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 2020年12月19日 第 08 版)
照片为文冲村风光。
摄影:李卫生
安徽省舒城县春秋乡文冲村,满山的金黄,满村的芬芳,村民们正在金黄的菊花地里采菊花。游客们来来往往穿梭其中,或拍照,或观赏,流连忘返,赞叹着这里美丽的景色与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文冲村是座有着厚重历史文化积淀的村庄。它坐落在舒城县的西南,是汉代贤士文翁的故里。文翁在四川兴办公学,教化百姓,创办的石室中学至今犹存。因为文翁的原因,这里至今还有文翁小学、文翁中学、文翁大道。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村子,经济发展上却落后了:2014年全村一千六百多人,建档立卡贫困户达到一百零二户。一穷二白的文冲村从哪里起步,村里人各抒己见,有的说要争取项目支持,有的说要以资金开道,有的表示要请能人当村干部。这时,一个中年男人站起来说:大家的主意都很好,都是为村里谋划,为村民着想。我作为村民一员,有责任为村里出力。
说话的是村民文见胜,三十多岁。他长年在外创业,2014年全村打响脱贫攻坚战后,他主动回到家乡,一心想为振兴家乡出把力。
文见胜这次是有备而来,他侃侃而谈:文冲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发展商贸不现实;没有相对平整的大块土地和发达的水利系统,稻虾种养等产业很难发展。这里是丘陵地形,土壤肥沃,日照充足,可以在菊花、葛根、莲子、中药材等现代农业上做文章。同时,结合文翁品牌,建立研学基地,打造乡村旅游业,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创业……他说得真诚,但响应者寥寥。在村民们看来,大家祖祖辈辈在这黄土地上,也没翻出什么“金疙瘩”,还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而文见胜说的这些,听起来既陌生、又遥远。
但这一席话,却说中了村党支部书记文伏生的“心事”。文伏生与文见胜岁数相仿,自小一起长大,都有着一心为村民做事的热情和激情。今天文见胜说的,恰好是文冲村两委一直想做的。
晚上,文冲村两委召开会议,讨论发展菊花、葛根、莲子、中药材等产业,促进脱贫致富的事宜。一番讨论后,大家形成一致意见:村两委组织人员到菊花产业发达的黄山市休宁县考察,文见胜留在休宁县学习技术。同时,动员群众流转土地,争取项目资金对全村的农田进行整治,对水利系统进行治理。
第一桩要费心的事就是流转土地。老百姓把土地看得比金子还贵重,哪怕就是荒在那里,也不会轻易拿出来种什么花花草草。扶贫干部下沉到村民之中,苦口婆心地向村民讲道理:这是扶贫事业,为大家好的,不仅有土地流转收入,还能到菊花基地就业,工资再加上入股分红,这收入就多了。但是,这番话收效甚微,仍然有一些村民说什么也不同意流转土地。
症结在哪呢?一位村里的老党员透露了村民的心声:他们认为村里宣传的政策好是好,就怕以后兑现不了。
“我们把村民的土地流转金先兑现给他们。”文伏生提出建议。大家面面相觑,以村里薄弱的经济基础,眼下哪里有钱支付这些流转金呢?
文见胜把胸脯一拍:“流转金我先垫付,以后有收入再还我就行了。”
这一招果然见效。村民们见到了实惠,也见到了诚意,纷纷把土地流转出来。
文见胜甩开膀子开始干了。他来到全国菊花产业发展先进县——黄山市休宁县,这里群山环抱,花田密布,文见胜感觉这里连空气都是清甜的。他潜心学习钻研,拜老农为师,向专家请教。近半年的边干边学,虽然文见胜人变得又黑又瘦,但他已成为种菊花的专家了。
学成归来,文见胜决定在文冲村先试种五十亩菊花,因为要到7月才开花,便命名为“七月菊”。初次尝试,说文见胜没一点胆怯,那是假的。但开弓没有回头箭,他只有大胆往前走了。
“不用怕,我们是你坚强的后盾。”村里的水泥道上,文伏生拉着他的手,鼓励他道,“经我们村两委研究决定,这五十亩菊花基地,由我们村集体经营,你作为技术骨干,协助村里抓好管理和技术服务。”
足足三卡车菊花苗从休宁县运来了,嫩嫩的,沾着水珠。村民们一下围拢过来,像看稀世珍宝似的,充满了好奇。这上万株花苗被运进田地栽好,几天工夫,就慢慢适应了这里的环境,长出了新鲜的叶子。
成败在此一举,文见胜格外小心地侍候着菊花幼苗,生怕有丝毫的闪失。他组织大家给菊花起沟、排水、浇灌、施肥,严格按照科学管理的方法,每一项流程他都现场指导。每天天不亮,他就过来观察它们的长势。阳光下,他痴痴地望着吐着芬芳的菊花,心情也格外愉快。
果然,五十亩菊花获得了大丰收。除了各项开支,净赚二十多万。除了村集体收入以外,为菊花基地帮忙的二十五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出工多的能分到一万五千多元,少的也有八千多元。而文见胜在分红会上表态:“这钱是大家共同努力得到的,我只是其中的一员。”最后仅拿了六千多元。
村民们尝到了甜头,大家跃跃欲试,期待着更大规模的菊花种植。为了吸收更多种植户,枫香树菊花专业合作社挂牌成立。
这次,一百多亩流转土地很快落实。文见胜与合作者奔赴休宁等地,运回了一车车菊花苗。春天育苗,夏天养护,每年从10月份开始,文冲村就会迎来持续一个多月的菊花采摘季。
金丝皇菊是文冲村近年来最具特色的产品之一。开花季的文冲简直就是菊花的海洋。层层叠叠的金绣球,在秋风里摇曳。粉红的叶片向外伸展,花瓣一层包着一层,一瓣贴着一瓣,有秩序地排列着。每当这时,总有旅游者从合肥、南京等地前来观光,他们惊诧于这偏远的乡村竟有如此美丽的花海,纷纷拍照留念。随着他们的宣传,这个金灿飘香的村子成为秋冬季乡村旅游的热门景点。
此时,村民们也更加忙碌了。他们开始了一年一度的菊花采摘。参加采摘的村民大多是当地的女工,年龄主要在五六十岁,子女们外出务工,她们在家带孙辈,把孩子们送去上学后,就来田里干活。菊花产业为她们提供了就近就业的机会,增加了她们的收入,切实改善了她们的生活。
潘云生是村里的贫困户,六十多岁了,身体硬朗,原来在家主要带带孙子、孙女。她的儿子身体不好,儿媳在附近帮瓦工打零工,收入有限。潘云生做梦都想增加收入。听说村里要流转土地种菊花,她第一个报了名。采摘菊花要人工,她又第一个参加。她说,听村干部的话没错,他们一定是为我们老百姓好的。从此,她每天早上把家里的活料理好后,就戴着草帽、挎着竹篮,穿过弯弯曲曲的田埂,与众多村民一起去菊花地里采摘。大家一边干,一边聊着家长里短,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菊花装满筐子,收获满脸幸福。
在枫香树菊花专业合作社,一筐筐新鲜采摘的金丝皇菊经过分拣、杀青、烘干等步骤,变得色泽金黄,气味芬芳。由于气候土壤等条件适宜,文冲村的金丝皇菊个大漂亮,干花也有七八厘米长,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合作社的一面墙上,挂有一幅“决战脱贫攻坚作战图”,图上有三十多个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姓名、出生日期、从事工作、脱贫时间等信息。这些人大多已经脱贫,有的还在自家地里也种起了菊花。他们脱贫后还帮助其他人脱贫,一户带一户,比学赶超,效果明显。菊花基地里的阿姨们,说到收入个个兴奋不已:
“去年一万五千多元,还有土地流转收入一千多元,加起来一万六千多元。比儿子在外打工也差不了多少!”
“儿子不让我来干活,但我在家闲得慌,就来采菊花,一年下来也有五六千元吧。”
…………
此刻,暖阳高悬,微风送来阵阵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