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祠堂何处寻?沭河千载水悠悠。
悠悠流淌的沭河水将孟母村环抱于内,此处的沭河没有上游水石相击的惊心动魄,只是舒舒缓缓地流淌在平滑如绸的细沙上,如母爱,温婉绵长,柔韧坚定。
孟母村西有孟母顺民桥碑记,文采斐然,余甚爱之。
入村,问一老者,曰孟母祠位于村之东北的石花山上,墓在村南。先去村南看墓,问村民数人,皆曰不知,一村民曰,村委有墓碑存放。
环村半圈,远远地便看到山坡上几间不大不小的房子,插着数杆红色的旗子。有些失望,以孟母之名,显然这座祠堂太简陋了。
停车,拾级而上,祠堂门窗紧闭,里面有什么,不得而知,檐下靠墙摆了一排观音财神的偶像,门前空地上有一大片焚烧过的纸灰。
祠堂后面,有一个小小的庙子,上刻“石花姑”,小小的庙门上挂着一副红红绿绿的门帘。另有一大石,内有一小窟,置一小小母性的石刻像,不知是石花姑,还是孟母。
再往后,一巨石耸起,状如墓冢,有人在上面放了一块石头,类似坟头,周围有郁郁之青松和青黄之银杏。
返回,至村委看墓碑,东边几间房便是了,一为“孟母文化促进会”,一为“孟母文化民俗馆”,可惜房门紧锁。正欲抱憾而归,来了一位村干部,为我们打开民俗馆的房门,迎面便是孟母仉氏的画像,宽额,方颏,慈和,端庄。
地上摆着数段残碑。村干部说,过去的孟母祠方圆几十亩地,规模和气势堪比孔庙,文革时期被红卫兵破坏殆尽,现在国家欲出巨资重修之,孟母三迁和断机教子的佳话流传千古,应该有一座更典雅更大气的祠堂配享她。
墙上挂着几张装裱的碑刻的拓片,及有关孟母的传说。
传说之一,孟母插簪选墓地。孟子去仉林村的外婆家,途经马鞍山前沭水河畔,发现此地风水极好,便想母亲百年之后,将其埋葬此处,他将一枚铜钱埋入地下标记之。后孟子到齐国做官,孟母去看望他,途经此处,亦发现此地风水极好,以簪插地标记之。孟母死后,孟子按照母亲的遗愿葬之,开掘墓穴,发现母亲的簪子恰好插在自己埋的那枚铜钱的孔眼里。
传说之二,楫折舟滞葬宝地。孟子本来想把母亲葬于外婆家仉林村的,扶柩沿沭河南下,至现在的孟母村东,舟楫突然断了,孟子及弟子们用竹篙撑,用纤绳拉,可是原本轻飘的小船,只在原地打旋,孟子和弟子们实在无法,只好将灵柩抬上岸,环顾四周,发现此处山环水绕,实乃上等的风水宝地,这才明白,舟楫折断并不是意外,而是神灵的安排,孟子于是将母亲葬于此地。
传说仿佛有些怪诞,但亦有“事实”为证。
“事实”之一。孟母墓向南二百米的沭河里,有一个大而深的水潭——俗称“渊子”,湛蓝碧绿,深不可测,常年不增不减,洪水冲不垮它,泥沙淤不平它。1947年,孟母庙被善疃区政府拆掉后,这个千年“渊子”就神秘消失了。当地人认为,这个“渊子”是孟母的养鱼池。
“事实”之二。石花山、孟母墓和深水潭,三点一线,石花山和深水潭等距离孟母墓,石花山距孟母墓二百米,深水潭距孟母墓二百米,孟母墓居中。石花山的小庙里供奉的石花姑是孟母“托生”的。石花山,清代县志曰马鞍山。
“事实”之三。很久以前,在石花山与孟母墓之间,有九九八十一道地堰,这八十一道地堰,宽度相等,排列整齐,这些地堰实际上是孟母登山的台阶,于上世纪末,纷纷垮塌。
在我看来,这些所谓的“事实”也是传说。
但孟母祠在此存在了两千余年,却是事实;历朝历代的官府及民间皆奉祀之,亦是事实;残存的几段墓碑,字迹有些虽漫灭不清,也是事实。
还有孟子守孝三年返齐时“止于赢”处,“赢”即今临朐县南、穆陵关北约三十里的刘家营村,从孟母墓到穆陵关约二十公里,刘家营到穆陵关约十五公里,恰好是一天的路程,孟子和弟子们曾于此休息。
“淑德由来孟母名”“弦诵常叨孟母邻”,孟母教子是中华民族千百来流传的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血脉里流淌的美好文化基因,愿世世代代颂扬之,发扬之,弘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