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张笑竹】中国和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送王船”刚刚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送王船是中国东南沿海和马来西亚共同传承的一种祭祀巡游活动,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它不仅承载着海外华人乡情,更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传承。盛大的送王船巡游在马来西亚马六甲市,近年来每逢中国农历正月十五都举行盛大的巡游活动。在外国游客看来,这就是以华人为主的一场化装游行。当地人知道这是送王船巡游,纷纷加入进去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贯穿整个送王船活动的是浓浓的中国风。游行队伍簇拥着漂亮的王船,船被一个金属架子托着,架子有四轮,由多人拉着前行。船长16英尺(1英尺约合0.3米),高4英尺,船上高高矗立的帆高也是16英尺,上书“一帆风顺”四个汉字,船头还有中国戏曲中常见的钦差出巡时的仪仗——“代天巡守”“肃静”“回避”。人们载歌载舞,有舞龙、舞狮的,还有浓妆艳抹踩高跷的,光敲锣打鼓演奏传统乐器制造节日氛围的就有100多人。许多穿着中国传统服装的人站在船上抛撒着纸钱。游行队伍所经过的地方中国春节气氛浓郁,到处可见大红灯笼和春联,让人仿佛置身中国。每到一处著名的景点或重要的大路口,队伍就会停下来,更加热闹地歌舞一番,同时还会有些道士装扮的人口中念念有词,手持木剑等法器做法事。沿途许多华人家庭会对着王船焚香膜拜,祈祷一番。伴随着不绝于耳的鞭炮声,有道士一声令下,王船被点燃了,连同船上放着的许多米、酒水、草药以及纸钱,一起化为灰烬。参加游行和围观的群众每人会发一小袋茶叶,在船燃烧的过程中,大家要将茶叶奋力掷到火焰中烧掉,最重要的是,投掷完成后要立即就走,无论如何不能回头再看。待涨潮的时候,所有的灰烬会被海浪带走,人们相信这是神灵带走了所有的邪魔,留给人们的是平安和好运。文化根源来自中国从旅游角度看,送王船是游行狂欢;从民众角度看,送王船是祈福;而从宗教角度来讲,送王船就是一场大法事。整个巡游过程中,人们不断从王船上向外撒纸钱,是请沿路的凶神恶煞上船,在景点和路口做法事也是在招引它们。船上的米、酒等是祭品,最后与王船一同烧掉。人们向燃烧的船扔茶叶包后不能回头,是怕无法彻底摆脱邪祟。虽然王船最终被烧毁,但历年制作王船用的都是上等的铁梨木,这种木材非常昂贵,坚硬而耐燃。
承担送王船文化传承的是马六甲当地的勇全殿。从勇全殿的记载来看,当地人制造王船最早的记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有近200年历史。宗教性质的送王船是通过神秘的扶乩来获得神谕才能进行的。根据记录,在2001年之前的最后一次有神谕的送王船活动是在1933年,中间有68年人们都未得到神谕。从2001年之后,具有宗教性质的有神谕的送王船活动分别是2012年和2017年各有一次,最近的一次则是2020年农历十月初一。当地许多信众相信这或许是神灵为了驱除疫情给人们带来平安幸福才下的神谕。不过,民俗性质的送王船游行近年来每年都举行。是中华文化的象征送王船是当地华人社群的传统活动,但多年以来,当地众多的印度裔和马来原住民也乐于参与。送王船的宗教渊源因为时间久远没有一致的说法,但普遍相信与斗母神相关,而斗母则是指导海上行船重要的神灵,所以被海边的人们普遍崇拜。传说道教的斗母神是从印度的摩利支天菩萨演化而来的,所以马来西亚人不管信奉印度教,还是佛教,送王船活动中的一些宗教元素总能让他们感到熟悉和亲切。从勇全殿能够找到的历史文物来看,送王船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清朝的嘉庆和道光年间。海外华人与中国人从那时候起就由于海上丝绸之路的联系,开始了共同的文化活动。印度裔和马来族也把送王船活动看作中华文化的象征,他们对王船充满好奇。王船优美的船舷看上去犹如中国传统建筑的飞檐,所以当地有个说法就是,想知道中国建筑的顶部为什么有美丽的曲线,去看看王船的船舷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