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巧,一个朋友刚好在威旁村扶贫,先生打电话过去问他,去陂鼐的路怎么走?听说我们要来,他在大路边等我们,说陪我们一起去看看。
朋友是一名行摄者,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他喜欢背着相机,随处抓拍精彩瞬间。在他的带领下,很快我们就来到了陂鼐古寨。进入古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湖,岸边有很多的野生板栗树围绕着,上面挂满了红色的灯笼,与碧绿的湖水相得益彰。绿叶丛中绽放的蓝色小花朵,我一眼便被它吸引住了,一下子来了兴致,走到那些花面前,仔细的欣赏起来。此花给人一种淡雅怡人、宁静祥和的感觉。我用手机扫了一下,知道它的名字叫曼长春,又叫长春曼。湖中心有一棵野板栗树。我穿着长裙,漫步在湖边,众多小花盘旋,别有一番韵味。先生手中的相机也“咔咔”地拍个不停。
这么美的地方怎么叫“陂鼐”呢?“要不是我读过两年书,还不认识这两个字呢?” 我开玩笑地说。朋友告诉我们,这个寨子原先不叫陂鼐,叫坡赖。寨名源于一棵古老的野板栗树和野板栗树下的一口古井。布依语“陂”是水井的意思,“鼐”指的是板栗树,寨子分上下两寨,上寨为王姓,下寨为李姓,以为两姓人同饮板栗树的井水生息繁衍,两姓世代友好相处而得名。于是乎人们又把它称为“王李寨”。我恍然大悟。
我们来到广场,看到许多磨盘。“这么多的磨盘,到底有多少块呢?”我心想。“磨盘有88块”。朋友看出了我的疑惑,答道。“为什么是88块,而不是更多呢?是为了图吉利吗?”我打破沙锅问到底。“陂鼐古寨最初有88户人家,每一个磨盘代表一户人家,88块磨盘是为了让子孙后代,把老一辈人吃苦耐劳的精神发扬下去。”朋友认真地回答。
寨中设有极具布依族特色的“衣、食、住、俗”四个乡愁馆。我们一一参观,门楣上方的牌匾是州内一些名家所题。其中“俗”馆是黔西南州笔山诗词研究会前会长倪雅男先生所撰的联:“户户门关不见人,倾村应是祭山神,日高已渴何须虑,一碗凉茶便润唇。”如今,斯人已去,音容宛在。“俗”馆是乡愁四馆中的最后一馆,“俗”指的是民族文化风俗。每逢三月三、六月六等传统节日,陂鼐人都会自发地舞起龙狮敲锣打鼓前来聚会游玩,一示友谊,二求平安,三为祈福。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传统的人文风俗才得以构建和延续着陂鼐的文化精髓。
走在古巷青石铺就的石板路上,两旁矗立着残墙斑驳的老屋,有些略有风化,甚至墙身长满了青苔。石墙中不时出现的一两个用石头雕刻出来的“铜钱”吸引了我的注意。石头铜钱,主要采用圆钱的形式,有单钱、双钱。“愣个大的铜钱,拿来咋个用额?”我表情有些夸张。“笨蛋,是用来做窗子的”。先生逗乐了。
“对,这个是石头做的铜钱窗。古代制作窗户的材料以木、砖、石为主,其中石窗花费最大、制作最难、也最为少见。钱是财富的象征,寓含财源广进、天圆地方之意。”朋友接着说。
路过一片废墟处,有一大块空地,遗留着数个残垣断壁,残缺不全的墙体与四周整齐划一的房屋显得格格不入。朋友说这里叫“火烧田”。相传,凡在此地建造的房屋,不久后都会莫名起火,发生自燃。久而人之,便无人在此居住,至令仍然闲置。
回来的路上,我对朋友说,“你真是个百事通。”朋友回答:“ 这里的一块石头,一棵草,都有故事,要看你怎么挖掘。”
>>>>>>>>>>
游玩攻略
陂鼐古寨,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州册亨县,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自兴义出发,沿晴兴高速开行约一个半小时,就可到达陂鼐古寨。
这里有古驿道、古桥、古树、古祠、古堡、古庙等八古遗存,是保护较好的布依族传统村落。石头建造的古墙、台阶、房屋、街道以及石头打制的碾子、石磨、石缸、石桌、石缸和石碓等,让整个村寨犹如一个石头世界。
青石为墙,青瓦为顶,在这样古色古香的农家院里住上一晚,听阵阵风声从屋外吹过,别有一番滋味。玩累了可品尝当地的农家美味,如布依族特色美食小香肠、五色花米饭、糯糍粑、脆皮扣肉、白切鸡等。
文/阿瓦
攻略整理/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曹雯
文字编辑/曹雯
视觉/实习生 沈松钦
编审/李缨