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底风流
醴陵名胜古迹
中的对联解读
佚名
对联,是汉民族的文化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萍醴之间有一条孔道,是沟通华东和中南的要道,是闽浙文化和荆楚文化融合交流的通道。位于通道上的醴陵,山水秀美,如诗如画,名胜古迹点缀江山,俊杰名士层出不穷,留下诸多脍炙人口的对联,反映了这座千年历史古邑的文脉深远。
状元洲上状元阁
一个地方的标志性景物,多有非凡的对联。醴陵状元洲头上的状元阁就是这样一座建筑,也有难得的对联。
状元阁重建于1995年,由元极协会倡导全市群众捐资修建,又称“元极楼”。整个建筑分五层,一二层为裙楼基座,三至五层为阁楼。状元阁总体高度约为三十米,登楼可环眺全城,与青云山上后来修建的梯云阁隔江对峙,遥相呼应。在基座裙楼上,四面开门,各有对联。西向为正门,门额题“状元阁”三字,东向同样题写,只是字体书法不同。北面门额题“秀夺潇湘”;南面门额题“气雄湖广”,大门两侧各有对联。四副对联中以南向的气势最为雄浑:江含画栋开天宇;风韵檐铃奏舜韶。
上联静景:滔滔渌江之中,新建的状元阁雕梁画栋,掩映在状元洲头郁郁葱葱的香樟之中,仿佛云彩洞开,显露出来的巍巍天宫一角;下联动景:状元阁楼,四周檐角高翘,江风阵阵,檐铃摇摆,叮叮当当的铃声一层盖过一层,错综有序,缓急有度。在这湖广大地之上,遥望炎帝栖息的南方山林深处,耳畔听到的仿佛正是当年三皇创设的华美乐章。
千年古刹故事多
醴陵古刹多,对联也多。位于王坊镇的屏山寺,相传唐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大将尉迟敬德巡察到此,见地势险峻,云雾缥缈,遂在此驻扎。后人因此建寺,此山为吴楚界山,号称吴头楚尾,故称之为“吴楚古刹”,算来有1300余年的历史了。
屏山寺前殿供奉佛祖,庭院中有一座衣钵塔,塔碑题“临济众宗衣钵塔”,看来这里应该是禅宗临济宗的丛林了。独特的是屏山寺有两个一模一样的山门,一个朝西向着湖南,一个朝东面向江西,分别接纳来自湘赣两省的善男信女。传说元兵血洗湖南时,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曾携母亲流落到此地避难,就露宿在寺外阶基之上。因为这个缘故,屏山寺又叫做“皇觉寺”,相信供奉的神灵也就特别灵验。所以,历次修整,两省百姓都争着将寺庙的大门开在自己一边。最后只好妥协下来,东西两个方向,面向两省开两个一摸一样的山门。山门两侧的对联也几乎一样:海天相色无边界;吴楚东南第一峰。
距今最近的一次修建应当是以湖南人为主,因为面向湖南方向的山门两旁的对联是红底金黄字,而朝向江西方向的对联是红底白字。工匠还悄悄的将上联中的“相色”二字的顺序颠倒过来,好在佛教用语中两种说话都行得通。
屏山寺之外,醴陵还有一处闻名遐迩的古寺,便是城东钟鼓山左近的长庆寺,相传观世音菩萨曾涉足于此,故在此兴建寺庙,初名钟鼓寺,后来才改名长庆寺。当然,过去的长庆寺早被漫长的光阴洗涮干净,现在看到的长庆寺是上世纪90年代原址重建的。
长庆寺前有山门,门额书:绩拟香山。门联为:长庆永乐,钟鼓常鸣。头进门额书:长庆寺。门联:长沾雨露,庆衍生灵。二进是大雄宝殿,正中是如来佛祖,左右列十八罗汉,殿右侧新建罗汉堂,正中为如来卧佛,四周列形态各异的五百罗汉。罗汉堂右后侧为五岳圣帝殿,内祀五岳圣帝神像。循圣帝殿侧后上山,有天然山石形成的小型石林,其间阶级直上帝释天宫,宫内祀玉帝和王母神像,宫门前石柱楹联:佛法存心,一片梵声长庆寺;繁华在望,万家灯火醴陵城。登宫右石坛,可远眺渌水的流星潭和醴陵市区,恰与对联中的描述相契合。
西山有幸埋红拂
醴陵城西红拂墓上就有这样一副对联:红拂有知应识我;青山何幸此埋香。
红拂女是隋唐时代的奇女子,传说李靖年轻时期望为国出力,就去拜望当时担任隋朝太师的杨素。杨素很是傲慢,李靖很失望。但是他的一番慷慨陈词感动了太师的侍女红拂。她深夜女扮男装跑到馆驿,和李靖一道投奔开明的李渊、李世民父子。后来,李靖南征,红拂女一路随行,不想到醴陵时染病身亡,李靖只好将她埋葬在西山。红拂墓也就成为醴陵的一道风景。
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醴陵知县、益阳人何宣组织重修红拂墓,在墓顶立两米高白石碑,正面刻“红拂之墓”,碑左右就刻着这副对联。言语中既有对绿水青山得以掩埋如此传奇女子的羡慕之意,更有自比李靖的几分自负。
书院风流传千古
撰写对联是文人的强项,号称经典的对联大抵是文人的作品。醴陵城里号称经典的还有渌江书院内堂的一副对联:醴酒燕嘉宾琴韵书声遥知渌水源头远;陵云弘壮志地灵人杰独得西山爽气多。
渌江书院始建于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最初建在城东青云山学宫旧址(今一中校园内)。道光9年(公元1829年)迁建于西山红拂墓下首今址,书院三面环山,面向渌水,占地近7000平方米。院前有千年古樟,右下方有泉水清澈见底,水味甘甜,饮后精神振奋、焕然一新,称为“洗心泉”。左前有宋名臣祠、靖兴寺,分别祭祀南宋三位醴陵籍名臣和唐将李靖。
渌江书院从创立至今,历时两百五十余年,是湘东地区历史最为悠久的书院,保存有一排完整的清代考棚,和长沙岳麓书院、郴州白鹿洞书院、福州武夷书院号称江南四大书院。院内正中为讲堂,祀有“万世师表”孔子画像,讲堂中的麻石堂柱子就悬挂着这副对联。
对联巧妙的是将“醴陵”二字嵌入联首。上联由醴陵地方得名由来之醴泉佳酿起意,由满耳的朗朗书声联想到书院门前渌江的源远流长,江中浩黲奔涌的哪里只是清澈的河水?分明是宋明理学的正统思想,下联“陵云弘壮志”暗合城东的青云山,邑人不但将城东这座山岗取名为青云山,而且在山腰建起梯云阁,无非希冀醴陵地方学子学有所成,多出俊才人杰。
的确,在南宋,醴陵出了吴猎、杨大异、皮龙荣等三位朝廷重臣。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这书院,因为这巍巍西山的爽朗气韵。
与这副对联一同流传的还有一副,是左宗棠为陶澍撰写的。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左宗棠担任渌江书院的院长。左因为受业师贺熙龄的熏陶和林则徐的影响,虽然关心政事和时局,但他的科举却不是很顺利,只好屈居在这书院之中。正好当时担任两江总督的陶澍回家省亲路过醴陵,左应知县的邀请,为其住宿的驿馆撰写了一副对联: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月,八洲子弟翘首公归。
此联看似平淡,却寓意深刻,马屁拍得恰到好处,深得陶澍赏识。陶澍当即邀请左宗棠作彻夜畅谈,并结为儿女亲家。左也由此踏入仕途,终成一代封疆大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