充分发挥村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让群众过上‘环境美、产业美、精神美、生态美’的幸福生活。”下活龙村相关负责人坚定地说。(王伟)

[责任编辑: ]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