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荔湾是广州传统历史文化风貌保存最集中、最完整的区之一,粤剧、粤曲、“三雕一彩一绣“等文化符号享誉全球,广州奋力实现老城市新活力,荔湾使命在肩。
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公布,其中提出,支持广州建设岭南文化中心和对外文化交流门户,扩大岭南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荔湾是大湾区范围内岭南文化最集中、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粤港澳共建人文湾区、广州建设岭南文化中心,荔湾自然而然被委以重任。
去年底《广州市岭南文化中心区(荔湾片区)发展规划(2019-2025年)》发布,岭南文化中心核心区蓝图绘就。近两年来,以“一江两岸”为纽带,荔湾着力挖掘维护岭南文化资源,培育构建现代文化产业和服务交流体系,打造岭南文化传承展示中心、岭南文化创新发展中心、岭南文化国际交流中心“三大中心“,在推进岭南文化中心核心区建设的路上探索前行。
沙面。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苏韵桦 摄
空间布局:
北片历史文化街区全部开展保护利用规划编制 南片打造岭南文化创新发展区
《广州市岭南文化中心区(荔湾片区)发展规划(2019-2025年)》(下称《规划》)提到,充分发挥区位和文化资源禀赋优势,以珠江为纽带,北岸突出岭南文化传统风貌,南岸着重岭南文化创新发展,构建“一江两岸”荔湾岭南文化示范区空间总体格局。
广州有26条历史文化街区,荔湾占了14条,且全部密集分布在珠江北岸,可见分量之重。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记忆的容器、岭南文化的代表性展示空间,留住乡愁,要保护这些容器,也要注入新内容。
在永庆坊, 2016年9月就投入运营的一期和近两年陆续开放的二期早已是游人如织。流连于麻石小巷、青砖骑楼、潮流店铺,人们喜欢到这里感受传统西关风情,追逐时尚风向标。按照“恩宁路 最广州”的总体定位,永庆坊二期探索打造“记得住乡愁、吸引得住年青人、振兴得起老城”的活力街区。
永庆坊。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廖雪明 摄
在距离永庆坊约1公里的泮塘五约,前后两期微改造工作均已完成,这里70%成熟交付物业已实现活化运营,艺术大师、传统匠人、特色商家纷纷聚集于此,新文化生活聚落打造已初见成效。
泮塘五约。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廖雪明 摄
在西堤,南方大厦转型升级项目已启动,昔日中国最高的摩天大楼将打造包含精品酒店的多元跨界融合的创新型高端时尚商业体,再次成为广州西部的新商业地标。
璀璨的西堤夜景。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莫伟浓 摄
荔湾区住建局副局长黄志忠介绍,截至目前,荔湾北片14片历史文化街区已全部开展了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其中沙面等6片已完成并经市批复实施。恩宁路、泮塘五约、沙面、西堤等片区在逐步改造提升的同时,正积极探索活化利用的新路径。
南岸,依托珠江岸线,串联近现代岭南文化资源。荔湾将以广东省“三馆合一”项目为龙头地标,以工业遗迹的保护与利用、创新创意产业导入和传统特色岭南文化的创新发展为主,打造岭南文化创新发展区。目前,落户白鹅潭畔的省 “三馆合一”项目已完成支护桩的浇筑。荔湾区文广旅体局局长吴永祺透露,珠江钢琴创梦园音乐影视产业孵化创新港等重点新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正在推进中,市、区正联动启动聚龙湾片区连片改造,将进一步提升南岸沿江创意产业园区能级。
沙面航拍。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莫伟浓 摄
非遗保护:
广州首个非遗街区落地永庆坊 打造粤剧粤曲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全国文化先进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曲艺之乡““广东十大传统美食之乡“……千年商业文化带来荔湾的繁荣,也孕育出曲艺、饮食、工艺、 民俗、中医药等西关特色文化资源。据统计,荔湾现有各级非遗项目43项(其中国家级 7 个)、非遗传承人65名,数量规模全市排前。
非遗是岭南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近年来,依托非遗优势,荔湾大力实施非遗创新发展战略,积极挖掘和扶持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项目,打造非遗特色文化品牌,引导非遗集聚发展,探索非遗市场化,推动非遗活在当下、活出新意。
广州首条非遗街区在永庆坊开街已四个月有余,今年10月,以它为首站的广州老城新活力文化遗产深度游线路,更成功入选全国12大非遗旅游线路。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廖雪明 摄
“很多人知道景泰蓝,却不知广州珐琅。广州珐琅工艺包括掐丝珐琅、画珐琅、錾胎珐琅、透明珐琅等。景泰蓝是铜胚掐丝珐琅,是其中的一种。”入驻非遗街区的省级非遗项目广州珐琅代表性传承人杨志峰常这样一遍遍向游客科普。除了广州珐琅,广彩、广绣、骨雕、榄雕、醒狮、饼印等9家非遗大师工作室来到永庆坊这个全国闻名的岭南文化“窗口”。记者了解到,4个月来,面向络绎不绝的游客,大师们讲述着岭南非遗的魅力,更积极开发面向市场的非遗产品,为非遗的长远发展打开新局面。广绣中药材香囊、广绣汉服、广彩紫砂茶壶、广彩骨雕音箱等非遗跨界融合产品畅销。
小朋友现场学习广绣。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莫伟浓摄
小朋友现场学习广彩制作。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莫伟浓 摄
在众多非遗明珠中,粤剧无疑是最璀璨的一颗。荔湾是粤剧粤曲的发源地之一,粤剧粤曲的群众基础深厚,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力。去年10月,荔湾区获批设立省级粤剧粤曲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荔湾制定《粤剧粤曲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规划纲要》,提出以粤剧艺术博物馆为中心,涵盖八和会馆、銮舆堂等粤剧活动重要场所,打造总面积16公顷的国家级文化保护区,从整体性保护中实现对粤剧的传承发扬。10个展演平台作为文化生态保护区展示基地,10所特色中小学作为文化生态保护区的青少年推广基地,全面夯实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发展阵地。尽管受疫情影响,今年,荔湾举办的各种群众性粤剧粤曲演出多达2000余场次,包括穗港澳粤剧日、粤剧嘉年华、华光师傅诞巡游展演、红豆生辉青少年粤剧比赛等7大曲艺品牌交流活动,彰显了粤剧粤曲的艺术生命力,也提升了其影响力。
粤剧艺术博物馆。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廖雪明 摄
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穿粤·西关》首秀现场。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莫伟浓摄
全新突破:
首届沙面公共艺术季连办4个月颁布扶持办法推动文商旅活化提升
荔湾区岭南文化底蕴深厚,但《规划》指出,与国内外先进地区相比,目前荔湾仍存在对文化资源的挖掘不够,在内容、形式、业态方面创新不足,岭南文化的时代特征不明显,影响力和辐射力有待加强,文化产业总体规模偏小,城区环境设施老旧、公共配套不足,推动文化有效发扬传承的体制机制尚待不断完善等问题。
两年来,荔湾区在这些短板上都进行了突破与尝试。文商旅产业是荔湾盘活文化资源的重要方向,但依靠政府的力量远远不够。在体制机制上,去年6月,荔湾印发的《荔湾区文化创意产业扶持办法》中提到,支持传统文化商旅活化提升建设, 鼓励活化提升区重点历史街区内的私有物业和非区属公有物业依法依规自主升级活化,并给予一定比例的租金补贴、减免政策。针对老城区公共设施尤其是公交设施不足的问题,今年8月,首条串联荔湾沙面岛和永庆坊的巴士线路开始运营,巴士分沙面岛内循环线串联沙面整岛8个站点,外循环线串联沙面、南方大厦、文化公园地铁站、永庆坊等15个站点,有效将永庆坊和沙面两大景点的游客互相引流,便利形成文商旅集聚效应。
广州恩宁路,粤剧艺术博物馆在夜色中熠熠生辉。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莫伟浓 摄
在品牌活动的创新上,今年8月至12月期间,荔湾首次尝试以政府为主导,在沙面岛举办“在一起”——2020沙面首届公共艺术季,国内外16位知名艺术家带来的公共艺术展览、极具本土特色的传统文化精品活动,为市民游客带来一场没有围墙的文化盛宴。“广州市民对艺术的欣赏能力和新艺术形式的接受度在不断提高,立足老城市新活力,荔湾在沙面这样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公共空间进行艺术性的提升,是非常可喜的尝试。”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州美术学院院长李劲堃如是评价。
近日,《全国市辖区旅游研究报告2020》暨“2020年全国市辖区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区”榜单颁布,荔湾与番禺、越秀、增城四区入选,荔湾荣登榜单第59位,这既说明荔湾文旅资源的丰富,也体现了近年来文旅资源的开发和配套的完善。吴永祺表示,未来,荔湾将有机串联各片区打通全域旅游环线,优化文旅产业发展,进一步深化创意产业、华南首店、夜间经济等布局,全方位提振拉动文化旅游休闲美食购物等消费,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努力成为最广州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和世界城市文化会客厅。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 吴多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廖雪明、莫伟浓、苏韵桦
海报制作 广州日报美术编辑 陈希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胡群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