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就有“桥的故乡”和“桥的国度”之美誉,汉朝时期就已经出现拱桥和廊桥,隋朝时出现一批造型优美的石拱桥,如河北赵州桥,到了宋朝,桥梁技术已经达到巅峰,建造出一批让人惊叹的名桥,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桥”之一的广济桥。
广济桥位于广东潮州,始建于南宋孝宗乾道七年 (公元1171年),迄今已有849年的历史,是中国第一也座也是世界第一座启闭式桥梁,以其“十八梭船廿四洲”的独特风格与北京卢沟桥、河北赵州桥、泉州洛阳桥齐名。
潮州是著名的陶瓷出产地,在晚唐时期,就已经开始大量外销陶瓷产品,到了宋朝,对外贸易更是达到巅峰,成为广东第二大城市,仅次于广州,被史学家誉为“海上陶瓷之路始发港”。
水流湍急的韩江自北向南纵贯潮州,将城市一分为二,为了满足当地居民的生活和外贸需求,宋朝地方官打算建造一座横跨韩江的浮桥。
乾道年间,担任潮州知州的曾汪,在江心筑一桥墩,用86只船,连接韩江东西两岸,建成一座别具风格的浮桥,命名为“康济桥”。
史书记载:(曾汪)造舟为梁,八十有六只,以接江之东西岸。且峙石洲于中,以绳其势、根其址,凡三越月而就,名曰康济桥。
当时韩江汇集九河之水,汛期水量极大很大,浮桥经常被冲毁,在康济桥建成之后的几十年间,几乎每位地方官都要对桥梁进行维修。
常祎任潮州知州时,开始在韩江中修筑石墩,前后共修筑了23座。
史书记载:淳熙元年,舟以雨坏,太守常公祎所以处此者,与曾公一概出帑余为居民唱。乃命以损其制,以便操习,其舟多于前者十三,役毕余力犹裕,遂创杰阁于西岸,以镇江流,名曰仰韩。
经过多年的维修和改建,康济桥成为一座两边用石墩架木梁,中间以二十四只船相连的梁桥与浮桥结合的格局。
史书记载:桥之西扁曰丁侯,桥之东扁曰济川,自乾道来,且筑且增,有毁有复,东西为屋共四十间,中流联络以二十四舟济之,时其操纵,兴波上下。
到了明朝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潮州知府王源对康济桥再次进行大规模维修,改名为广济桥,“取济百粤之民,其功甚大也。”
这时候的广济桥繁华无比,桥上有亭屋126间、楼台12座,既是通行道路,也是贸易中心场,当时桥上集市林立,商旅云集,成为盛极一时的“桥街 ”。
桥上楼台全都有一个诗意化的名字,史书记载:““楼之一西曰奇观,东曰广济;楼之二西曰凌霄,东曰登瀛,楼之三西曰得月,东曰朝仙;楼之四西曰乘驷,东曰飞跃;楼之五西曰涉川,东曰右通;楼之六西曰左达,东日济川;楼之七西曰云衢,东曰冰壶;楼之八西曰小蓬莱,东曰凤麟洲;楼之九西曰摘星,东曰凌波;楼之十西曰飞虹,东日观滟;楼之十一西曰浥翠,东曰澄鉴;楼之十二西曰升仙,东曰仰韩阁。”
很多慕名而来的外地人看到广济桥后,都会感慨道:“这真是江南第一桥啊!”
嘉靖年间,潮州知府丘其仁将江心的24只船减到18只,从此,有了“十八梭船甘四洲 ”的格局。
每年韩江江水上涨时,十八梭船随江水涨落而起伏,形成了“十八巨鳌联铁鞋,浮梁飞渡小蓬莱”的美景,后来被潮州人称作“湘桥春涨”,定为“潮州八景”之首 。
清朝时期,也对广济桥进行过几次维修,2003年至2007年,广济桥经过四年维修,恢复了明代风貌,使人们可以一睹古朴典雅的古建筑之美。
广济桥是一座底蕴深厚,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历史之桥、文化之桥,是世界桥梁建筑史上的艺术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