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匙叉旅行指南
2020年12月12日,北京迎来了今年冬天的第一场雪。虽然地处北方降雪并不少见,但我们对北京的雪依旧有着特殊的情感。因为每当降雪掩盖掉高楼大厦,北京城似乎褪去了都市的风貌,又变回了那个皇城根脚下的“京味儿”古城。
紫禁城的琉璃瓦,前门边的小摊贩,还有胡同里孩子们的嬉闹声,这些地方的雪景固然有着传统的美,但未免有些众人争先恐后的拥挤。
雪后的北京还有什么更好的去处吗?
China Town
古北水镇
大部分人喜欢在故宫与王府感受白雪下的北平,寻找诗中的那个燕京,但在北京城郊的长城,却见证着胡马长嘶的历史。
雪后的长城,山峦、城墙、城楼均掩盖在了一片白茫茫的景色里,与厚重的历史混为一体。
早在1987年,司马台长城就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中国唯一保留明代原貌的古建筑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原始长城”。2012年被英国泰晤士报评为“全球不容错过的25处风景之首”。
雪天里的北国,司马台山上的草木已经全部枯萎,完全没了花红树翠的景象。失去了树林掩映的山谷峭壁完全暴露在眼前,让冬日里的长城带上了巍峨苍莽的柑橘,仿佛一条白色卧龙无声伏在山峰之上。 烽火台上远眺,迷离的雪花里仿佛又能听到金戈铁马。
如果说长城是北京最辉煌的符号,那么司马台山脚下的古北水镇就是悠然偏居一隅的老北京记忆。有山有水有长城的古北水镇里,不仅融合了江南的温婉柔美,同时又有北方的豪迈大气。
古朴典雅的房屋,青石板老街和悠长的胡同,仿佛回到了民国初期的那个北方小镇。
小镇内河道密布,古建与民宅均依水而建。白雪落满街巷,非但没有让小镇失去活力,洁白的雪反而突出了民居内的民俗生活。
永顺染坊里原汁原味的生态印染,将草木的色彩搬上布料,在雪天反而会产生格外绚烂的灵感。
八旗会馆里正黄旗的后人讲述着曾经守卫古北雄关的大清传奇,飘落的雪花下,满族人马背上的民俗风情会让人对这段故事格外有代入感。
“沉浸浓郁,含英咀华”,无论是英华书院里收藏的经史子集,还是落满雪的水榭回廊。如果想要品一壶温暖的茶,赏几段文字,大可前来。
小镇里的烧酒坊不仅可以观赏流程工艺,更能品味浓香烧酒,制作酒糟类的菜肴,在醇香之中静静品味古北水镇的白雪意境。
入夜后,被雪铺满的小镇更有惊喜可探寻,星星般的灯光将点亮这座长城脚下的小镇。在庙会市集、民间花会、庙会小吃、街头民艺、冰场活动、夜赏花灯等活动的热闹渲染下,相信没有人能继续窝在室内。
远离北京市区的浩瀚灯海,古北水镇静谧的点点灯光却格外打动人。低头是灯火阑珊,抬头是星星点点。
Tai Miao
太庙
一到下雪的日子,故宫的门票就变得极其难抢,如果再碰上周一闭馆,想再看到皇城里的雪景可能又要等上一阵子。
思路总有一些定式需要打破。想去皇城观雪,僻静又庄严的绝不止故宫一处。在故宫南边就有一处人少景美的小众场所,雄伟辉煌不逊于紫禁城——太庙。不需要提前预约,也不会在周一闭馆。
作为明清两朝皇室的家庙,太庙早已和故宫同寿。作为如今的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开始落雪后,又会恢复成百年前皇家禁地的庄严肃穆。
太庙的大殿和红墙黄瓦被白雪压去了一些锐利。九只脊兽头顶积雪,乖巧地站在享殿的屋檐上,这些经历了六百年风雨的老物件们,仿佛一到下雪天就有讲不完的光阴故事。
太庙不仅主体建筑保存完好,保留着中国祭祀的传统文化,园中现存七百多棵古柏树更是紫禁城都难得一见的高龄稀有树种。
这片古柏早在民国就曾吸引学者张国瑞和马志洋前来,并被称之为不可多得的”城中之野景“。等到落满白雪后,柏树苍虬的姿态更加凸显。满园古柏,枝杈尽弯,三道红墙里,仿佛600年的老者守护着一方寂静的天地。
享殿是太庙中的主殿,它给人带来的震撼感觉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祭祀场所本来就需要突出人类的渺小。雪后的享殿,金黄琉璃瓦与重檐殿顶变得更加庄严,檐下悬挂着的汉满两语书写的“太庙”,与周围的金顶、绿松相映。站在太庙前,雄伟、庄严、华贵……曾经看过的照片完全无法还原太庙给人带来的震撼。
Hei Long Tan
黑龙潭
京郊密云的峡谷里,是一处拥有三瀑十八潭密林,夏季这里浓荫处处,潭水清澈凉爽。但到了冬季就会变身为童话般的冰雪世界,光滑如镜的冰面和垂挂的冰瀑十分壮观。
一年中的气温落差虽大,但不变的永远是峡谷里清冽爽快的空气。只要入冬,整个峡谷就被按下了暂停键,三瀑十八潭里所有流动的水源都变成了各种形态的冰。这条峡谷瞬间布满了各式天然冰雕。
景中有奇,奇中有景。冰瀑、冰挂、冰柱、冰面、冰花……景区八千多平米的水域全部转变成鬼斧神工般的静态景观。
黑龙潭依托着自然资源的优势,山间流淌的水源常年清澈纯净,所以才能造就冬日里这些泛着宝蓝色光泽的巨大冰瀑。五十多米高的通天瀑布依然定格,变成了垂直陡峭、层层叠叠的冰雕。冰晶和雪花变幻出令人眼花缭乱的光泽,在漫天纯白的世界里闪闪发亮。
这里的冰壁坡度难度不大,很适合初学攀冰者尝试。
通天瀑布的附近还有一些山泉,因为常年流动还没有完全冻结,厚实的冰层下并不是完全的死寂。清澈的溪流和沿途的冰层在阳光下折射出绚丽的色彩。
如果碰上节日或者新年,不仅可以前来赏冰,悬挂风铃祈福也是黑龙潭多年的传统。
景区内的冰瀑与冰柱上至少挂了上万只不同种类的风铃,从中式青铜风铃到日式的江户风铃,每一只都包含着对家人的祝愿,清风拂过时风铃撞击冰柱,万铃合奏出清脆的声响,让布满冰雪的黑龙潭不再“冰冷”。
The Georg
玉河一号
对于爱看雪的人来说,难得下雪的北京雪景是一刻也不能浪费的,宿要定在与颐和园一墙之隔的安缦,食自然同样要将京城雪景纳入其中。
那么北京四合院与北欧米其林的碰撞,加上可以饱览雪景的自由空间,The Georg应该可以满足这一次京城赏雪之旅的全部要求。
The Georg不仅是一间餐厅,更是集艺术、设计、美食于一体的生活方式空间。整体的设计方案来自世界知名设计品牌Space CHP,它们也曾经手过哥本哈根的米其林二星Noma,和米其林三星Geranium的设计。
而餐厅名称里的“Georg”,则来自Georg Jensen。没错,英剧《唐顿庄园》中就曾使用过它们的银器,同时它也是丹麦皇室御用的器皿品牌。这里正是这家品牌打造的全球首家餐厅。
北欧的简约风格与北京四合院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灰色的四合院高墙内是主打北欧菜的餐厅,沿着室外走廊,只需要穿过木门就能进入透明中庭,这里不仅光线一流,四处更布满了茂密的绿植。白天是醇香悠闲的咖啡馆,晚上则变身为酒吧。
极高的挑空空间让视野得以拓展,玻璃天花板可以将窗外天气一览无余。如果赶上下雪天,室内有郁郁葱葱的绿植陪伴,而窗外就是飞扬的雪花和积雪,如此带有冬日暖意的画面,对于爱赏雪的人来说可是一大享受。
入夜后餐厅的光线也暗地恰到好处,保留了天际线的可视度,又不至于看不清环境,是一个可以坐上一天的观赏区域。
北欧菜绝对是一大宝藏,设计性与艺术性都在世界菜系里独树一帜。The Georg选址在北京之后,在菜单的设计上也颇具创新,除了考究的季节性食材,更在亚洲传统美食中融入了北欧风味。
除了开放空间,餐厅还为艺术品展厅开辟了相对独立的展厅和用餐区,非常适合想追求私人空间时提供包场服务,整体设计以舒适的起居室为灵感,又同时被雅致的艺术气息包围,用餐之余还能欣赏世界各地的当代艺术。
AMAN
颐和安缦
除了故宫,没到下雪的日子,北京城内人气第二高涨的赏雪地便是颐和园。这里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北国风光,而是充满了江南园林里如水墨画一般的诗意雪景。
整座万寿山被白雪覆盖,昆明湖早已结成一整块寒冰。颐和园似乎把江南的雪景都汇聚到一起,亭台楼阁上的积雪,广阔湖面上雪落无痕,远处还有宫殿的金顶在白雪反光下闪闪发光。等到雪后晴天,还能看到有名的“燕京八景”之一,西山晴雪。
颐和园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以江南园林为摹本仿建。园中有山,湖中有岛,但奈何颐和园之大,雪景之美,只停留一天实在不太够。
如果想要离这一处皇家园林有一个近一些的歇脚之处,只需要走出颐和园东门,按着宫门前街走上几步,就是颐和安缦。
颐和安缦本就是颐和园的一角,相传清朝时是大臣恭候慈禧太后銮驾所建的宅子。如今有三分之二的建筑直接沿用了四百年前留下来的老宅,剩下三分之一则是Jaya Lbranhim在原有老宅的基础上仿造而成的新院落。颐和安缦依旧保持了明清皇家四合院的原貌,对颐和园这一片老宅表现出充分的尊重与保护。
为了打造一处与颐和园仅一墙之隔的园林,颐和安缦的大门设计得非常低调。两只石狮子,一个铜门牌,一方小小的双开院门就是全部,隐藏于街巷之中,比景区后门甚至还低调上几分。
但只要转过照壁,院子立刻豁然开朗,庭院深深,随处可见私密的院落和树木,只有几条小径指引者路线。
颐和安缦的院落是北京城中常见的四合院落,但在布局上设计了有别于寻常的私密路径,所以互相之间并不会打照面,私密性极佳。
身处皇城脚下,颐和安缦还专门为北京打造了颐和安缦文化厅,长且宽的实木桌前经常坐着手艺人,不同时间有不同的民俗文化活动。 从书法、赏花、品茗到剪纸、泥人等老北京文化均有涉及, 把北京街头的精髓统统搬了进来。
而酒店广场右侧甚至还摆放了几辆凤凰牌自行车,若是兴致起来了,只需要简单地办理租借手续,即可骑上28大杠来一次圆明园骑行体验。
雪景则赋予了颐和安缦超越时空的魅力。彩绘的廊柱在雪景的映衬下显得更加鲜艳,而融合了现代设计语言的古建筑,在雪景里不仅气质华贵,更放大了颐和安缦骨子里的“安宁”之感。
纷纷雪花之下,现代人也有机会体验到古人居住在颐和园里的生活,撩开帝王宅邸的神秘面纱去感受神秘的皇室生活。
传播是为了更好地分享 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