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岁花开盛,宜栽白玉盆;只缘秋色淡,无处觅霜痕”。大雪已过,品读瞿秋白的《咏菊》,竟产生悲凉萧瑟之感,思绪也随着晚风飘向他的故乡。瞿秋白故居,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原是瞿氏家族祭祖的祠堂,因瞿秋白一家曾寄居于此而得名,至今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该建筑于1985年6月18日正式开放,主要用于重现主人生前的室内家居布局,而瞿秋白纪念馆就坐落在故居之中,两者互相融合,使得这里成为重要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瞿秋白故居
【景点导览】
故居共分东西二院,为四进结构,其地势逐进抬高,寓意步步高升,中间隔着墙壁,但廊道门扇依然相通,主要由大门、祠堂、主厅、穿堂、卧室、天井、门房等组成,弥漫着陈旧古朴的气息。
纪念室
大门:两边均放置一尊抱鼓石,其上刻有三狮戏球的浮雕,代表瞿氏家族的高贵吉祥,上方悬挂“城西瞿氏宗祠”的白底篆书匾额,又有“瞿秋白同志故居”七个大字挂于垂檐之下,为茅盾所题写。
门
祠堂:最前方屹立着瞿秋白石膏像,为古铜色,只见该塑像身姿矫健、神采奕奕,让人联想到温文尔雅的革命家形象,再往后看,身后壁板是诗句“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为瞿秋白代表作。
祠堂
主厅:这是当年瞿氏族人春祭秋祀或治丧供灵的场所,厅堂两厢门额分别有“习规”、“折矩”的字样,时刻告诫族人要学习家法,遵守族规。
穿堂:位于在厢房第三进和第四进之间,因瞿秋白的父亲热爱艺术,便在此设置书桌,独自研墨作画,最终,这位治家无方的男子成为著名画家,因此,这个穿堂也有“小书房”之称。
穿堂
卧室:当时的瞿秋白一家处于穷困潦倒状态,这里只能用屏风隔为两半,前部分用作客厅,后部分是父母及幼弟坚白的卧室,极其将就。后来,母亲在此服毒自杀,原本不易的生活变得更加不堪,因为没钱安葬,灵柩也放在这里许多年,为此,悲痛万分的瞿秋白写下这首《哭母诗》,“亲到贫时不算亲,蓝衫添得新泪痕;饥寒此日无人问,落上灵前爱子身”,凄凉之感顿时涌上心头。
卧室
天井:采用石栏将古井围住,往外即是回廊楹格,水质甘甜清冽,据说瞿秋白曾在此栽培梅花和菊花,那首《咏菊》就是在他十三岁那年所作。
门房:为家庭厨房,人们所看到的炉灶炊具都是按原样修建的,仿佛回到当年的生活情景。1912年10月10日,各家各户都挂起红灯笼,喜气洋洋,唯独瞿秋白在门口挂了一盏写上“国丧”的白灯笼,宛若一朵绽放在深秋的孤傲白菊。
门房
【瞿秋白纪念馆】
该馆属明清居室风格,分为上下两层,粉墙黛瓦,马蹄山墙,是四合院式仿古建筑,门额的“瞿秋白纪念馆”六个大字,为邓小平所题,苍劲有力。人们在此得以了解瞿秋白的一生,即少年觅渡、传播真理、领袖生涯、读夏怀霜等,主要由展览大厅、学术厅、影视厅、资料室等构成。
铜雕
铜雕:位于馆门两侧的墙壁上,左边铜雕表现的是文学家、翻译家、文化旗手的瞿秋白形象,而右边则与之相反,侧重展现了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的形象,栩栩如生,将他的一生描绘得淋漓尽致。
展览大厅
展览大厅:用于展示相关的文字、图片、实物等,当中以《瞿秋白生平事迹展览》作为基本陈列,并推出《纪念瞿秋白书画展》专题陈列,此外,该大厅吸引了国内外领导人的莅临,包括乔石、宋平、李瑞环等,成为人们学习瞿秋白的重要基地。
瞿秋白
【瞿秋白与鲁迅】
瞿秋白曾在危难之际赴鲁迅家避难,两人均视彼此为知己,鲁迅更写过“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而瞿秋白也为他写过《鲁迅杂感选集》的序言,并作出中肯的评价。当得知瞿秋白被捕的时候,鲁迅更是想方设法托人营救,奈何结局并不如他所愿,瞿被处决后,鲁迅只能一再叹息,讲道:“瞿若不死,译这种书(《死魂灵》)是极相宜,即此一端,即是判杀人者为罪大恶极”,最终,患病的他编校了瞿秋白的《海上述林》,这段友谊令人唏嘘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