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透透气/文 北京的高碑店,如果不是托了传媒大学的福,大概是没有人愿意去的。因为“没有一个路痴能顺利走出高碑店”——这里路况复杂,左弯右绕,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所以,20年前最早一批来的都是卖家具的,尤其是仿古家具,需要在村里建大仓库,大空间……如果你开车往东四环方向去,突然看到有一批仿古的飞檐宝顶出现,那么就是高碑店到了。
当然,10年来,随着影视行业吸金不断,高碑店地区形成了一大片的影视产业园区。据说某位把影视宣传公司开在高碑店的老总这样抱怨:6年间因为找不到路而放弃面试的人数,比公司利润增长还要稳定……谁让你没有在东亿租办公室呢?
随着这几年影视产业泡沫的蒸发,加之疫情带来的行业阻滞,让人迷路的高碑店正在经历着另一重的迷失——聚集在这里的影视文化公司,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少了。
2020年,北京朝阳区望京小街引入央美城市艺术展等文化IP,汇集网红IP的餐饮、影院、酒吧、文创市集等
一
此消彼长。
高碑店的的确确是另一个新崛起的草莽热土——各类剧本杀空间如雨后春笋一般聚拢到高碑店,这里俨然已成为中国第一大剧本杀集散地:从业人员就在附近,消费受众来自全北京市,高涨的人气不断叠高通过角色扮演而拉涨的想象力经济,依托中国传媒大学等周边丰富的行业人才与想象力,影视园区不行了,剧本杀空间上场了……
于是,“高碑店成为了被剧本杀拯救的地方”。虽然,“多少梦想发财的影视公司,没能活着走出北京高碑店”,这在当初的朝阳区文创园区规划、现如今的朝阳国际服务配套规划里,应该都是没有料到的吧。
2020年9月,在北京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的北京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新闻发布会上,朝阳区政府发布了这样的定位:以“文化、国际化、大尺度绿化”为主攻方向,服务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
“朝阳区位于北京市东部,是北京市面积最大的城区,是首都功能的重要承载区和国际交往的重要窗口,也是连接核心区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重要区域。在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朝阳被赋予了“国际一流的商务中心区、国际科技文化体育交流区、各类国际化社区的承载地、创新引领的首都文化窗口区、大尺度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区、高水平城市化综合改革先行区”的功能定位,为朝阳区的国际化建设指出了重点和方向。”在朝阳区外国人“回国的回国,南下的南下”的今天,对这个内卷的剧本杀产业集聚区,政府还想要扶持吗?
我忍不住畅想着,有全球记者驻京办事处美誉的“老书虫书吧”还要恢复吗?2019年,政府对违章建筑整顿,开了14个年头的“老书虫书吧”关了,这家开在北京三里屯南街的书店,是“Longly Planet”等多家国际权威图书机构和媒体选出的“全球最美书店”之一,这里的图书以英文原版书为主,来自不同的英语国家,读者亦以老外为多,相当一部分图书内容都是向外国人介绍中国文化,如各式各样英文版的各地旅游指南。
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更新
作者: 唐燕 / 克劳斯·昆兹曼 (Klaus R.Kunzmann) / 等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12-1
二
翻阅《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更新》这本书——我手里是最新一版,数据还是多年前的——其中一篇:北京朝阳/基于企业数据分析的文化创意产业城市空间布局研究,作者黄鹤是这么说明问题的:“引导产业布局成为政府工作内容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聚集区等空间策略较为常见……通过地区发展的实证研究,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城市空间布局特征进行梳理归纳,有助于了解其一般性规律,因势利导地引导产业布局,促进城市地区的发展。”
其实就是自上而下的政策扶持与自下而上的产业聚集到底应该如何调和?或者说为什么还要将自己画地为牢?为什么不能顺势而为、左右手合作?自下而上:存在合理发生;自上而下:摆脱自说自话,自作主张……因此,对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布局的持续研究,显得十分必要,特别是文创产业对城市空间利用特点及其空间容量的定量分析,这在以往的研究中尚不多见。
“划定空间区域促进产业聚集,是城市政府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事实确实如此,国家将文创产业提升至战略性产业地位之后,文创产业园建设一直是文创产业的重点,历年文化专项资金用于文创产业园的补贴、税收优惠等占比均较高。在政策红利的支持下,文创产业园遍地开花。
从1990年开始,经过30年的发展,全国有了近3千家文创园区。2021年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推进工作会议亮出了上海文创产业最新“家底”,其中包括了2020年,上海共认定了149家市级园区(含25家示范园区)、16家示范楼宇和28家示范空间……2020年度北京市级文化产业园区拟认定名单里,其中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0家、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提名)10家、市级文化产业园区80家——在前10家里,朝阳区占了一半。
但是黄先生研究得出的结论为: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构成使文化创意产业总体上对集中性的城市空间需求不显著,并呈现出与城市其他功能混合发展的空间特性;文创产业的分布与城市地区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涉及城市地区的物质环境与人文环境;包括大型企业,大型消费市场,人才聚集地等产业链上的重要功能单元对大量中小企业的空间聚集具有重要影响,并呈现出一定的空间影响范围;大量的中小企业对成本敏感,因此低租金地区,税收优惠地区在文创产业承接方面具有优势。
在这本书的序言里,唐燕说到:在仍然盛行理性规划,技术之上和精英决策的城市规划领域里,试图将创意城市建设当作一种基于空间的“物质规划”来运作的常见想法——我们总是希望能够制定出一张翔实的规划总图,将一定地域的文化设施、艺术空间、休闲场所、市政设施、开放场地、建筑形式等进行统筹布局和整体设计,来实现以文化创意为导向的城市发展。然而,尽管我们可以为推进创意城市的发展有意识地做很多事情,但创意城市并非能简单地“规划”而来。创意城市不是静态的理想蓝图,而是一个跨越部门、组织、机构与学科领域,充分利用文化创意资源与灵感,多元主体参与推进的动态城市发展议程——它往往由一系列的文化政策、艺术文化活动、文创平台、城市艺术、融资交流和城市建设行为等组成。
每次开车经过南二环那个硕大的标语面前:撸起袖子加油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相信明眼人都应该会想:蓝图为什么会一直画不完呢:因为一直在修改,直到完工,蓝图才能盖棺定论。所以,是不是应该“更加强调过程机制而非蓝图与结果”呢?何况,我觉得文创产业园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是一种被创造出来的产业需求……文创行业大多是配套服务行业,他们主攻对象是越来越多的甲方,而不是一堆乙方互相抢活儿干,或者在一个园区办公相互干瞪眼,对能进园的甲方客户望眼欲穿。
这种园区可以是时尚园区(大家都做TOC生意),是传媒园区(上下游链条清晰),是艺术园区(买卖双方不用跑断腿)——但是不可以以一个笼统的产业定位来命名——20多个文创行业里也有不可以把单一行业放在一个园区里的特例:如果是属于纯乙方的服务行业:比如广告园区、设计园区……
这种高智商内容制作的乙方行业,他们盼望的是与甲方更加紧密的在一起,而不是与一帮竞争对手的办公室在一个园区……试想,把一堆乙方企业放在一起是啥意思呢?便于员工相互跳槽?中午午餐时在大小饭馆打听老板的风格、企业的薪酬?还是便于不良客户挨个发比稿简报呢?在这个比稿已经没有比稿费的恶性竞争的行业里,他们怎么可能在一起抱团取暖呢?
朝阳通惠河边的北京国家广告产业园区,给了我们最好的证明:从这个造好就没有招到过商的冰窖案例来看,要在一个园区赤膊上阵恶性竞争,园区给再多补贴都没有广告公司愿意前来上钩。毕竟他们不靠补贴活着,他们要靠更多的甲方客户存活。
文创类人才的特质与需求,真心不是靠优惠措施的,以加班加点著称的行业老板们,更关心他们的办公室与家之间的交通成本,在大部分区域都拥堵的朝阳区,老板们怎么可能不关注出勤时间成本以及晚上加班打车的成本呢?
员工又何尝不是?想当初,上海某个广告公司老外CEO想把公司从浦西搬到浦东——离他浦东的公寓近一点——结果一个星期内,本土总监都交了辞职信:你是可以天天中午去金茂吃自助餐的,而我们到那里去吃午饭呢?结果,他还是乖乖地在浦西挑了新办公室。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国际性及大型广告公司死也要待在东四环之内,因为服务的客户都在市中心,他们需要给一大批供应商、自由职业者下简报,且创意人员几乎都是CITY AMINAL——他们是要消费城中热点与晚上艺文活动的,你搬到南三环试试看,应聘者的数量立马死掉大半。
创意企业为什么要在市中心办公?因为他们要活在趋势与洞察里,而不是城乡结合部的闭塞与混乱中——“CBD地区等在无特定政策的情况下,其文创产业的空间聚集仍是非常突出的”——国内外创意经济其实都依赖于创意人才的安营扎寨,公司是跟着人才走的。
三
“创意阶层对于城市生活的舒适和便利程度要求要高于其他阶层。因为,洁净的生活环境,稳定的社会治安,完善的公共设施,便捷的交通和通信,成为吸引创意人才的重要条件。这使得发展良好的地区与创意产业相互促进,具有新鲜想法的创意阶层在区域的聚集分布,形成了这些地区创造财富与价值的“决定性竞争优势”(FLORIDA 2002)”——黄先生此话引用的极是。
创意行业很多都是吃青春饭一族,他们对企业大多没有归属感,对未来没有安全感,也不喜欢交通成本大的地方居住,因为他们加班频繁,喜欢城中的夜生活——在自己社区附近可以办到的事情不会外求——如何可以先期与他们信息对称,将给园区的招商及业态丰富性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朝阳区有一些与其他区不一样的人才特点。这里影视娱乐明星扎堆,宠物业态,高级服饰清洗业态,特色餐饮小店业态就应该被鼓励。而一条社区商街的二楼也可以是一个小型园区:虚拟办公、联合办公、会议室租赁、企业部分功能外包等等,可以享受到所有朝阳区对文创类型行业的各种优惠政策,“让政策,资金的运用更为有效,带动地区的综合发展”。
围绕着常驻外国人极其亲属,完全可以支持外籍主妇创业,扶持全球家乡土特产市集,国际手工工作坊这种非天天开门上班业态的培养壮大,不要一开始就贪大或常态化,让她们自行形成社群以及市场口碑。
其实,不管是不是在某个园区,都应该针对产业的特性和发展的特征给予一致的支持。应该了解从业个体的独特需求,围绕着他们的需求来安排政府及其他配套,不再盲目划定某个主题的文创园区,而是大力开放文创配套。政府及相关人士要对现有产业发展与空间政策进行深度的调研与思考,既要了解行业快速发展的态势,又要了解本地相关人才的工作和生活地理分布及商业需求。
文创产业从业人员,很多并不认同园区,而是认同社区:他们更看重与谁成为邻居、成为同事。他们更希望周边有符合自己生活方式的配套商业和艺文空间,针对文创产业从业人员的特点,“扶持政策的重点应更多的着力于提供公共服务,改善环境品质,培育良好的人文环境等方面,吸引创意人群的落户”、“宜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产业要素的空间配置,自发发展”。
你问我为什么会选在朝阳区注册文化传播公司——难道应该去丰台注册并办公吗?如果我喜欢住在繁华时尚的CBD附近,那么相信我招募到的员工一定也和我一样,起码他们跳槽时会想一想:SKP—S地下负一层的各类食肆,以及在二楼书店里的各种装13——即便他们仍然会住在亦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