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梅县崇庆第(古秀阶)围龙屋
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溪北大塘村塘谢村村民小组的鹧鸪岃(距离松口往茶阳古镇的国道不到500米),坐落着一个以一个人的名字为俗称的客家围龙屋——崇庆第,俗称“古秀阶”。
(古小彬摄影)
从仁爱堂说起
“仁爱堂”的创始人古石泉出生于松口溪西的黄砂村,其兄长古建成从小过继给别人,二兄古定长夭折,家中还有四弟古敬垣、五弟古朴齐及六弟古子苑,排行第三的古石泉实质上负起长兄之责,十余岁便要赚钱养家,还要兄兼母职,背着幼弟到山中砍柴帮补家用。马来西亚林博爱主编的《南洋名人集传》载〈古石泉君〉一文专门描述了古石泉少年的经历,说他“孝友出于天性。尝以樵采入山,襁负幼弟,登高屡险,十余里无倦容。父母或以为累,阻不可。君曰:儿力能扛鼎,多负一幼弟,薪不减采也。”1796年,古石泉在邻近槟城海岸线的椰脚街创立了“仁爱堂”,1845年的“仁爱堂”帐簿显示出古家在那时的经济收入已经相当稳定,而且有能力承担很多的应酬和捐款。古石泉发迹后第一件事是回乡买田建屋,留下老四古敬垣在家侍奉父母,亲自带领五古弟朴齐及六弟古子苑到槟城协助打理“仁爱堂”。
古石泉逝世后,“仁爱堂”由其长子古晓屏接手。由于古晓屏“性诚厚,言行不违,买卖药材皆上品,以人命相关,故未敢一毫苟且焉”,因而将“仁爱堂”的生意打理得井然有序。古晓屏生有四个儿子,分别是古秀阶、古聘臣、古歭五和古宝阶,古秀阶在40余岁与古敬垣的曾孙古君达合掌“仁爱堂”,将家族企业经营得有声有色。当时其家乡松口西溪黄砂交通不便,于是在溪北大塘后距离“崇庆第”直线距离100多米的地方先买下一块地,建造了一座名为“晓屏公祠”的祖祠,其大门的楹联写着“乾坤载晓、宗德维屏”,这足以可见古家的经济实力在20世纪初期已经非同一般。
古晓屏三子古歭五(字访溪)是清末秀才,也是日本早稻田大学工科学士。他生有五个儿子,因“仁爱堂”的第三代掌门人古宝阶逝世,其长子古国耀十六岁来槟榔屿接任“仁爱堂”经理,就开始大力改组扩充。古国耀历任平章会馆协理、广汀会馆与客属公会副会长、嘉应会馆及中医中药联合会会长、锺灵与公民等校副董事长、广福宫及时中学校财政、中华总商会、南华医院与星洲客属总会董事。在古国耀主掌“仁爱堂”的20世纪30—40时代,“仁爱堂”一度拥有槟榔屿唐人街的整排屋宇,家族资产在当时马来西亚的华人世界里首屈一指。
(古小彬摄影)
崇庆第俗称古秀阶
崇庆第由古石泉的曾孙古国耀、古国钧、古国璇、古国亮等五兄弟出资兴建。当时“仁爱堂”自古石泉1796年创立,到由古国耀等兄弟第四代接手经营,家族生意蒸蒸日上,已经富甲一方,于是委托伯父古秀阶(又名古育年)回松口老家建造房屋。崇庆第由古秀阶主事,工人领材料和工钱都要找他,自始至终,亲力监理,故邑人将“崇庆第”俗称为“古秀阶”。
即便是像我这样的当地人,也是一路询问才找到崇庆第。如果你问路人崇庆第怎么走,可能很多人会摇头,但是你说“古秀阶”怎么走,很多人就会给你指路。
崇庆第于1947年竣工,占地面积约8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730平方米,整座房屋共有10个天井、9厅、73房、2口水井。
规模如此宏大的建筑,需要耗费大量的金钱和时间,屋主人家族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撑是不可能完成的。
上世纪50年代,仁爱堂成为东南亚颇具影响的中药材供应商,马来西亚、新加坡的药材价格起落变化也都受到了仁爱堂定价的影响。
门额:崇庆第。门联:崇严祖德,庆祝春熙。古氏兄弟在香港经营“仁爱堂”时结识清末榜眼朱汝清(广东清远人,曾任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请其为书写门额、门联,并用花岗岩雕刻。
崇庆第始建于上个世纪30、40年代,由古学瑶在参考周围传统建筑的基础上,融入西方建筑的元素设计,用料考究,做工精湛,审美高雅。
(古小彬摄影)
(古小彬摄影)
崇庆第的建筑装饰风格
据说,古国耀在1930—40年代常可不用护照就能出入“民国”的海关,这不仅由于古国耀继承了叔父古宝阶的政治倾向,更是因为“仁爱堂”这块老招牌在国人心目中已是如雷贯耳。古国耀自小随父亲古歭五在日本生活的经历,加上众兄弟在东南亚经营“仁爱堂”见多识广,使得崇庆第的建筑装饰风格具有了以下特色。
其一,精湛的雕刻工艺。崇庆第有120处木雕,大的木雕如正堂梁上的镂空的雕花及搭配有多种颜色的涂料,即使在7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色泽鲜艳,令人眼花缭乱而赞叹不已。两侧屏风上的飞禽走兽及花鸟虫鱼,经过镂空及鎏金处理之后,虽然经历过数次劫难遭受过破坏,至今仍能给游客栩栩如生的感觉。
其二,传统文化的烙印。“仁爱堂”强调从品牌创始人古石泉一脉相承的孝道对于创业到守成的重要性,家族成员之间强调孝道、遵循祖辈教导、守护祖业的感情,无疑是维系家族事业的推动力。这体现在崇庆第内部装饰的各种经典故事绘图之上,比如横梁下方的“平湖秋月、兰桂庭芳、清明赏菊、杞菊延年、锦上添花、木兰从军、赵子龙单骑救主”等主题,再比如表现传统生活场景的“嫦娥奔月、天女散花、麻姑航海、牡丹采药”等图案。
其三,中西合璧的绘画。崇庆第的设计图纸由当时在澳大利亚悉尼的建筑师古学瑶亲自完成,他回国考察了梅县松口周边知名的客家围龙屋,然后结合西式建筑理念,在化胎后面设计了二层走马楼式的围楼。最有意思的是正堂左右两侧横梁上涉及女性题材的绘画。比如,左侧是一位正在专注于读书写字的中国女性,右侧相对应的地方却是身穿洋装的中国女子在拉小提琴。更令人惊叹的是两侧屏风上方的绘画中,女性的衣着打扮完全超出了东方传统文化对女性着装的藩篱,充分吸纳了西方女性主义的思想,这是古家第四代融入东南亚文化的例证。
其四,不让寸土的无奈。古家凭借在马来西亚经营“仁爱堂”积累的巨额财富,虽然可以在交通更为便利的溪北大塘后购置土地建造祖祠及住房,但拥有良好水路交通的松口也是人才济济不乏富商巨贾,比如崇庆第周边的梁氏宗族。古家在建造崇庆第初期,因为左侧是梁姓的一块土地,虽许诺用银元铺满所需地皮来购置土地却未如愿,只好立下“永世冤仇”的石碑,警示后人记住此挫折。
中堂梁架上对称所饰人物画为中西结合,左边为着装西式、发式时尚的拉小提琴的少女,右边为着装为客家传统服饰、临窗读书的少女。同时,在每一住通廊上方都装饰镂雕精美的“福”挂落,充分展示了主人所追求向往的时尚与风雅的居家生活方式。该第是梅县客家民居建筑中的精品,具有较高的科学、艺术研究价值。
(古小彬摄影)
(古小彬摄影)
(古小彬摄影)
(古小彬摄影)
(古小彬摄影)
(古小彬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