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知道湘西,都是从沈从文大师的《边城》中了解到,我们沉浸在翠翠与天宝兄弟的爱情故事中,同时沈从文大师笔下的湘西自然风光同样令人心驰神往。但不知何时,湘西又被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这一切都源于“湘西三大邪术”。
三大“邪术”,其一是“湘西赶尸”,其二是“蛊毒”,其三为“落花洞女”,笔者可以肯定地告诉你,“邪术”并不存在,那为什么它们能够流传甚广?其中的起源又是什么呢?
“湘西赶尸”背后是土家人的家国情怀
一直以来,“湘西赶尸”都被蒙上一层恐怖的色彩,很多人更是谈之色变。但根据当地人的说法,“赶尸”的起源还是千年以前蚩尤大战中的传说。
在中国上古文化中,就有炎帝、黄帝与蚩尤大战的传说,战争导致尸横遍野,战后蚩尤便说,我们不能让战死的兄弟客死异乡。于是就让军师施法,让尸体自己站起来,引领其走回故乡。当然,这一切都只是神话传说,但也表达出湘西人无论身在何方都心系故乡的家国情怀。
现在,湘西人的家园情怀同样浓厚,很多外出打拼,功成名就之后都会回来建设家乡,而湘西的社会经济发展也非常显著。可以说,不变的家园情怀才是湘西文化的核心。
“落花洞女”中不一样的爱情故事
湘西由于地理位置特殊,从在古代一直都是军事重镇,战事不断。而古代参军的都是男性,于是在湘西就慢慢形成一种“女多男少”的局面。古人讲究落叶归根,于是很多爱情故事都在战争中被摧毁。
而湘西女子队爱情的追求犹如沈从文笔下的翠翠那样,充满无限幻想,沉浸其中不能自拔,宁可进入山洞绝食,最终香消玉殒。这才是“落花洞女”的由来,但也表现出湘西女子对爱情的崇高追求和忠贞不二。
金庸为何只写了“蛊毒”之术?
湘西蛊毒的传说指的就是女子向情郎下蛊,如果情郎在外拈花惹草就会蛊毒发作而亡。
然而当我们考究历史,就会发现在先秦时期已经有“蛊医”的说法,也就是说一开始的“蛊”其实是造福人民的“医术”,而非束缚情郎的毒药。
而在《笑傲江湖》和《倚天屠龙记》中,金庸都对“蛊毒”之术显做出过描写,但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金庸笔下的“蛊毒”虽然神奇,但处处透露出“蛊毒”可以用来害人,也可以用来救人的思想,比如蓝凤凰用“蛊”给令狐冲换血的情节。
正是,“蛊”本无错,错的是用的人,只写“蛊”的金庸先生,其实是借笔下龙蛇,来为“蛊”正源。而随着医学的发展,“蛊术”的影响几乎已经不存在。
可以看到,所谓的“湘西三大邪术”其实是在历史发展中,在口耳相传中被慢慢“传歪”。而现在我们聊起湘西,更加向往的则是其中壮丽的自然风光,最出名的应该就是张家界,天门山、大峡谷、黄龙洞等等都是雄伟壮丽的自然风光,都是3亿年的地质变化留下来的自然奇观。
然而,在众多奇异峰林之间,却“隐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世外桃源”,充满着人间的烟火气,又能超凡脱俗,来过的人都有种离开凡间,直达仙境的感觉,这里就是“沧海桑田”。
“沧海桑田”旅游区非常大胆,建立在悬崖峭壁的边缘,悬崖之上就是层层叠叠的梯田。远处望去,一片片梯田仿佛地面上铺满了镜子一般,倒影着蓝天白云,也倒影着一旁的树木,而在梯田隔壁有一座土家族建立的古寨。很多人会惊奇,为何在悬崖之上会有梯田和民寨?
原来,这是唐朝黄巢事变,土家族来此避难,然后在此处开辟一片世外桃源,世代居住。现在,梯田、古树、城寨,鸟兽,安安静静的样子,这不正是陶渊明笔下描写的“桃花源”吗?
进入“沧海桑田”景区,除了能够感受到宁静平和的自然生活气息之外,还能领略到土家族人民的风土人情。巧夺天工的银锻造工艺、神奇的蜂毒养生。还有详细的地道小吃血粑鸭、油粑粑、湘西小串等等,在悬崖之上,在世外桃源之中,感受到来自土家族原始的文化,这是来张家界最奇妙的体验之一。
如今的湘西,已经不是那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湘西,而是那个无比壮丽,无比雄伟,又不失细腻、不失烟火气的湘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