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南岗区光芒街40号,是一座红顶黄墙俄式木制结构平房,看上去貌不惊人,但八十多年前,这里曾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的最高领导机关——中共满洲省委机关所在地,这座小木屋也见证了许多风云过往。4月15日,记者跟随“红色印记——讲述龙江百年党史故事”主题调研采访活动来到了这里。驻足小屋前,彷佛时光穿越回到那个可歌可泣的革命岁月……
中共满洲省委机关旧址外景。
“这座小屋可以说是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人民进行抗日斗争的总指挥部和省委的文件库。”哈尔滨市委史志研究市教育处副处长徐辉告诉记者,在1933年夏至1934年春,小屋里住着冯仲云一家,他对外的身份是大学教授,实际是中共满洲省委秘书长。妻子薛雯担任党内交通员,他们的家则是中共满洲省委机关秘书处,许多重要会议就在这里召开,党的许多重要文件也都是从这里向东北各地党组织和抗日队伍发出的。
徐辉介绍,中共满洲省委是1927年至1936年我党在东北地区的最高领导机构。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共满洲省委机关在沈阳遭到敌人的破坏被迫迁至哈尔滨。为了躲避搜查,在哈尔滨也是几次辗转搬迁,在当时的江北牛甸子、道里中国三道街、偏脸子、河沟街等地都曾留下过印记。直到1933年夏,中共满洲省委机关才转移到当时哈尔滨的小戎街2号,也就是现在的光芒街40号。
为什么选择这里呢?中共满洲省委机关旧址纪念馆工作人员董焱解释说,当时这里属于郊区,这栋小木屋旁边都是树林,十分隐蔽,便于躲避敌人的搜查和破坏。
“别看小屋不大,这里很多家具都暗藏玄机。”一走进这栋小木屋,脚下木制地板吱吱作响,各种老式家具和用品映入眼帘,董焱指着这些家具用品一一介绍说:“会客厅的沙发在当年是不敢坐的,因为是中空有暗格的,用来隐藏重要文件。遇到紧急情况,取暖的壁炉可以销毁秘密材料。女主人薛雯摆在卧室的梳妆台及一些小件,也是掩人耳目的工具,为了让前来搜查的敌人相信,这是一个普通大学教授的家庭,而不是随时准备撤离的秘密活动点。”
小屋窗台上的花瓶。
就连摆在小屋窗台上一个普通的旧式花瓶,也是当年重要的信号标志。中共满洲省委机关旧址纪念馆馆员张亮介绍,当时这栋房子是临街的,作为交通员的薛雯经常外出送一些机密文件,很多党员也来此秘密开会。他们每次进出时,都要远远看一眼窗台上是否还摆放着插着绢质玫瑰花的花瓶,来确认屋内情况。“如果花瓶还在窗台上,就证明没有被破坏,是安全的,可以进来。”
冯仲云夫妇曾经住过的卧室。
如今,在当年冯仲云和妻子薛雯的卧室里,还摆放着一张薛雯和孩子们的照片。当年,为了掩护党组织的活动,照片中二人的小女儿——冯忆罗可没少受罪。张亮介绍说,因为当时这里经常会在深夜进行印刷、开会等秘密活动,有时在十分紧急的情况下,为了掩饰声响,薛雯就会掐哭孩子,用哭声使敌人放松警惕,最后敌人虽然走了,孩子身上也是青一块、紫一块。
“虽然当年的斗争环境非常恶劣,但欣慰的是,这个木屋在当时始终没有暴露过。”徐辉表示,中共满洲省委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一直站在抗日的最前线,使革命的活动遍布东北的城市和农村,为全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由于斗争和安全的需要,当年在哈尔滨,中共满洲省委机关的住址多次变换,如今保留完整和考证确凿的只有光芒街40号这一处。经过维护整修建成了中共满洲省委机关旧址纪念馆,1988年免费对外开放,一批批参观者前来这里探寻小木屋的“前世今生”,聆听那段惊心动魄的红色故事。
(原题为《光芒街40号:小木屋的风云往事》)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