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子友(心系远山)
如果不是来到皇城相府,我还不知道有郭峪古城。它就坐落在皇城相府下方不到300米的地方。
如果不到郭峪古城,我还不知道它比皇城相府的历史还要早。因为皇城相府内陈氏家族,开始就住在郭峪古城,发迹后才搬出古城建了现在的皇城相府。可以说,先有郭峪古城,后有皇城相府。
郭峪古城,设建置于唐初,筑城寨于明末。为郭氏家族所建,以姓氏命村名。现为山西省阳城县北留镇郭峪村,是太行山麓一座城堡式古村落,被誉为“中国古城第一村”、“中国乡村第一城”。
古城规模宏大,形制完备。城内建筑面积达17.9万平方米,古老的街道纵横交错,官、商、民居各具特色。其中存有明、清时期的古建筑80多处,2000余间,基本上保持了古镇原有的风貌。
古城民风淳朴,崇文重教。明清时期科举鼎盛,先后走出了25位举人,14位进士,成为远近闻名的历史文化重镇。
怀着崇敬的心情,我走进了古城,追寻先贤们的足迹:
首先我登上城墙,凭栏远眺,古城依山傍水,顺势而为。城楼雄伟壮观,城墙高大坚固,城头雉垛林立。完整的城垣城楼,守卫着这座古老的城池,展现出古城厚重的历史。
特别是长达1400米的城墙内侧,有627.5眼窑洞的明代“蜂窝城墙”,成为国内独一无二的蜂窝古堡群。
走下城楼,踏着青石铺的路面,走向城内的大街小巷,高官府邸、巨商豪宅、普通民居,具有晋东南建筑风格的明、清时期的古建筑随处可见。
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些古建筑在建筑规格、形式、材料等方面都保持了原状;整体设计和营造,均出自本地能工巧匠之手,真实体现了本地的建筑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建于清顺治五年的民居孝友第(1648年),现已打造成一处民宿。
申明亭,是楼不是亭。建于明洪武(1372年)年间,一处具有号令村民,惩恶扬善,起村务公开作用的功能性建筑。
进士第,建于清顺治五年(1664年),是一处由四座四合院组成的棋盘式院落,现在也成为一处高档民宿。
街道
豫楼,建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是侠义豪商王重新以工代辰独自修建的。战乱时,曾容纳全村千余人在其中避难。
“豫”,取自《易经》豫卦,意为“知变应变,凡事提前做好准备”。楼内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并有地道通往城外,与“蜂窝城”遥相呼应,称为“蜂窝柄”,雄踞城中,巍然壮观。
拐弯抹角,多用于窄胡洞入口,“拐弯”是因为要拐入拐出,“抹角”是指在外墙的拐角处抹去直角,增加公共区域的面积。古城建筑中的“拐弯抹角”,充分体现了郭峪邻里间的公德之心和礼让之风。
西都世泽为陈氏家族五世陈天佑嘉靖年间考取进士后扩建而成的。
陈天佑为陈氏家族第一位进士,官至陕西按察司副使,祖父陈秀官至陕西汉中府西乡县尉。因他们祖孙都发迹于西部,故称“西都世泽”。
恩进士院,建于明崇祯十六年(1939年),为侠义豪商王重新侄子王维时所建。恩进士即恩贡的俗称。住宅既有富商的华丽,又有官邸的气势。
民居
北 门
一处正在维修的民居。
北门(内)
张鹏云故居
为明代官至右都御使,顺天巡抚的张鹏云,于明代崇祯九年至十一年间(1636一1638年)重建而成。可惜大门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被拆毁,现存二门保存原貌。从其残存的狮座及门楼两侧精美的雕刻中,仍可感受到张家当年的荣耀和威严。
汤帝庙
始建于元至正年间(1341一1368年),于清顺治九年进行过大规模的修建。庙中供奉主神成汤及保佑百姓生产、生活的各路神灵。在阳城现存在的百余座汤帝庙中,郭峪汤帝庙最为完好、规制最高的一座。
永安门,即古城西门。(内)
永安门(外)
永安门,即古城西门,即永保平安之意。“永安”二字,当年山西巡抚吴甡所书。为防敌人偷袭,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所建。
眺望东城楼
2021.10.23
作者简介:沈子友(心系远山),山东莒县人,大专文化,1970年12月入伍,1984年1月集体转业至中铁十四局党务部门工作。爱好文学,喜欢读书,有多篇文学作品在报刊和各大网络平台刊发。
编辑:李勋修《青烟威文学》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