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流浪 》东大桥到哪去了
记得到了北京的时候正上小学, 学校叫东大桥小学. 每天上学得从东大桥斜街由北向南走,到了东大桥街口过了马路再往西不远就是学校了.
东大桥小学的校址原是一座不算小的庙, 叫土地庙, 庙门坐南朝北,门前两侧各长着比大海碗口还要粗的槐树, 壮壮实实的枝叶挺繁茂. 可能是修路路较高,进了学校的校门就有台阶下去到了学校院子,东西两侧都是教室,南面是一座较大的房子,也就是原来的大庙,那里边也分设了教室还有老师的办公室.
这大房子的两头都有侧门通道,穿过去就是后院了,不大的操场就在这里,后来在操场西侧又盖上了新的教室,等到高年级的时候我就在那儿上课.
操场的南墙外顺坡过去就是坡度不大的丘陵,丘陵西侧是一条好似山路一样的能够过马车的大道,直接往北顺着学校的西侧就到了东大桥往朝阳门那条马路了.
因为我这是从县城老家转学到北京的, 穿的衣服还是老家的样子---半大长的中式夹布褂子,什么颜色给忘了,反正是和同学们的短褂子不太一样, 都有些笑话我太土. 放学回家跟大人一说倒也痛快,几剪子下去半大长的褂子就变成了短褂, 再穿着去上学也就没啥别扭了,在这所东大桥小学一直将小学念完.
我所感慨的是, 我刚到东大桥小学的时候, 那座大桥似乎还在,就在现在东大桥公交停车场南侧那个三角地带,记得清清楚楚边上那二三十米宽的河水里有人在打鱼,也有人在钓鱼,这河水是从朝外方向,苇子坑(即现在的工体,当时是大苇子坑,58年排水填坑修建)方向,还有从芳草地方向(现蓝岛东侧,当时也是一条流水大沟)汇聚于东大桥下的河流,直奔通州而去.只不过没多久说没就没啦.
也就是自1958年北京工体建成后,工体内挖掘布局的自身河湖体系向东南角水系流淌, 并与其他路边的小河接通,因为东大桥路交通流量加大需要展宽,即将桥洞堵死,那汇流而来的河水则经东大桥北侧河道向东流去, 并且改成加上宽大水泥预制板盖变成暗河,而后这流淌日久的东大桥下的河水不见踪影,只留下了让人记忆让人琢磨的东大桥三个字的地名, 及至当下在东大桥偏东北向的关东店后街,还有着“盖儿河”“板儿河”的叫法。
其实,东大桥这个地名绝非空穴来风, 据相关史著记载, 朝阳门(俗称齐化门)与京城其他城门一样,建有城门楼子跟箭楼,箭楼外面就是护城河,护城河上那座桥,就是早在明清时期,为了将通州运河由南方河运而来的粮食装上运粮车进出城里方便,故在朝阳门外护城河建造了一座石桥,叫西大桥,特别针对朝外关厢地区,也就是从西大桥往东的朝阳门外约三里路,修建了一座桥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朝外 “东大桥”. 可见东大桥的重要性所在了.
东大桥之所以名声较大主因有二: 首先,南方的大批粮食到了从通州就要装车陆运至北京,浩浩荡荡的马车大队必经东大桥,在此过关验查排队必须住店歇脚打尖,紧挨东大桥东的关东店由此兴旺;
其次,当年的东大桥是朝外“关厢”东端的枢纽地带. 所谓关就是城门,厢就是侧就是城门的旁边,关厢指的就是城门外两三里之内的大街极其附近的地盘,是由居民,店铺以及各类买卖组成的街区。所以关厢成为了过去老北京人最熟悉的地方,出了城门就是关厢。现在的朝阳门外大街过去就叫作朝外关厢,延续到了东大桥一带更是热闹的关节点.
现如今的东大桥早就成为了朝阳门外乃至京城的著名地段.
我所就读过的东大桥小学早已不复存在,成为了东大桥西南角蓝岛大厦东西两区的的连接点,只剩下原小学门口的一棵老槐树依旧枝叶繁茂的矗立在蓝岛大厦的一旁,像是一个沧桑岁月的老人坚定地不愿离开家门口,见证着身边的始末变迁.
而早就不见踪影的东大桥继续着成为了朝阳门外链接东西南北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地铁10号线的一个出口以及北京国安大厦就紧紧地贴在它的东侧; 从东西南三个方向通往北京工体看球或者前往三里屯逛街,也是必经之地;当然,要是从东郊或北部一带进城奔永安里上长安街,或是奔朝阳门进城,东大桥更是便捷直达的交通要道首选.
东大桥是早就被拆除废掉, 可是这东大桥却又深深地刻印在人们和历史的记载之中, 活跃在日新月异的城市与生活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