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如今的塞罕坝千娇百媚,四季如画。草长莺飞的春,绿毯如织的夏,色彩斑斓的秋,洁白素雅的冬,以其独特的风光荣当华北地区最具特色的生态旅游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在这里享受自然、保护自然、感受人与自然的共生。塞罕坝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效阻止了浑善达克沙漠南移,为首都防风沙、保水源,为群众拓财源,成为“两山”理论的成功实践。
成如容易却艰辛,受自然环境等客观条件限制,塞罕坝区域旅游开发难度非常大,加之政府财力有限,区域内旅游发展仍存在诸多瓶颈。原有农村旅游基础设施薄弱,景区旅游道路、步行道、绿化、停车场、厕所、游客信息服务等设施欠缺。景区餐饮设施欠发达。娱乐,购物环节欠缺,旅行社建设寥寥无几。村庄条件落后,村民没有相应培训,旅游接待服务功能有待提升。在乡村形态及风貌上,民居建筑主要以砖混、砖石、土坯结构为主,大部分房屋外立面不统一,特色不明显。
针对上述问题,农发行围场县支行积极与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及相关部门开展对接,将塞罕坝区域旅游扶贫PPP项目作为重点跟踪及培育项目,紧贴政府需求和融资意向,量身定制脱贫攻坚融资方案,积极为塞罕坝区域沿棋塞线、围多线、御大线周边村庄的旅游基础设施维护与经营提供资金支持。省市县三级行共同努力,开通办贷绿色通道,通力协作,协调配合,在防控疫情的前提下,加快办贷进度,提高办贷效率,缩短办贷时间,根据项目进度优先受理、优先报审,从调查到审批仅用时5天,以最快办贷速度、最高办贷效率投放5.2亿元信贷资金,并按照复工复产优惠政策要求,首年执行五年期以上LPR基准利率优惠50个基点,解决了项目公司燃眉之急。该笔资金将用于项目范围内25个乡镇和钓鱼台湿地公园、小滦河国家湿地公园的旅游服务、餐饮服务、公厕清扫、垃圾清理、绿化养护、路灯维护、停车场管理、湿地养护等。项目建成后,将大大促进塞罕坝区域旅游发展,直接服务县域贫困人口8万余人。(贾春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