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琴台路:年轻而古老的一条街
琴台路。
琴台路铜车马。
琴台路南口相如抚琴雕塑。
青羊宫内三清殿东侧,《西游记》剧组“偷食人参果”的拍摄地。
□姚锡伦 文/图
成都琴台路是1989年在原西城边街旧址的基础上新建的一条街。1988年5月始建,1989年正式更名为琴台路。之后,琴台路进一步加以整修,形成了以汉唐仿古建筑群为依托,以展示汉代礼仪、舞乐、宴饮等风土人情为特色的一条街。它正式开街亮相是在2002年12月30日。也就是说,即便从正式命名的1989年算起,琴台路的历史也不过30来年,年轻得很哦!
但是,详考成都这座古城的沧桑年轮、城市地理、历史掌故,我们把新建的这条琴台路誉之为汉代成都流传下来的最富浪漫色彩的一条古老街道,应该说是有历史依据的。
相如宅和琴台
就在今琴台路旁
西汉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成千古佳话,流传至今。
司马相如的琴台在哪里呢?最早,成都有个广为人知的传说,说是三洞桥之北那个高约15米、直径约80米的大土丘,就是司马相如当年抚琴的抚琴台。后来证实,这个传说纯属无稽之谈。1941年,为避日机轰炸,有人在这里挖掘防空洞,结果无意中发现了五代时期前蜀皇帝王建的帝王陵“永陵”。
王建墓并不是抚琴台,可在王建墓一带以“抚琴”命名的街巷却有二十几条之多,以抚琴西路为中心,形成了一个抚琴小区,且专门设置了个抚琴街道办事处。今永陵路原名曾经叫抚琴东路,就连地铁5号线也设了个“抚琴”地铁站,站旁那家我常去喝茶的茶园,也取名“抚琴黄桷树茶园”。
既然王建墓不是相如琴台已是铁板钉钉成为定论,那么,历代盛称之琴台,即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居住之地又在哪里呢?《成都城坊古迹考》一书记载说:《太平寰宇记》卷七十二引陈寿《益部耆旧传》:“(相如)宅在少城中笮桥下百步许。”《蜀中广记·名胜记·成都府二》引王褒《益州记》:“司马相如宅在州笮桥(笮桥是古时成都西南门外有名的索桥,横跨锦江之上,是李冰所建七桥之一)北百步许。”又引李膺《益州记》:“市桥西二百步得相如旧宅,今海安寺南有琴台故墟。”据《成都城坊古迹考》“汉代少城西南发展图”所标注的笮桥、市桥所处位置推断,相如宅当在今琴台路南端之东侧、西较场一带。而相如的琴台,据《成都文物》1987年第1期绍风先生所著《琴台考实》,似应在青羊宫中降生台处。现琴台路同西较场仅数步之遥,青羊宫也近在咫尺。也就是说,相如宅和琴台就在今琴台路旁。因此,琴台路的命名是非常有历史根据的,如今,在琴台路南口已建造了一座相如抚琴的雕塑。
琴台路
曾紧靠老成都的西城墙
琴台路新建之前,这里叫西城边街。之所以叫西城边街,是因为这街紧靠老成都大城的西城墙。
史载,公元1644年,明亡,张献忠农民军攻占成都,建大西政权,自称大西皇帝。1646年张献忠撤离成都北上时,整个成都城被毁。直至清初,成都才重修城墙。据公元1873年重修的成都县志载,城墙有过两次修复。第一次修复在公元1662年,系土筑,东西南北四门。第二次大改修,全部用大砖大石砌成,从公元1783年开始,到公元1785年竣工。周长二十二里八分,砖高八十一层,压脚石条三层,四门城楼顶高五丈。周围的城壕也浚深浚宽了。从此,清大城城墙一直保持到现当代。
然而,民国时期,因辟通惠门、武城门、复兴门,拆四门月城辟为街道,为避日机空袭方便“跑警报”开挖多处城墙缺口,再加上辛亥革命之后满城被拆除等诸多因素,成都城垣毁损严重。上世纪60年代,城南锦江畔、城北北较场、城西西较场墙体,还大体保存。1958年至1961年,我就读于送仙桥“成都水力发电学校”。每至周末,我总会从浣花溪到青羊宫,凝望着巍峨的西城墙,顺着墙边的碎石马路、进城,回到老家。
后来,西城墙也消失了。其旧址,已经被今琴台路东边新建的仿古建筑取而代之。
文化公园
前身是青羊宫花园
如今,从十二桥起步,顺着河边往文化公园走,西岸边那条步行绿道是捷径。但更多的人却选择从东岸边走,那是因为东岸边有条让人眼前为之一亮的“烟雨长廊”。长廊约500米长,紧靠着琴台路街坊,径直抵达文化公园大门桥。长廊临河一边,建有许多可供游人休憩的连排靠椅以及一些造型别致的水榭亭台。凭栏打望,河水淙淙,蛙鸣鸟叫,好一派临水河街的水乡风情,不少游客和一些着汉服或穿婚纱的年轻人都喜欢在此留影。
琴台路西侧的文化公园,是一个综合性公园。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这里本是青羊宫附近的水田。为办好传统花会,市政府将这些水田辟为花会会场。1958年第8届花会结束之后,开始修建青羊宫花园。1966年,青羊宫花园正式更名为“成都市文化公园”。这里曾经是《西游记》剧组“偷食人参果”这场戏的拍摄现场。那棵扮演“人参果树”的百年樟树就在青羊宫三清殿东侧,距杨洁导演父亲安息的“十二桥烈士墓”直线距离不足百米。
长期以来,文化公园即是成都花会、灯会的举办之地。成都花会,民间习惯说“青羊宫赶花会”。相传始于唐代,盛于宋时,历代相沿。清代把地点定在与青羊宫相邻的二仙庵内。每至夏历二月十五太上老君生日,也是百花的生日,到这里来买花卖花的人很多。清末又把花会添上了劝工会的新名儿,增加了商贸展览、武术比赛、名小吃等内容,规模越来越大,成为成都人重要的生活习俗,年年必去的春游之地。
以前,有过赶花会经历的“老成都”恐怕都有一个共识,赶花会并非以赏花为主,而是把吃摆在第一位,玩是第二,最后才是赏花。难怪著名文化人、美食家车辐先生专门撰文,大赞“成都花会、灯会的小吃,色彩斑斓,花团锦簇,美味可口。有强烈的地方色彩,浓厚的乡土气息”。尤其是著名诗人戈壁舟先生的词、熊青云曲:四川清音《赶花会》“……赖汤圆、叶儿粑,咚咚咚咚一炮三响,龙抄手、钟水饺还有素面大王,夫妻肺片、川北凉粉,海椒、花椒、葱蒜姜,辣乎辣乎又辣乎儿,姑娘们还在喊,(白)喊啥子?熟油辣子多放点,多放(呵)……”经清音艺术家李月秋一唱,成都花会更是名扬天下。
大约从上世纪60年代起,文化公园不仅办花会也办灯会。灯会在春节期间举行,为期大致一个月。灯会我年年必逛。吊灯、挂灯、走马灯、荷花灯、鲤鱼灯竞相展示,五彩缤纷,令人眼花缭乱。而一些大型灯组则多采用市民所熟悉的川剧剧目、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市政建设以反映成都的悠久历史文化和建设成就,更吸人眼球。园内还有杂耍表演、地方风味小吃、卖风车车儿的、吹糖人儿的……给灯会平添了许多热闹、好玩、喜庆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