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在位于浙江省、江苏省交界的地方,有一个风景秀丽、充满江南风情的小镇,叫南浔古镇。在南浔古镇,素有“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的说法,指的是什么呢?
说起来话长。这事儿啊,得从南宋时期说起。
“靖康之变”后,宋室南渡,偏安于浙江临安,建立了享国152年的南宋王朝。南宋的历代皇帝打仗不行,发展经济倒是很有一套。江浙一带迅速成为人口集中、经济活跃、文化繁荣的繁华富庶之地。湖州素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的美誉,特别是丝绸制造非常发达。在湖州,又以南浔的丝绸品质最佳。一如清朝诗人董蠡舟在《蚕桑乐府》中称赞:“蚕事吾湖独盛,一郡之中,尤以南浔为甲。”
前面说过,南浔位于浙江省、江苏省交界的地方,地理条件极为优越。许多南浔人要么种植桑树,要么投身湖丝的生产、加工、销售行业,逐渐发家致富。南浔由此成为远近闻名的江南雄镇。
到了明朝、清朝时期,随着湖丝畅销天下,南浔出现了许多富甲一方的商人。他们被统称为“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
所谓“四象”,指的是刘镛、张颂贤、庞云鏳、顾福昌4名富豪。所谓“八牛”,指的是邢庚星、周昌大、邱仙槎、陈煦元、金桐、张佩绅、梅鸿吉、邵易森8名富豪。所谓“七十二金狗”,指的是邱茂泰、邱盖茂、邱义昌、邱德升等72名富豪。
为什么会有象、牛、狗的说法呢?刘大均《吴兴农村经济》记载:“财产达千万两白银以上者称之曰‘象’。五百万两白银以上不过千万者,称之曰‘牛’,其在百万两白银以上不达五百万者则譬之曰‘狗’。所谓‘象’、‘牛’、‘狗’,皆以其身躯之大小,象征丝商财产之巨细也。”
原来,南浔人用动物躯体的大小来形容资产的多少。家产有1000万两银子以上者,能够被称为象;家产在500万—1000万两银子之间者,能够被称为牛;家产在100万—500万两银子之间者,能够被称为狗。
屈指一算,就以最低限度而言,南浔镇光是“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拥有的家产,就达1.5亿两银子。清朝甲午战争爆发前夕,户部全年收入约8000万两银子。由此,我们几乎可以用“富可敌国”来形容南浔镇的“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
事实上,光是“四象”的财产,就称得上“倾国倾城”。
当时,南浔流传着一段话:“刘家的银子,张家的才子,庞家的面子,顾家的房子。”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
“刘家的银子”指的是刘镛家里银子多,是“四象”的首富,家产有2000多万两银子。刘镛年轻时当过走家串户的铜匠,做过棉绸布店的学徒,最终依靠湖丝贸易走上了致富道路。后来,刘镛又投身盐业、典当行业,乃至于房地产业,积累起巨额家产。
“张家的才子”指的是张颂贤的两个孙子张石铭和张静江,非常有才华。张石铭虽然继承了偌大家产,却对经营不感兴趣。他热衷于收藏字画、金石、碑刻、奇石、书籍,是清末民初四大藏书家之一,还发起和赞助了著名的杭州西泠印社。张静江的名气更大,他积极支持反清革命,在辛亥革命成功后担任财政部长。
“庞家的面子”指的是庞云鏳除了通晓经营之道外,还善于与官场上的人打交道,长袖善舞,很有面子。庞云鏳结识过红顶商人胡雪岩,晚清名臣左宗棠、李鸿章等声名显赫的人物。光绪十七年,庞云鏳正是通过李鸿章的关系,向朝廷捐了10万两银子,以赈捐豫直灾害,被慈禧太后赏赐了一品封典、候补四品京堂,恩赠荣禄大夫、光禄大夫,儿子庞元济也恩赏得到举人功名。
“顾家的房子”指的是顾福昌经营蚕丝致富后,转而投向房地产生意。1932年,上海建成的“东方第一乐府”百乐门,就是由顾福昌的孙辈顾联承投资70万两银子所修建。顾福昌还购买了上海外洋金利源码头(十六铺),独占上海进出囗货物的装卸和打包业务。1868年,顾福昌逝世时,上海英美领亊馆下半旗悼念。
南浔“四象八牛七十二金黄狗”的兴起,得益于湖丝产业的兴旺和近代商业的发展,又对湖州和江浙地区的经济、文化、社会变迁产生重大影响。
至今,南浔人仍然对“四象八牛七十二金黄狗”的传奇故事津津乐道;外来游客在流连于南浔古镇的江南水乡风情的同时,也对这些富豪们的如烟往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