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早底,很多松江新人都选择这家饭店办婚宴
在松江老城的中山中路、谷阳南路口,原来闲置多年的地块上,塔吊、打桩机等正紧张施工。
该地块原来是区供销社机关、松江供销职工中等专业学校等用地,临街的一幢6层的建筑,即是松江饭店,也曾先后被称之为松江大酒店和古城大酒店。过去生活在松江老城厢的松江人都对松江饭店留有难以抹去的印象。
时光倒退到四十余年前,1975年,当时的县商业局(1978年后改为县供销社)毅然决定,筹措资金建造松江解放后最大的商业项目——松江饭店。翌年,松江饭店竣工开业。落成后的松江饭店层高4层,成为上世纪70至80年代的松江标志性建筑。饭店设餐饮部、旅馆部,底层为餐饮,2至4层为客房。在当时的物质生活条件下,餐饮和客房甚为简陋,餐饮只有大堂没有包房,客房也无独立的卫生设施,只设二人、四人和六人间的统间。
为了加强对松江饭店的经营管理,建成后的松江饭店为县公司架构的县商业局直属单位,稍后几年才有县饮食服务公司所属国营饮食总店接手管理。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劲吹,县供销社和饮食服务公司等松江饭店的上级主管单位乘势而为,于1982年克服困难,在松江饭店原有建筑的基础上又加盖了两层(在建造时就是打的6层高的桩基,囿于资金困难才建了4层),增设了两个楼面的客房,改二楼部分客房为雅致的小包房。同时顺应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松江市民开始到饭店置办婚庆宴席的市场需求,辟建能容纳百余人同时就餐的婚庆宴会场所,推出承办婚庆宴席的经营项目,扩大了饭店经营规模。
不仅如此,还调配“精兵强将”,将松江餐饮行业年富力强的中年业务骨干,松江唯有的两位特级厨师(经上海市供销合作社郊县烹饪行业协会评定)郁增雷、卫林元从其他餐饮饭店调入松江饭店掌勺。上海新江机器厂职工食堂的主厨大师傅周师傅夫妇俩闻讯也情愿放弃市属大企业的优厚待遇,自愿加盟到了松江饭店的厨师队伍。
自始在大厨们的主理下,松江饭店的餐肴品种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引得四方宾客和日渐富裕起来的市民纷至沓来,门前车水马龙,人流络绎不绝。每遇国庆、春节等节假日更是灯火璀璨、人声鼎沸。鼎盛时期餐饮部和旅馆部两个部门的九十余名职工一直处于满负荷工作状态,呈现一派兴旺红火的景象。
记得那些年胞兄胞姐和不少亲朋好友的婚庆宴席都是在松江饭店举办的。新郎新娘们在此举办婚礼自是心中窃喜,觉得在亲戚、邻居和同事面前很有面子。
在松江人的心目中松江饭店最令人难以忘怀和啧啧赞叹的是上世纪80年代初中期,餐饮部推出的 早市蟹粉汤包和虾仁馄饨。松江饭店厨师队伍技术精湛,领衔“红案”(餐饮业行业俗语,烧菜的谓“红案”,做点心的谓“白案”)的有上述的郁、卫、周等大师傅;善做“白案”的则有曹元龙、朱二官两位高级点心师。备受市民喜爱的蟹粉汤包和虾仁馄饨就是曹、朱二位师傅在精选食材,并对馅料反复研发调配的基础上面市的早餐品种。
蟹粉汤包的蟹粉和虾仁馄饨的虾仁经精心筛选,蟹粉汤包皮薄味鲜,一口咬下去就是满满的浸润着蟹粉味的汤汁;虾仁馄饨的肉馅选用个头饱满的虾仁,用高汤做汤料,佐以蛋皮,入口即感鲜美无比。
那时饭店西首的早餐餐饮部的堂吃店堂每天早晨顾客盈门,前来吃早餐的市民先要排队买票,然后去领餐处,等候蒸格中出笼的蟹粉汤包和大锅中出锅的虾仁馄饨。如此这般才能端至餐桌就坐品味。盛夏时节,早餐店在午后和晚上还推出刨冰、冰镇绿豆汤等饮品供应,也大受青睐。
1993年,县饮食服务公司与上海一家混合所有制性质的公司合作,对松江饭店重新装修,原来旅馆统铺性质的房间全部改为带有卫生设施的标准客房,增设若干中高级配置的会议室,开设“君悦城”,吸引年轻一族休闲娱乐。大酒店始以二星酒店的标准对外经营,承接住宿、餐饮、会务、婚庆等酒店经营业务。
1993年,中山中路(人民路至谷阳路段)街景 唐西林/摄
1999年,松江饭店在原松江大酒店中断合作租赁经营后,转租给了一家民企,开设古城大酒店,至2011年租赁到期歇业关闭。前几年处于动拆迁的松江饭店被整体拆除。松江饭店从兴建、辉煌和消亡,再到地块的破茧重生,无疑是松江改革开放40余年来的缩影和写照。
通讯员:顾益君
图片:王姝姝、资料图
编辑:王姝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