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峁遗址处于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带的南缘,是半干半湿的过渡带,极其脆弱的生态环境使人类文化对气候的反应十分敏感,此地既不利于农耕,也不宜于放牧。
少昊子阿威,被迫在西北山顶山坡上的“四方之地”建造一座“三套城”。城市仿佛一座“海市蜃楼”般罩在高原山坡上,石砌建筑与周围相映成辉、融为一体——这就是该古城的美丽所在,绿地围绕,白云在高城上飘过,城内鸡犬相闻。
石城依山而建,为梯级建筑,通过设计制造把山坡变成适居之城,也把荒凉之地变成按血缘关系构建的聚居地。城市建筑正是这个方城工程师拥有卓越技艺的体现和有力的证明。
这个地方在他们的经营下,充满无穷的魅力和具有神奇的力量,选用的每一块石料都经过精心的雕琢,然后构建成皇城、广场、城墙、门和无数房子。经考古挖掘后,呈现出令人难以置信的景象,犹如置身梦境。
石峁人把石头视为坚固、丰富的建筑材料,他们毫不掩饰对石头的偏爱和极度夸张的宗教热情,他们对付石头,既有宗教目的,又兼具实用目的,制造出非同凡响的“峁石”文化。
石峁石城集“简单”、“对称”、“坚固”、“美观”、“优雅”于一身,制石在他们手中成了一件很平常的事:
切割整齐的石头紧密的砌成“堡垒”,“堡垒”建有观察口,他们可以从上面俯视下面的一切。石与石凿平后紧密的砌在一起,削、凿、磨、砌,显现出伟大无比的人类技艺,使用这种方法,即使不用灰浆,也能经受住外界的侵蚀,以及地震的冲击,几千年来仍然屹立不倒,层层砌合的石墙,直至今日尚能呈现在世人的眼里。
遗址所建之庙宇、广场、圣道,放置了神像或雕刻有图腾,这是他们的祖先崇拜和宗教信仰,也给我们留下了探秘的机会,即:
他们从哪里来?
他们的祖先是谁?
他们最终为何消失于此地?
在古代战争中,失败的少昊鹰族在少昊子“阿威”的带领下,穿越万里河山,冲破敌人的层层阻碍,西迁到贫瘠蛮荒的石峁(遗址),他们没有轮轴车,也许也没有文字……
在干冷的高原环境里,在开阔而荒凉的高破草地上,地的边缘又为深涧谷地,这样的条件并不是建造家园的理想之地,但他们别无选择。
令人惊叹的是,他们不仅在极端环境中生存了下来,而且还不可思议地创建了一处“方国”文明!
尘封在地下的文明,记录着石峁人的历史,也使我们有幸得览他们的过去……。
古代的战争,通常不是以消灭对方为目的,而是通过战争,来争夺王的地位。战争之后,战败方若承认对方王的身份,将得到礼遇和礼物,以及和平的许诺;如若不承认,将受到屠戮的威胁,直至败方束手投降,臣服并上贡。
古代战争中,败方的统领往往要被处死,所以,石峁城的国君“阿威”,显然不在特赦之内,因为他是鹰王少昊的儿子,唯有逃命一条出路。
石峁城的遗迹、遗物表明,他们没有称王的迹象,也正是坚持不称王之故,石峁城才得以幸存。
因为古代崇尚——天无二王!
石峁人建设的石城登峰造极,梯级建筑依山而建,有庄严的纪念标志,有迷宫般的宫殿建筑,有宏大的神庙以及广场,还有高耸的城门、围墙,以及精心雕刻的雕像、塑形的陶器神物等等,这些无时无刻不在表明,石峁城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机构,他们以血亲为纽带,建立世袭的统治地位。
这种按出身所决定的社会地位,使他(阿威)及他的直系后裔终身拥有权力,享受石城充沛的物质、舒适的住房、显赫的地位以及至高的权力。这种世袭统治方式,也造就了权贵者们在性格上目中无人、举止傲慢,在政权上申明自我意识,在生活上追求安逸和享乐……。
石峁统治者通过大兴土木,以给政权注入活力,例如在皇城台顶端建造金字塔式的神庙、纪念碑,以宣扬他们的地位和权威。神庙是宗教世界的神秘场所,是统治者的神圣空间,是个人的非凡之地,是进入天庭的通道,也是上祈于天神/上帝的区域。
为了表明自己是这方土地上的主宰,统治者煞费苦心的树立形象,把自己塑造成力大无比的武士,然后通过高台悬挂类似敌人头颅等战利品,以宣传其强权和战斗力。
在城墙脚下,被岩屑、碎石掩盖的坑中,是几十具人头颅骨,她们大多数是女性,毫无疑问这是“人祭”场所的反映,他们把如此嗜血残暴的野蛮行径视为神圣,其目的是为了维护石城的正常秩序,也是提醒社会,他是如何的威武和勇猛;他拼命的宣传自己和先祖的光辉事迹,制造其传承于祖先的形象;他拼命的加高加固石城,以防遭遇战争杀戮。
古代战争主要不是杀戮,战争的最终目的是捕获对方首领,把首领作为祭神的牺牲品,以达展示实力和增加自己的生产力。
石峁遗址是人类历史上最失败的文化之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统治者立城失策。
他们本是农耕社会,以农耕文明为主要生活方式。西迁之后,偏居一隅,弃稻作文明而以黍为主,过的是半牧的生活方式,又因为这里没有充沛的降水和富饶的土地,仅剩下的土地被持续、过度开发利用几个世纪后,便面临严重的生态危机,生产资源再也不能满足日趋增长的人口对粮食的需求,一旦遇上灾年、灾害,就会产生灭顶之危机。
(2)大修石城
几个世纪花费大量财力、物力,前仆后继、孜孜不倦地修城,从这件事来看,也侧面证明了石城统治者极度的缺乏安全感,甚至造成了部族的固城自守。经济得不到发展,导致越来越落后于外部社会;生产力得不到提升,而造成部族无法扩张……最终必将走向衰败。
(3)世袭统治地位
以血缘关系建立的世袭统治地位,以及他们的直系后裔终身拥有权力,这样的生存方式,容易产生特权阶层,致使顶层腐朽,权力放荡自溃,即使有再坚固的石城围护,也会从内部瓦解。
(4)外部侵略
守城自固,缺乏对外融合,无法获得新的生产力、新的技艺,导致一步步走向野蛮落后,面对外部的新势力,自然不堪一击,迅速灭亡。
(5)以血缘关系建立自封的部落
人群内建立以族内婚的婚配方式,导致人口质量降低,难以经受外部疾病的侵袭,当总体人口质量不断下降,几百年后足以彻底灭亡。
不断“峁石为城”的石峁遗址族群,最终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失败的文化之一,其绝不可能是中华文明的主流之一,因为中华的主流文明是面向四方的文明;石峁也不可能是王都帝城,它只不过是中华文明掉落在西北方的一环而已。
石峁遗址的遗迹和遗物,与传承的历史可以互证.石峁的古人是炎黄子孙,即黄帝之孙、青阳少昊之子,是古籍所记载的威性“一目国”。
他们经历中华土地上的种族斗争,失败后,被迫从东南方西迁至黄土高原地区,他们的文明最终掩埋在高墙重城之内。这个把玉文明砌入石墙的民族,从阿威而起,经二、三百年而灭。
文明在这里并没有体现交汇融合和发展,不符合中华文明从不中断、延绵不绝的发展规律,最后“一目国”消失了,阿威也消失了,石峁城陷入彻底的混乱之中,恬静、永恒的帷幕,降落在石砌的城堡上,封存住这一“围城”文明。
(连刊文章,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