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桥流水,叠山立峰;亭台轩榭,楼台掩映。许多人都十分迷恋中式古典园林“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精妙。上海的古典园林中,就以豫园、古猗园、醉白池、秋霞圃、曲水园这五大园林,最为知名。但是从1292年建城、历经元、明、清三代,上海留下的园林又岂止五大园林。
自古以来,松江河网密布,水道纵横。明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松江府在古市河的大仓桥,筑起了第一座漕仓。仓城也因漕运而兴,古建筑聚集成片,成了松江府城文化的“活化石”。
今天,我们要说的古典园林,就建在仓城古城的区域内。颐园,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现在位于松汇西路上海第四福利院内。根据《松江旧志》的记载,颐园是当时著名的十园之一。不过,绝大部分上海人都没去过颐园,甚至没有听说过。
颐园的设计师是明末清初首屈一指的造园叠山大师张南垣,他是松江府华亭县人;最出名的作品有松江李逢申横云山庄,嘉兴吴昌时竹亭湖墅、常熟钱谦益拂水山庄,金坛虞大复豫园等等。这里原本的占地面积约3300平方米,在清代时系赵梅住宅的一部份,此后几经转手易名。1937年园林归高君藩所有,当地人称“高家花园”,成了松江南社雅集的重要场所。
解放后,颐园依次作为松江生产教养院、松江老残教养院、松江县福利院、上海市老残院的场所;1980年,为上海市第四福利院所用,直至今天。第四社会福利院在历年的改扩建中,陆续将颐园祠堂、园南之门厅、两厢等拆除。现在,颐园成了上海现存最小的古典园林,占地2亩许,只有原来面积的一半不到。
颐园虽小,但山、池、桥、楼、阁、斋、舫、榭、廊、古树、翠竹一应俱全。颐园是典型的明式宅园,现存南北两组景物,园北布局以水、石为主,池塘上的三曲桥为北部的一大亮点。池塘的东北面围绕舫榭回廊等建筑。池的西岸有黄石叠山呈崖状,凌空于地,有小径可直至“山巅”;曲径通幽,旁有石床,供游人小憩。为当时的造园者张南垣首创的“拖泥带水”叠山法,别有一番气势。
园南有双楼相望,南面的观稼楼为“戏楼”,北面的楼为“看楼”,为“江南无双、松江之宝”。两幢楼都是砖木结构的,造型端庄秀丽。观稼楼小巧精致,屋脊轻盈,檐下四角垂以花柱,槅扇四面。由于当年登楼可以看到周边的农田屋舍,因此被称作“观稼楼”。其正面的窗是可随意拆卸的设计,坐在对面的看楼上,可以开窗平视戏楼。而北面的“看楼”内摆设精致,楼下是花厅,临池塘,室内全是红木摆设。坐在楼上品茗看戏,悠然自得。
据说雨景是“颐园”的一绝,“颐园听雨”是松江二十四景之一。有道是“天籁之妙,莫过于听雨”;手捧香茗临窗听雨,聚三五知己,更得听雨之趣。颐园虽小,但叠山理水、廊榭桥阁,方寸之间,空间变幻无穷,小中见大。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颐园目前在第四福利院内,暂时不对外开放。有网友分享曾说动了保安,得到了入内参观的机会,住在周边的小伙伴可以去碰碰运气。不过,随着近年来仓城修缮完毕、开放的老宅越来越多;未来,我们也能期待一下颐园正式对外开放的一天。那么,你听说过颐园吗?来仓城游玩过吗?欢迎在下方评论区分享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