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的「新闻评论“押题”」一经推出,收到大家花式点赞。童鞋们的喜欢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这不,我们又邀请爱传播团队的评论大拿为大家带来评论押题第二期!愿考场上写评论的你,可以才思泉涌,如有神助!
第一题:旅游良心—“一元午餐”的暖心服务
模拟材料
河南省5A级景区老君山推出无人值守的“一元午餐”,游客自行投币一元钱,购买包括面条、馒头、荷包蛋在内的“一元套餐”。2020年的国庆来说,老君山景区一元午餐不仅为游客准备了一块月饼,还有当地特色玉米糊涂面,以及配有装着黄瓜段、圣女果、两个鹌鹑蛋的果盘。可以收足够游客饱腹,这样丰盛的午餐,在山上能够吃到,足以看到老君山景区满满的情谊,无怪乎游客们都称老君山景区为良心景区。有良心的景区换来的是游客们的自觉和用户,一元午餐不仅没有赔,而且还多赚了458元,网友们说,多出来的458元是多出来的素质。
定性
态度表示认同、赞美
参考观点一
服务思维的转变,正是“一元午餐”走红的内在逻辑。
论点1:
优越的先天条件和过硬的硬件设施只是景区发展的第一步,服务的细节和温度才是行之长远的秘诀。对景色的感受和评价因人而异,但对服务细节的体验却是人同此心。饥饿、寒冷时能否喝到热水、吃到热饭?有突发状况时能否快速获得援助?停车场够不够用,指示牌清不清晰?越是在衣食住行的细节处,越是在焦急紧张的情绪下,游客的体验感越发强烈,印象也越发深刻。
论点2:
旅游风景区不仅可以让游客看到更精彩的世界,其实还能展示自身的文明与品行。并不是公众要求每个景区都要设“10元管饱”饭店,而是希望在景区里没有让游客吃不起的“天价餐”“天价饭菜”。“文明风景”越多,就越能增强景区和当地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带来源源不断的客流,为拉动经济、促进“六稳六保”带来积极影响。游客到这些地区旅游感到温馨,自然会口口相传,政府形象进一步提升,景区知名度和美誉度也会有所增加。
论点3:
(措施)旅游景区真正让利给游客,打造景区的口碑和形象,实现景区旅游的长远发展,就要对症下药,综合利用行政和市场手段,引导和倒逼景区内外饭店、商家推出平价午餐、平价商品,实现商品、饭菜“同城同价同量同质”。比如,旅游、市场监管等职能部门要从制度监管层面为景区餐饮市场立规矩,加大对宰客、没有明码标价等价格违法行为的查处、打击力度,确保游客合法权益;景区可以推出自营平价店铺,用市场竞争引导私人店铺无法定“天价”;景区可以适度降低景区内外商铺租金,避免高租金推高商品价格现象。
参考观点二
“景区的一元馈赠”和“游客的自觉遵守”是善意的“双向奔赴”。
论点1:
“一元午餐”感动了游客,激发、鼓舞了人的善意,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大力倡议的场景。
论点2:
反观某些“天价餐”的宰客景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利益,也损害了政府的形象。而高价位的景区,也导致游客的“逆反心理”,使之“吐槽”、“举报”。长此以往,将给当地旅游业带来的是声名狼藉。对此,希望旅游协会和目的地政府部门行动起来,通过适度的价格管制,通过向市场上提供更多的品质相符的、质价相符的旅游产品,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将价格控制在游客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论点3:
(升华)“以心换心”的场景会产生良好的宣传和示范效应,突显文明社会的市民素质逐渐提高,对文明旅游建设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关论据
1.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一些地方开始注重游客的旅行感受,在相关服务方面着眼较多。河南马蹄泉景区一家“10元管饱”的饭店,同样吸引了不少游客的注意。再比如,四川都江堰市免费向游客提供机关内部停车位;康定地区党政机关大院免费开放,供游客停车、如厕、喝茶;江苏扬州市机关食堂向游客开放,游客可以从中享用平价餐饮服务。
2.(用于说明旅游业良性发展的重要性)根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可带动相关行业增收4.3元;旅游业每增加1个直接就业,可带动5个人间接就业。风物长宜放眼量,作为一种综合性产业,旅游业涉及安全及吃、住、行、娱等要素,每一项都关乎游客切身利益和感受。
3.在西安城内的白鹿原影视城,一碗清汤面就要30块钱,一瓶喝的矿泉水也要十块钱,这让大家愤怒的就是,一碗清汤面里面竟然连一根青菜叶都找不到。结果开园还不到两年,游客数量锐减,投资3.5亿的影视城不得不被拆除。
4.郑州银基动物王国试运营第二天,不少网友入园体验后在社交媒体上反馈“太坑”、“千万别来”,有网友留言表示,“人多乌泱泱,动物没几样。烩面88,15一根肠。”也有网友表示,“大巴车要排队一两个小时,专车价格在400到900之间随意切换”。
5.就在2019年,媒体报道两名日本游客曾向当局举报意大利罗马一家餐厅开出天价菜单,称两人在餐厅消费429.8欧元,其中还包括80欧元的小费。罗马有关当局接获举报,经调查核实,已对涉事餐厅做出了罚款5000欧元(约39216元人民币)处理。
第二题:谈“仪式感消费”: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初雪的第一顿火锅”
模拟材料
“仪式感消费”是经济快速发展的产物,也是人们消费观念转变的鲜明体现。当今社会,网络高度发达,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占据了人们的大部分业余生活,一个富有仪式感的行为、一个能引起人们兴趣的热点话题往往会以爆炸式的速度在人们的微博、微信朋友圈等社交空间迅速传播。“秋天的第一杯奶茶”不仅让公众通过奶茶感受到了温暖,也让不少奶茶店赚了个盆满钵满,“初雪后的第一顿火锅”上了热搜,也可以想象接下来火锅店火热消费的景象。
定性
辩证
参考观点
“仪式感消费”本质上是消费升级的一种表现,对此我们应该理性看待、理性把握。
论点1:
人追求的仪式感,是通过物质消费,满足对品质生活、精神世界的高要求。仪式感的消费,成为了大多数人生活中的调味品,也逐渐被赋予了更多的附加价值和神圣意义。“仪式感消费”其实是一种“符号”消费,能成为朋友圈的“社交资本”。“仪式感”是年轻人的“圈子文化”和“标签哲学”。出门前的“仪式感”、睡觉前的“仪式感”、学习时的“仪式感”、料理时的“仪式感”。“仪式感”已经成为当代人们的一种“圈子文化”。走红网络的研究生,她们为了追求“仪式感”,花了上万元装修寝室,希望把寝室打扮得像家一样温暖。社交网络文化是“仪式感”经济生长发育的土壤,网络这个丰沃的土壤让人们看到了社交网络滤镜下的美好生活。
论点2:
如今,这种“仪式感消费”对于提振经济、促进小微企业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
论点3:
仪式感应该更多地和自己相关,如果都是趋同的消费,标准化的东西,那么可能和初衷就背道而驰了。而目前许多商家,利用仪式感创造新的消费热点,作为消费者,则须辨别哪些商品和服务是自己真正需要的,而不是盲目从众、跟风消费。也只有这样,消费者才能更好地以仪式感点缀生活,“仪式感消费”也才能更加理性、健康发展。
相关论据
1.根据酷鹅俱乐部发布的95后内容消费研究报告指出,95后在内容追求上以“娱乐至上”、“兴趣导向”为宗旨,对于正经严肃的内容并不买单;而是在内容互动上,年轻人乐于分享,非大V至上,注重个性化的自我表达。
2.上岸了的B站变成了全民B站,打开标题为“和我过一天”、“自律且充实”的volg,会被volgger生活里的满满“仪式感”所填充,在粉丝纷纷感叹原来生活可以如此美好的同时,也被美好生活的道具所“种草”。
3.何为生活仪式感?所用之物源自生活而高于生活,所到之处有美景更有历史文化沉淀。新一代消费者追寻的生活仪式感,皆源于内心的文化情结。品牌若能将文化情结与创新创意有效融合,对于撬动消费新增长点大有裨益。6月1日,故宫文创在京东大促前30分钟的成交金额同比增长20多倍,预售新品故宫盲盒成为国潮第一单品。
4.中国经济网报道,相比“70后”等老一辈出门买早点的习惯,“80后”因工作压力更多地在路上或者公司解决早餐,“90后”群体则实现消费升级,注重早餐的仪式感,更偏爱小家电自制早餐。根据电商提供的大数据显示,自制松饼、养生粥和果汁成了年轻买家的早餐“新三宝”,与此需求相关的厨房小家电的同比增长高达50%以上。其中,用来煎蛋、烘吐司、蒸玉米的多功能早餐机多士炉,在过去一年中售出近100万台。适合单人使用的迷你豆浆机和榨汁机,在电商的销量也分别同比增长300%和50%。
第三题:“课本循环使用” 值得提倡
模拟材料
“这里有40多吨教材,都是这三四天收来的,全部变废纸了。”近日,有记者探访一再生资源公司车间,看到一座近两层楼高的“教材山”。其中很多书本品相完好、干净整洁,直接“报废”着实可惜。但实际上,如此触目惊心的教材浪费见于各个教育阶段,有家长感慨,“卖了一麻袋的书,最后只能买得起一个麻袋。”
作为一种阶段性学习材料,教材的留存率并不高。数据显示,近5年全国中小学课本等各类教学材料的零售体量,平均每年约28亿册、金额超200亿元。而这些教材若能循环使用一年,节约费用可援建约4万所希望小学。更令人遗憾的是,没有物尽其用的教材仅是印刷出版物浪费的冰山一角。从儿童绘本、学习卡片,到考试用书、专业手册,除去少量具备收藏价值的,大部分都属于消耗品,往往是被翻看过一遍就进了垃圾堆。由此可见,我国目前大中小学教材面料巨大浪费的严峻现实。
定性
态度辩证客观(不一味主观批判,可以适当分析客观困境。记住,定性需要具体材料具体分析)
参考观点
推广教材的循环利用,要抓紧破解市场的难题。
论点1:
教材循环使用到底难在哪?实际上,阻碍教材循环使用最关键的“拦路虎”,还是每年数百甚至上千亿的“教材生意”。出售每一本新书都意味着更多的经济收入,循环每一页旧纸都意味着更高的管理成本,所以哪怕浪费再严重,旧书依然只能当废品卖,新生则必须持续购买新书。甚至有种奇葩观点认为,每年在新教材上投入的数百亿,不仅是培养人才的需要,更是促进消费的必需。
论点2:
切莫指望浪费拉动内需!教材循环使用的好处毋庸讳言,杜绝教材浪费也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要一环,然而观念的转变以及相关利益的存在让教材的循环使用说易行难,需要学生、家长、学校、出版社以及教育部门的多方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论点3:
(措施)无论是出于节约,还是着眼环保,“旧书循环”都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就教材来说,其实我国在十余年前就明确表示鼓励循环使用,只是呼声落地的过程中,遭遇了这样那样的梗阻。一方面,在种类繁多的纸制品中分拣可二次利用的书本,前期人工成本过高、后期销售渠道太少,无法形成完整产业链。另一方面,对于教材是否会改版、旧书的卫生情况如何,家长和学生难免心存疑虑。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其实可以从畅通一所学校的“微循环”开始。比如,安排图书馆对教材进行专门回收,组织学生开办“跳蚤市场”、图书置换公益活动,等等。期待各方群策群力,制定可行方案以实现教材的循环使用,让教材浪费这个老问题真正得到彻底解决。
第四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民众盼“好人有好报”
模拟材料
近日,在山东聊城,当过15年护士的卢静在餐馆对邻座被食物卡喉的高中生紧急施救,助其脱险,荣获奖状和5000元奖金,全网劝卢静收下奖金:是你应得的,女侠好样的!
这一幕似曾相识——前不久,广东惠州快递小哥黎志伟为被追砍的陌生小女孩挡刀,事后获得快递公司“见义勇为奖”5万元。
这些“凡人英雄”的新闻,除了有路见不平、人命关天时刻挺身而出、舍命相助的英雄,还有好人得到好报、善举得到物质奖励的“续集”,让很多网友直呼“英雄的故事有了完美结局”“引起极度舒适”。甚至还有网友留言“除了公司之外,应该再奖励一笔社会见义勇为奖金”。
定性
辩证。(可以有点冷思考,定性需要具体材料具体分析)
参考观点
当一个社会乐于为见义勇为的义举“埋单”时,全社会都将成为受益者。
论点1:
此番网友劝施救“女侠”收下奖金,也是社会风尚良好的风向标。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纷纷设立“见义勇为”奖,高规格表彰道德模范、“感动人物”并讲好他们的故事,广泛发掘、嘉奖“城市好人”“最美农民”……一系列让德者有所得、让好人有好报的举措,回报了这些人,鼓舞了一群人,更暖了所有人“性本善”的心。
论点2:
“好人有好报”到底有多重要?它不仅仅涉及对见义勇为当事人的一种肯定和鼓励,同时更涉及可以由此激励更多人当好人,做好事,从而涵养更好的社会风尚,降低社会成本,甚至转化为现实的“道德生产力”。好人吃亏,恶人逍遥,如果这种现象和认知得不到及时遏制,很难想象全社会的公民道德水平会得到提高。当社会出现道德缺失、道德滑坡现象时,人们更加呼唤诚信。
论点3:
(措施/建议)崇尚英雄、尊重英雄的价值始终是社会的共识。让英雄不受委屈,让英社会涌现更多的英雄,让善意可持续,我们还可以做点什么?如何形成常态化的成本偿还机制?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全社会都更加注重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心培育和弘扬好人文化,用好人文化感染每一个人,引导广大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做好事、当好人、存好心的好人精神已经在全社会得到广泛传承和弘扬。同时,在大力发掘、评选、宣传好人好事的基础上,一些地方还不断完善道德建设扶持资助政策,成立各种专项基金,形成关爱好人、激励向善的长效机制,好人好事层出不穷,无私奉献蔚然成风。
相关论据
1.《吕氏春秋·先识览·察微篇》记载了两桩2000多年前的义举:孔子的学生子贡路遇在异国他乡沦为奴隶的鲁国人,自掏腰包为同胞交了赎金,却没按鲁国法律到国库“报销”;孔子另一学生子路救了一名溺水者,被救者送牛以谢救命之恩,子路收下了。对于子贡的“有功不受禄”,孔子摇头: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而对于子路的“有功而受禄”,孔子点头:鲁人必拯溺者矣。何故?孔子认为,接受物质奖励无损于善心和义举,但得不到报偿,善心和义举就会隐匿、消失了。
2.辽宁葫芦岛的退役军人王勇2019年时跳化粪池救了个3岁孩子,如今他留下高血压、心律失常等后遗症。其间看病所需的费用总计3万多,都由王勇自己承担。这令人感到心痛。随后,当地见义勇为基金会表示会积极介入,称决不让英雄受委屈。
3.深圳餐馆一位店员提醒女顾客水杯遭同行熟人下药,“教科书式营救女生”,后获得商场3000元奖励。司机孙刚在辽宁新民街头一路鸣笛,将烧成火团的大货车开出闹市区,自己苦心买回的车却烧成了空架,网友要众筹给他买新车,后来孙刚又获赠一辆崭新的解放J7卡车。
第五题:研究生教育——从严治学
模拟材料
今年以来,多所高校陆续清退硕博研究生,引发社会关注。今年,被南方医科大学研究生院退学处理的16人中,有博士生11人,硕士生5人。去年年底,有近30所高校公布了超过1300名硕博研究生的退学名单,其中包括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知名高校,当时就引发了热议。
近日,中国传媒大学公布多项研究生教育改革措施。其中,在规范博士生和学硕生科研训练、专硕生实践训练等方面,改革要求设置多元化学术评价指标体系,取消硕士生发表学术论文与学位资格挂钩陈规等举措。取消研究生毕业论文考核,只是改革的一部分,但信号意义很明显,那就是研究生培养必须注重与现实结合,注重实效,避免形式主义和落伍的考核要求。其归结到一点就是,要真正让该“严”的环节“严”起来,杜绝只是看起来“严”。
对此,许多人都把这解读为大学要对“严进严出”开始“动真格”。
定性
态度偏向认同
参考观点
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格局来看,研究生教育水平是衡量一所大学、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论点1:
研究生培养质量已事关学校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事关学校的办学活力和水平,事关学校与学科的声誉。
论点2:
没有强大的研究生教育,就没有强大的国家创新体系。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顶端,是培养高层次人才和释放人才红利的主要途径,是国家人才竞争和科技竞争的重要支柱,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要素,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以高素质人才构建新的竞争优势。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既是国家所需,也是时代所需。
论点3:
学校、导师应更加重视对研究生培养的过程管理和过程评价。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培养单位切实将发展重点聚焦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内涵发展上来:着力增强研究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避免让研究生教育异化为“文凭教育”。
相关论据
1.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指出,从严要求研究生,不能仅仅只是清退延期学生。有一些导师自身存在问题,他自己都不会做研究,又怎么能够带学生呢?因此,从严要求研究生,更需要健全导师制。也就是说,导师不能再当甩手掌柜。
2.近年来,硕博研究生被清退事件不再新鲜,但像四川大学和国内多家高校的“清退”之举,依然引发公众热议。舆论的热切关怀,表明“清退”击中了现实和人心。公众的目光如此聚焦于一次常态化的学校管理行为,折射出群众对高等教育改革以及高校教学质量提升的新期盼。川大作为放眼世界一流大学的A类高校,不仅有成果与光环,还有刀刃向内的气魄与胆量。高校类似的一次次“清退”举措,近年似已成寻常。但这样的常态里,恰恰隐藏着中国高等教育走向强大的密码。
3.厦大通过精心组织校内单位申报国家留学基金委的“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积极开展国家公派出国留学项目宣传和推介工作,逐步完善厦大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培养资助体系,打造来华留学品牌专业等一系列措施,为研究生教育创造更好条件。此外,厦大也积极组织研究生创新实践竞赛系列项目库建设项目,目前,已资助10个学院的10个项目库。海洋文化科技创新创意大赛、研究生香山论坛、“源梦启航”研究生创新实践大赛、研创报国创新实践系列活动、研究生创新创业大赛……在项目库的支持下,厦大研究生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4.日前,由中宣部、中央网信办、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10部委联合主办的“爱我国防”全国大学生演讲大赛落下帷幕,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丛杨以《永远和人民在一起》为主题,从来自全国2000多所高校的近10000名选手中脱颖而出,勇夺全国一等奖。这已不是该院研究生第一次在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专业竞赛领域获得殊荣,取得这样的人才培养成绩并不偶然。在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强化实践教学,努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逐渐形成了一套学术研究和学生培养相为依托、互助生长、以学术反哺课程教学、以实践带动专业学习的研究生培养体系。
主编:羽生生
作者:雅昕
编辑:简抒
爱传播专注新传考研辅导多年,想得到更多新传前沿热点及干货分享,可以关注我,或请关注公众号:爱传播新传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