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上午9点,女娲文学创始人李安华和西安华胥文化研究会课题组来到河北涉县娲皇宫举行中华母亲节城市联盟河北探源之行。
女娲塑像
寒冬虽冷,热情不减。曾经梦寐以求的娲皇圣地、国家5A景区的中皇山,无不让我千魂梦绕,做梦都想要来到女娲圣地,做为女娲文化传承人、女娲文学创始人、女娲公益发起人,凡是有女娲的地方都是我要探索与寻根之地。
亲自摄像
虽是在冬日,但是今天的天气却格外晴朗,蓝天祥云。我在女娲塑像前看到圣母的慈容,就让我想起我的母亲,是的,女娲就是人类共同的母亲,华夏子孙站在她的塑像前,无不心中升起敬畏之心。
这里最左侧刻有中皇山的石碑,咱们美丽漂亮的解说员热情的告诉我们,女娲位于三皇中间,所里这里取名叫中皇山,同时指着身后的大山说,这座山就像是倒过来的金元宝,解说员非常热情一边在前方导游,一边陪着我们一起登山。
山中仙气缭绕,我们一边登山,一边听程老师介绍,娲皇山最高峰期一天可以接待三万游客,日客量在两万人最佳。今天是初一,我们上山时,也看到有很多附近的居民前往山顶朝拜女娲。
大概半小时左右,我们就登上了女娲的补天阁,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建筑设计的巧夺天工,不得不佩服匠人的匠心铸魂,无不让行人叹为观止。
这里有文人骚客留下的千古墨宝,这里有千千万万游客留下的足迹,这里有万千华夏儿女心中的伟大母亲,站在这里陡峭的悬崖阁楼上,更能感受这里的神圣和巍峨。
最高楼上拍摄
站在最高处,看着山下的女娲塑像就变的非常小,而不远处的河水碧绿的如同一块倒立的元宝翡翠,与山势呼应,美丽动人。
我们刚刚在半山腰中听到山上的喜鹊在“家家”的狂欢充满激情的叫着,似乎是在欢迎着我,我转身看见它突然飞到离我不到五米的屋檐上,我顺势就拍下这张照片。
喜鹊叫,客人到。我想这一定是女娲派它来为我们送来欢迎的歌声。喜鹊非常的活跃,它似乎能明白我的心声,紧接着我们来到一处非常让人震惊的石壁前。
佛法经文
娲皇宫石刻群的魏碑书体属于魏晋隶书之余绪,其中亦有一部分楷书刻经和泰山经石有些相似,但更加楷体化,点画丰腴,法体横宽,雍容大度,气韵则静穆醇和,艺术和宗教相得益彰。
娲皇宫石刻群是娲皇古迹之精髓,其书体涉及楷、隶、魏碑,亦有历代人的题记,对研究中国书法文化、北齐历史和佛教经典都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参观完天下第一壁经群,我们来到了娲皇圣母像前,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华夏始母像,这里面每一处都充满了传说。
感受人类始祖女娲,在这里我等他们上二楼时,悄悄的跪下朝拜女娲,等我们准备下山时,我看到导游,在离开前,也不忘向女娲朝拜,如果人人都有信仰、那么就会感恩始祖,弘扬孝道,那么这个民族,这个国家才会自信强大。
在我们下山的时候,看到在女娲塑像前,有四位穿着戏装的班子正在唱着河北知名的河北梆子,河北梆子是中国梆子声腔的一个重要支脉,形成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清光绪初年进入兴盛时期。河北梆子在剧种方面不仅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而且能很好地反映现实生活;在舞台艺术上,无论是音乐、表演以及舞台美术方面,都有极大的变化和明显的提高,从而使河北梆子增添了明朗、刚劲、华丽、委婉的特点,流行于河北、天津、北京以及山东、河南、山西部分地区,成为中国北方影响较大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
下山之后,我们紧接着在娲皇宫的党办中心举行了两地的文化交流研讨会,程俊芳老师说:“这是一非常好的学习机会,女娲文化在涉县厚重,女娲为什么选择在这里补天,因为这里是风水宝地、人杰地灵。女娲是我们共同的母亲,每年3月1日至3月15日我们这里有半个月祭祀,每天可接待全国游客2万余人,我们要共同弘扬女娲精神,必须加大力度宣传。”
华胥文化研究会秘书长苏军(左)和女娲文化研究中心李长荣(右)签署中华母亲节城市联盟倡议书
女娲文化研究中心李长荣曾编审《女娲文化资料汇编》一书,这对女娲文化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李长荣说:“感谢课题组在寒冷的冬天来到涉县研讨中华根祖文化,这种精神是我们好好学习的榜样,携起手来团结一致,为中华母亲节早日批准而共同努力。”
本次河北涉县探源之行,我的收获很大,我不仅收到李长荣老师编著的作品《女娲文化资料汇编》还收获到了更多的宝贵财富,感谢前辈几十年来如一日的在为女娲文化做的不朽贡献,也感谢身边的每一位为女娲文化辛苦付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