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记录了沙漠河流的变化,沙漠河流流向何方,它就跟随何方。只要看见成列的、鲜或干的胡杨在沙漠里,就能断定那里曾经有水流过。打造一片“胡杨林文化”,就是要干部培育优秀的文化,发扬光大时代的先声,紧跟时代的步伐,勾画出时代的轨迹。只有把握时代的脉搏,倾听时代的声音,勇作时代的主题,文化创作才能深刻反映我们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时代的精神图景,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立德,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荒漠胡杨将其根系纵向生长至数米深,横向生长至百米深,就像一个“找水机”,自动收集赖以生存的养分。人是文化生生不息的土壤,也是文化启迪的源泉。文化只有扎根于人民群众中,才能得到无穷无尽的精神源泉和沃土,才能“沾染露水、沾染泥土、沾染热气”,才能创造出人民群众满意的文化,才能忍耐寂寞,守住自己的初心,平静地搞创作。相反,一旦脱离了群众,就会像离枝花一样,无病呻吟,无精打采,无精打采,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甚至丧失活力。
为了能够在极端环境中生存,胡杨在漫长的自然选择过程中,练就了耐寒、耐旱、耐盐、耐风固沙的本领,顽强地在沙漠中生长。伴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西文化交流势不可挡,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中西文化碰撞。全球化大潮下,如何保持中华优秀文化个性,抵制西方文化的腐朽入侵?干部者要像胡杨一般坚韧,坚定文化自信,用脚力有力,眼力敏捷,笔力雄壮,唤起人们对中华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用不朽经典赋予中华民族文化的强大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